儿子8个月那天,珍珍带他到社区医院的儿童接种室常规进行免疫接种,这次接种的是麻风腮联合疫苗.在填写知情同意书的时候,大夫特别问了一句:"孩子吃过鸡蛋没有?" "吃过."珍珍回答."不过敏吧?"大夫接着问.这一问倒是提醒了珍珍.每回吃过鸡蛋,儿子的小下巴和小嘴周围会起些类似湿疹的小点点.珍珍一直认为是湿疹,也就没有在意.她如实告诉了大夫后,大夫收回了预约卡和知情同意书,说因为孩子蛋清过敏,所以不能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2个月后,珍珍忽然接到社区医院的电话,说可以带着孩子到医院来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了.珍珍问其原因,大夫只简单回答是国家修改了相关规定,蛋清过敏的孩子也可以接种了.孩子接种后,珍珍十分不放心,每天都悉心观察.接种4天后,孩子出现了接种后的发热反应,并且出了一点疹子,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珍珍这才放下心来,可是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之前不能打的疫苗现在能打了?自己孩子的发热反应是因为蛋清过敏的必然现象还是个别现象?蛋清过敏和麻风腮疫苗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矛盾"?孩子的安全问题是每个家庭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作为母亲的珍珍,她怀疑和担心的心情是可以被理解的.本着对科学的信仰和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的三位专家悉心解答了上述的问题.
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有12种已命名的特异性的抗原糖蛋白,其中大部分具有诱导病毒原发感染的功能,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靶标,也是预防和治疗HSV-1感染的亚单位疫苗或DNA疫苗的候选基因.本文综述了HSV囊膜糖蛋白的特性和其在复制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意义,为研制预防和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糖蛋白联合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儿童计划免疫的普及,麻疹等常规疫苗已被群众普遍认可,风疹、甲型肝炎等预防制品由于安全有效、价格较低也逐渐被群众广泛接受,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按时程序化接种.2002年在上级卫生防疫站的要求下,我们在市中和西张庄镇推行了冻干水痘减毒疫苗(VZV)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的免疫接种,为了解新疫苗广泛应用的可行性,我们对2种新疫苗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
2017年2月25~ 26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在北京召开“201 7年疫苗免疫与疾病防控论坛”.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的首次学术论坛,会议报告涉及免疫规划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尾声战略计划全球进展和经验介绍、我国脊灰免疫策略转换进展和后续主要挑战、中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进展、全球联合疫苗发展趋势和应用、老年人和慢病患者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卫生经济学评价等.会议提出,目前我国免疫规划进入转型时期,不论是脊灰免疫策略转换、AEFI监测,还是联合疫苗应用、疫苗接种卫生经济学评价等,都是免疫规划研究和学术探讨的重点.今后中华预防医学会将利用疫苗与免疫分会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共同促进疫苗应用和健康研究的进展.
目的观察倍尔来福TM甲、乙型肝炎(甲、乙肝)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以高中一年级(成人组)和小学1~5年级(儿童组)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对甲、乙肝病毒均易感、只对甲肝病毒易感和只对乙肝病毒易感分为AB组、A组和B组,按0、1和6个月三剂程序分别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灭活甲肝疫苗和重组乙肝疫苗.疫苗剂量成人组每剂含甲肝病毒抗原500 U和(或)HBsAg 10 μg,儿童组减半.疫苗接种后72 h内观察副反应,免疫后2、7个月采集血清标本检测抗-HAV和抗-HBs.结果儿童AB组和成人AB组局部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58%(2/344)和2.56%(8/312),全身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88%(34/344)和5.45%(17/21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局部反应主要是轻度疼痛,全身反应主要是低热.免疫后7个月,两组抗-HAV阳转率均为100%,与A组相同;抗体滴度(GMT)分别为33 910 mIU/ml和23 435 mIU/ml,显著高于A组;两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30%和96.63%;GMT为103 mIU/ml和102 mIU/ml,抗-HBs阳转率及GMT均与B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倍尔来福TM甲、乙肝联合疫苗与单价甲肝灭活疫苗和单价重组乙肝疫苗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目的 比较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DTaP-IPV//PRP~T联合疫苗)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结合疫苗)、注射用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A组和B组)分别于2、3、4月龄和3、4、5月龄接种DTaP-IPV//PRP~T联合疫苗,对照组(C组)于3、4、5月龄分别同时接种DTaP、Hib结合疫苗和IPV;3个组均在18~20月龄时加强接种一次.检测每种抗原的抗体滴度,并分别对A、B组与C组的血清保护率/血清转换率进行非劣效性检验.记录每次接种后的安全性数据,并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 DTaP-IPV//PRP~T联合疫苗采用2、3、4月龄或者3、4、5月龄接种程序相对于DTaP、Hib结合疫苗和IPV在基础免疫及18~20月龄的加强免疫,对每种抗原的血清保护率/血清转换率均为非劣效;接种DTaP-IPV//PRP~T联合疫苗后安全性良好,并与对照疫苗相似.结论 DTaP-IPV//PRP~T联合疫苗对中国婴幼儿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并与对照疫苗具有可比性.
浙江省某些疫苗的免疫规划服务工作在国内曾处于领先地位。1986年,浙江省已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2008年,开始对初三学生增加了1剂次麻疹、风疹联合疫苗的接种;2009年下半年起,新生儿常规使用10μg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接种。随着疫苗产能的提高和新疫苗的不断研发,考虑将原先自费或新研制成功的疫苗引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是免疫规划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1]。但疫苗引入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决策,应保证公正、全面、系统并需要遵循慎重、合理、易于接受及循证的原则[2]。为科学开展浙江省新疫苗引入工作,2014年我们对拟引入新疫苗替换现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联合疫苗一直是 WHO 积极倡导的疫苗免疫发展方向[1]。目前在联合疫苗的研发过程中,灭活疫苗主要是在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疫苗( DPT )的基础上增加其他抗原成分的多联疫苗,减毒活疫苗则主要是在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 MMR)的基础上增加水痘疫苗成分的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联合疫苗( MMRV)。由于受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新的联合疫苗产品一直较少。
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联合疫苗( DTP)作为最早纳入WHO扩大免疫规划(EPI)的疫苗,已经在预防和控制这3种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由于接种灭活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后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日本及荷兰等国家出现了抵制疫苗接种甚至停用的现象,导致接种率下降,致使百日咳的发病率出现反弹[1].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及欧盟成员国等,均已采用以副反应较小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作为常规免疫用疫苗[2].笔者就国内外以DTP为基础的联合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我国未来联合疫苗的研发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1978年,卫生部发出了<关于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通知>,要求在3年内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通过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麻疹疫苗和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百白破)联合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自此,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经过30年的努力,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结核、破伤风等6种疾病的发病人数减少约3亿人次,相关死亡减少400万人.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加人均期望寿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社会效益,我国的免疫规划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某男,1998年3月21日出生,于2004年9月17日10:00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0.5ml(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0703-5,有效期2007-08-15).使用时充分摇匀,安瓿无破损.次日7:00许,发现该儿童眼睑出现红肿,以左眼为甚,上嘴唇出现浮肿.
患儿,男,6岁,于2005年3月3日16:40由家长陪同接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疫苗(MM)免疫,接种前预检无接种禁忌证.
某女,1998年5月12日出生,于2005年10月25日9:30在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0.5ml(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3100403,有效期2006-10-30).
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三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分别由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引起,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或死亡.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联合减毒活疫苗可以达到"一针防三病"的效果.为了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种的质量和1岁儿童接种MMR联合疫苗的血清学效果,于2005年开展了监测,现简报如下.
2001年8月25日,浙江省平湖市新埭医院防保组报告预防接种反应1例.患儿,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8月27日,防疫医生陪同患儿及家长来站就诊.据家长口述,患儿在小学一年级时接种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后,接种部位出现蚕豆大小硬结,当时经防疫医生作过对症处理,效果不明显.后来发现硬结逐渐增大成块状.
汤某,女,1998年5月27日生,1999年12月20日上午在我院保健科门诊于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常规消毒后肌内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0.5ml(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990711-5,有效2001年1月19日).患儿家长主诉:患儿于接种疫苗当晚即发现口周潮红,次日发现颈部皮肤皱折处少量红斑脓疱,体温38℃,即在门诊给予抗过敏和抗感染治疗.随后皮肤红斑脓疱继续扩大到全身,于12月22日到某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发疹性脓疱病",收住院治疗,给予地塞米松3mg/d静脉点滴,以及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抗炎、抗过敏治疗.局部给予复方氧化锌糊剂、百多邦软膏混合外用.对症治疗8d后皮疹消退,脓疱干涸,脱屑,痊愈出院.该患儿及家长均无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并按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无不良反应.同支疫苗接种3人,疫苗使用前未见混浊,安瓿无破损,其他2人无副反应.破
患儿,男,1999年5月21日生,按照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免疫程序,于2003年5月22日10:00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史克公司生产,批号:548A4113,失效期2004年8月)及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批号2002090418,失效期2004年9月),接种前询问了病史,无上述疫苗禁忌证.
为了解冻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2001年进行了临床观察,现简报如下.
预防接种是预防相应传染病经济有效的手段,然而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疫苗接种种类增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也相应增加,如果对发生的AEFI处理不当,将会伤及疫苗预防接种诸多方面[1].本文介绍了1名儿童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Absorbed 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 Pertusis-lnactivated Poliovirus-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mbined Vaccine,DTaP-IPV-Hib)几天后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调查诊断情况,以及因家长质疑调查诊断结论而引发的对AEFI处理科学性的思考.
患儿,男,2010年3月27日出生.2011年10月13日,在某预防接种门诊经健康筛查、知情同意后,在右上臂肌内接种1剂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P),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100712-5,有效期至2012年7月26日.同时,在左上臂皮下又接种1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R),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1010133,有效期至2012年4月14日.
为全面、准确地评价齐河县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及时发现接种率报告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全县的接种率报告,现对全县1995~1999年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 )、麻疹疫苗(MV)四种疫苗(“四苗”)的基础免疫接种率监测结果评价如下.
在过去的百年中,发达国家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经历了在儿童和成人中的流行,到近几年逐渐被消灭的过程.虽然以反复多次口服脊灰疫苗(OPV)为策略的活动使西半球已经无脊灰,但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1990年全球仍有14.8万例麻痹型脊灰病例. 虽然人群接种OPV在阻断外环境脊灰野毒株的循环上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4个问题:①由于病毒在肠道中复制,会导致一定数量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VAPP);②疫苗本身不耐热;③在热带地区儿童免疫时疫苗滴度低;④在大规模普服中,大量财力用于购买和分发疫苗. 在包括荷兰和芬兰等北欧人群中,另外一种增强效价的灭活脊灰疫苗(elPV)已被证明有很好的作用,主要是技术上的改进使elPV具有高度免疫性.但广泛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过高,需要局部注射.如果把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联合疫苗(DTP)和elPV结合到一起,利用已有的婴儿免疫程序就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在免疫学上,把DTP和elPV结合起来是一种进步,在那些已无脊灰野病毒的国家,为了减少VAPP,可以单独使用elPV,也可以利用elPV的优点,使几种疫苗结合起来使用.在美国DTP/elPV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被证实后,美国国家科学协会已推荐使用DTP/elPV联合疫苗.(刘葆钧摘自<医学病毒学>杂志,1994,4:261-277)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意见书.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预防接种(多为私营机构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意见书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意见书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使用联合疫苗使链球菌性肺炎及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感染大量减少,此后脑膜炎球菌就成为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早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曾建议在特定高危人群中使用4价多糖疫苗预防气溶胶引起的感染,这些高危人群包括到流行或高地方性流行的国家旅行的人士及暴露于脑膜炎球菌的实验室人员.此疫苗还被推荐用于控制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的爆发.之前已有允许在大学新生中使用4价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MPSV4)的相关建议公布于众.
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Hib)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引起儿童肺炎和脑膜炎,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Hib疫苗的诞生为Hib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现对Hib结合疫苗的多聚核糖基核糖醇磷酸盐糖链、载体蛋白的种类和特点、不同Hib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以及联合疫苗的发展作了综述,以期为预防接种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联合疫苗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生物体或提纯抗原,加以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等联合配制而成.联合疫苗可预防多种病原体或同一病原体的不同抗原所引发的疾病,包括多疾病联合疫苗和单疾病多价联合疫苗.随着中国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的推进,儿童所需接种的第一类疫苗数量逐渐增加,联合疫苗的开发不仅可以减少接种次数、改善依从性、提高疫苗接种率;还能降低疫苗中佐剂和防腐剂的剂量,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因此,联合疫苗的开发势在必行.本文就国内外联合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联合疫苗(Adsorbed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Diphtheria Toxoid & Tetanus Toxoid Combined Vaccine,DTaP)已有30多年的使用历史.将DTaP与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ms Vaccine,IPV)和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Conjugate Vaccine,Hib)等制备成为联合疫苗使用,可以减少接种剂次,提高受种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疫苗接种率.但是,联合疫苗不是几种疫苗简单地混合,在将DTaP与其他疫苗联合的过程中面临许多技术挑战,如DTaP与Hib联合存在Hib免疫原性降低的问题,DTaP与HepB联合存在免疫程序不统一和HepB免疫持久性的问题,DTaP与IPV联合时,其中的防腐剂柳硫汞会降低IPV的免疫原性的问题等.现就DTaP与这些疫苗联合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第二届安万特-巴斯德健康论坛于2001年9月1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安万特-巴斯德公司主办,邀请国内部分计划免疫和儿科临床专家及法国学者出席.有关媒体也出席会议.本届主题是"21世纪:中国计划免疫和联合疫苗".专家们就国内外脊髓灰质炎(脊灰)流行病学新进展,中国消灭脊灰工作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无脊灰后的免疫策略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①中国在控制脊灰流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90年代在16轮强化免疫中有8亿多人次接种了口服脊灰疫苗(OPV);自1994年9月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后,已无本土脊灰野毒株流行;2000年10月29日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宣布为无脊灰区.②中国无脊灰后尚存在危险因素.从周边脊灰流行国家输入野病毒或野病毒病例;存在OPV导致的疫苗相关性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存在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和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病例.③中国无脊灰后,应继续加强OPV免疫,保持其高接种率.④使用联合疫苗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方向.⑤由3个型脊灰灭活疫苗(IPV)和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DPT)组成的四联疫苗(IPV-DPT),或由IPV-DPT和b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Hib)疫苗组成的五联疫苗(IPV-DPT-Hib),在国外大量临床考察和近20年的使用中已充分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IPV-DTP四联疫苗在中国婴幼儿的临床试验中也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已在中国获得注册.IPV-DPT或IPV-DPT-Hib联合疫苗又为人们免疫预防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北京参加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的学术权威专家们一致认为,安全、有效的免疫计划完全可能成功地防御儿童疾病,但前提是疫苗的应用必须经过长期监测,其安全性被证明有足够的保障.2001年9月10日,美国默沙东公司疫苗部召开的"儿童免疫领域最新研究成果"通报会,在美国儿科学会成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健康中心教授兼主任玛苏兰姆*桑托山姆博士(Dr.Mathuram Santosham)的主持下,就儿童疾病防治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1 轮状病毒新型疫苗的研制默沙东公司生物制品-临床研究部副主任劳拉*第基里奥博士(Dr.Larua Digilio)介绍了默沙东公司目前进行的大规模有关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工作.轮状病毒是儿童严重腹泻的常见病因,每年导致约60万婴幼儿死亡.在中国,近62%因腹泻住院患者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在美国,有数据表明部分婴幼儿在接种Rotashield(一种轮状病毒疫苗)后1~2周发生肠套叠(肠梗阻).默沙东公司正在开发新的轮状病毒疫苗,可能可以帮助预防这种儿童性疾病,实际上所有5岁以下儿童都会感染这种疾病.在临床试验中证实,研究中的默沙东公司轮状病毒疫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对轮状病毒疾病显示出70%的有效性,而对严重的轮状病毒疾病则表现出接近100%的效果.默沙东公司将进行大规模试验,研究的样本为6万例,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尤其是肠套叠问题.2 亚洲地区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疾病的调查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是引起侵袭性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因,估计全世界每年至少发生300万例严重疾病,同时数以万计的患者死亡.肺炎与脑膜炎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幼儿.不幸的是,在大部分亚洲地区以及其它新独立的国家,尚未建立起有关Hib发病的人群数据,因此,目前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将Hib疫苗纳入到常规免疫项目.韩国汉城国际疫苗研究所的流行病学家保罗*基尔乔博士(Dr.Paul Kilgore)认为,亚洲许多儿童正在为一种原本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而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在韩国天府道及越南河内持续1年进行的监测研究表明,Hib疾病的发病情况在亚洲地区被严重地低估了.只要批准应用Hib疫苗,就能迅速降低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发病率.3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和风疹的预防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传染病学教授、儿科传染病学主任黑齐*佩尔陶拉博士(Dr.Heikki Peltola)是芬兰一项长达14年,针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MMR)联合疫苗接种后严重不良反应随访调查的重要研究学者.他认为,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是非常严重的疾病.麻疹每年导致90万儿童死亡,而腮腺炎比人们一般认识到的严重,因为它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和听力.风疹则会严重影响妊娠期妇女,导致婴儿智力发育迟缓.如果MMR联合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是可以被消灭的.但是,即使这些疾病已经得到控制,输入病毒也会成为一种威胁,所以免疫监测意义重大.14年的研究证实,MMR联合疫苗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非常罕见,且与这三种疾病所带来的危险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自2007年起,中国开始扩大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范围,将甲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HepA)、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cine,MenV)、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JEV)和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 Measles,Mumps and Rubella Combined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MR)纳入NIP;在全国范围内对适龄儿童实行免费常规接种,并用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白破)联合疫苗(Acellular Pertussis,Diphteria and Tetanus Combined Vaccine,DTaP)代替全细胞(Whole Cell)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同时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接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