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手术后对康复影响最主要的也是最危险的是肺部并发征[1],他们的年龄大,多数伴有慢性病症,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因此,肺部并发征的预防已成为护理的一大难题.我们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284例手术后肺部并发征的预防护理进行分析,总结护理体会为今后更好的保证老年患者手术后顺利康复提供依据.
深部静脉血栓(DVT)是孕产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为非孕期的5倍,常发生于产后[1].其临床诊治及预防已有较多报道,随着对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推广,对患者产后避孕问题也应给予关注.本文结合2例患者的情况对产后并发DVT妇女的避孕方法选择进行探讨.
卫生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当前卫生事业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而传染病防治在卫生安全防御体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我们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有许多新发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中药混淆是造成中药房应付药物错误的最大问题,为了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中药工作者一定要学会鉴定识别技术.
我们于1996年2月-1998年2月用水蛭等活血化瘀的中药与放疗的综合疗法,治疗晚期鼻咽癌,随防已5年以上,现就其近期和远期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我国是乙肝的流行高发区,据报道HBsAg阳性占总人口的10%。[1]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程蔚 [2]报道母婴传播率为83.3%,而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达92%~9 7%。[3]HBV的母婴传播途径如何以及如何预防,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BV 母婴传播途径有宫内感染、分娩期感染及产后感染。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 键。目前国内外对HBV母婴传播途径及预防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就近几年来HBV母婴传播 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全面认识中医“治未病”中医“治未病”不仅包括通过调整阴阳失衡的状态为原则,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结合等养生方法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相当于西医所讲的一级预防;还包括“既病防变”的内容,预防已病患者的脏器进一步受损或功能异常加重,相当于西医讲的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1 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病理损伤.尽管目前使用药物预防已经显著延缓和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但是在全球的工业化国家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依然是致残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美国前三位死亡原因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二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终结果.
目的:通过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二级预防已经是临床共识,但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制定多根据心率等间接指标,直接用心肺运动试验(CPET)客观定量整体功能评估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国内已经不多。
一、心力衰竭(心衰)的预防心衰的预防是现代心脏病领域内的主要目标,因为一旦发生心衰则预示患者原发病明显恶化,预后不良.可通过下列预防措施达到目的:(1)阻止可能形成心脏病原发病的发展,如心肌梗死、高血压等.(2)预防已确诊的心脏病发生心衰.(3)尽量减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尤其对已有心肌损害的患者,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宫颈癌筛查已卓见成效,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大幅度下降.然而,宫颈癌发病仍居发展中国家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及发病年龄呈明显年轻化倾向,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的预防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并步入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等全方位预防的新时代.
近年来,女性心血管疾病(CAV)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2004年美国心脏学会(ACC)最近资料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CAD已经成为女性致死和致命的第一疾病,而且2/3女性猝死患者死于生前未曾发现的CVD.因此.女性CVD的预防已经逐渐变成女性CVD危险因素的预防.且提高女性CVD的诊断意识成为临床心血管医护人员的工作重点.
输卵管结扎术和输卵管银夹术,是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最常用的女性绝育术.它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已成为手术者研究的课题. 本人从事妇产科工作多年,实施女性绝育手术近千例,根据本人的手术经验,现就有关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研究背景:在艾滋病/性病流行的当今时期,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进行AIDS/STD预防已成世界各国制定AIDS/STD预防策略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将AIDS/STD预防与现存的计划生育服务结合,对促进妇女生殖健康、控制AIDS/STD在妇女人群中流行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将AIDS/STD预防与中国基层的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结合服务方案,评价结合服务的效果,为国家制定控制AIDS/STD预防策略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系首次在国内系统地开展AIDS/STD预防与计划生育服务相结合的评价研究,所得结果无疑对进一步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进行AIDS/STD预防,控制AIDS/STD在中国的流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后预防再梗死和死亡的二级预防已积极研究了几十年.AMI的存活病例,因冠状动脉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故必须努力减少这种危险[1].本研究入选我院心内科专科门诊1990-1995年、2000-2005年AMI后患者分别174和193例,并将这两时期的二级预防进行对比分析.
2011 年12 月2 日,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控烟专业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论坛在杭州召开.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3 至4 倍,是中国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心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最主要病因,心血管疾病研究也是世界医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所以,近年来,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具有慢性高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无效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致不同脏器的(长期)损伤、功能障碍和衰竭.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从0.67%上升到2.3%.仅我国日前患者就达4000万人,每年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直接医疗成本超过1 80亿人民币,占医疗总费用的4%,因此加强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已刻不容缓.
山豆根,又称广豆根,来源于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是临床常用中药.但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多年来均习用防已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DC)的根茎作山豆根入药,由于其在功效、毒性、用量上与豆科山豆根均有不同,中国药典将其命名为北豆根(意即北方所用之山豆根)予以收载,目的在于区别南方所用的豆科山豆根.二者相比,北豆根毒性较小而用量较大.实际应用中,常有二者不分现象,加之不少中医大夫不了解原来习用防已科山豆根已更名为北豆根,而仍沿用山豆根之名开方,药房则配以毒性较大的豆科山豆根,且用量较大而造成中毒事故.为此笔者对二者作一比较鉴别.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经历了由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成为决定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尽管许多卒中的二级预防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但是患者仍然有较高的再发卒中的危险.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形成的.由于早期的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存在,使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随着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目前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已取得很大成绩.本文就近年妊娠合并乙肝的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进展回顾如下:
为了预防已知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极低频(ELF)和射频(RF)频段的电磁场暴露限值已经制定且被广泛采用(ICNIRP 1998)[1].该导则的基本限值(basic limits)限定了电磁场的体内暴露剂量,例如ELF电场和(或)磁场在体内诱导的电流密度,以及RF电磁场(RF-EMF)在体内的比吸收率(SAR).
清肝利胆颗粒是由口服液改剂型研制而成,由茵陈、厚朴、栀子、金银花、防已组成,能清利肝胆湿热,临床主治纳呆、胁痛、疲倦、乏力、尿黄、苔腻、脉弦、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未清等症[1].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发人群,在DVT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国内外对DVT的预防已有多个共识或指南,但目前尚缺少针对ICU患者DVT预防的指南.为此,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了本指南.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是骨科手术十分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多见于下肢手术或创伤.尽管可以导致死亡及静脉栓塞后综合征等严重后果,但由于临床表现隐匿,VTE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国外对下肢手术后VTE预防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明确的疗效,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还较少,至今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术前评估和预防治疗体系.
作者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复方汉防已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观察复方汉防己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1,CD126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机制.
癫痫动物模型在癫痫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药理学等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众多的癫痫模型中,点燃癫痫模型类似临床患病的癫痫发作,是人们最为感兴趣的癫痫模型之一,其中化学点燃动物模型最为常用.化学点燃药物有印防已毒、青霉素、美解眠、戊四氮、海人酸、马桑内酯、匹罗卡品等.
早产是围生儿发病、死亡和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为5%~15%,75%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引起的围生期窒息和颅内出血有关.对早产的预测和预防已成为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此后二十余年不断有新病例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例数增长惊人.我国女性HIV感染者近年明显增加,每年婴儿及儿童感染HIV的数量在迅速上升,在今年短短半年内我院就发现医院历史上的2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孕妇,因此对艾滋病的流行、发展及预防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所特有的母体并发症,其发生率为3%~5%,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子痫前期的治疗原则及用药方面,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或新进展,而子痫前期的预测和预防已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热点.目前比较公认的预测方法是临床预测,包括平均动脉压测定、翻身试验、血液流变学试验及尿钙的测定,均于孕中期进行,而此时子痫前期的临床症状已经开始出现,临床意义不大,另外,也错失了早期预防子痫前期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