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润(葛根素0.3 g+5%葡萄糖溶液250 mL)是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的单体--异黄酮化合物,临床及基础研究证明该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1,2],临床上现已用于治疗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2003年我们观察了普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UA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药物途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葛根作为常用的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具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之功.葛根素(Puerarin,Pue)又名普乐林,是葛根的主要有效成份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素是中药葛根中提取出的一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4,7-二羟基-8-β-D-葡糖基异黄酮.
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干燥根,主要功效"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为历代常用的补益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1]现代医学发现[2]其药理作用甚广,除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细胞代谢、调节DNA复制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外,还有固肾降压、保肝抗炎的功能.近年来,关于黄芪单剂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有关研究概述如下.
豆类、扁豆、鹰嘴豆和其它可食用的豆荚类食品中富含蛋白质、纤维及其它营养物.在素食食谱中,豆荚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最近,豆科植物家族的一个分支受到了国际关注.豆荚类食品是指从豆荚中收获的豆类干种子,如鹰嘴豆、扁豆、干豌豆、干豆等.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联合国因此将2016年宣布为“国际豆荚类食品年”.“我们营养学家所谈论和关注的豆类,大多是指可食用植物性豆类,如四季豆、海军豆、黑豆、蚕豆、利马豆、棉豆等.”
25.黄芪黄芪主要是豆科植物膜荚黄芪和内蒙黄芪的干燥根.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黄芪进行了收载,将其列为上品,认为黄芪具有补虚的作用.黄芪根据加工炮制的方法不同,分为黄芪(即不经炙过的),炙黄芪(即用蜜拌炒的).
花生,俗称香果、地果、落花生,为豆科植物花生的种子.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因香脆味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虚、益寿、抗衰老、美容之效而又被人们誉为"长生果".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白三叶草侧根、须根发达,根系有根瘤菌,果园种植白三叶草能增加土壤养分,改善果园环境,提高果实品质。白三叶草耐荫性强,适宜在果园种植,其种植技术如下。(1)播种时间白三叶草最佳播种季节为秋季和春季,秋季播种一般从8月中旬开始,至9月中下旬,秋季土壤墒情好,杂草生长弱,有利于白三叶草生长成坪a春季播种在3月中下旬进行,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播种。(2)种植方式白三叶草可散播,也可条播,条播行距为15 cm,播种深度一般为0.5~1.5 cm,每667 m2用种量0.5~0.75 kg,为了节省种子,也可与黑麦草按1 : 2的比例混合后再播种。(3)管理白三叶草属豆科植物,虽根系有固氮能力,但苗期根瘤菌尚未生成固氮,因此,这期间补充氮肥,待成坪后补充磷、钾肥,苗期保持土壤湿润,成坪后如遇长期干旱也需适当灌水。当白三叶草长到20 cm左右时,进行刈割,一年可刈割2~3次,刈割留茬不低于5 cm,割下的白三叶草既可作饲料,也可覆盖在行内。
葛根系豆科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葛,"主消渴",入脾胃经,有生津止渴作用.<中国医药大词典>指出葛根具有"辟瘁破血","散郁火","鼓胃气","起阴气","利二便"等多种功效.
白扁豆又称扁豆、南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每年立冬前后摘取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至全干即可入药。扁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等多个品种,入药主要用白扁豆;黑色的扁豆古称“鹊豆”,不供药用。
槐花又名槐蕊,始载于<日华子本草>,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或花.性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葛根素是用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葛根中提取物制成的注射液,商品名为普乐林,化学名为4,7-二羟基-8-D-葡萄糖基异黄酮,有增加脑血流量及冠脉血流量的作用突出,所以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1993年经卫生部批准用于临床,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主要活性成分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等.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功能祛风散热,清肝明目,润肠通便,临床常用于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大便秘结等症[1].作者运用微波技术辅助提取决明子中的大黄素并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其含量,与传统的回流加热法相比,提取效率更高.
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叶番泻C. acutifolia Lelile.的干燥叶,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的治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泻下药之一.其中狭叶番泻主要含番泻苷A,B,C,D等;尖叶番泻主要含番泻苷A,B,C等.据文献报道,这些成分具有抗菌、致泻、止血、肌肉松弛与解痉等多种作用.
蔓性千斤拔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Moghania philippinensis(Merr.et Rolfe)Li.的根,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1].其味甘、微涩、性平.具有壮腰健肾、除风利湿、活血通络、消瘀解毒等功效.主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偏瘫、阳痿、妇女白带多等,是妇科千金片、金鸡冲剂、壮腰健肾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2,3].目前,药材来源完全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未见系统的引种栽培报道.
葛根为临床常用中药,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d.)Ohwi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升阳透疹、生津止泻的功效.葛根又属于药食同源,也广泛地被应用于保健食品和食品中.现代化学、药理研究结果认为葛根中以葛根素为代表的异黄酮类成分具有改善心、脑血液循环,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降血糖等作用,是葛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葛藤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的地上干燥藤茎,与常用中药葛根同源,在对葛藤药用资源的开发研究中发现,葛藤中也含有大量异黄酮成分,有可能替代葛根入药[1-3].为选择吸附性能良好的树脂,以确定异黄酮成分提取纯化工艺,作者比较了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葛藤异黄酮成分的吸附性能.
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为豆科植物棘豆属的干燥全草,藏药名为莪达夏[1].生长于海拔2700~4600 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丛、草甸.主要产于我国的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等省区.
豆科植物亮叶猴耳环Pithecellobium lucidum Benth.,又名亮叶围涎树、钻地龙,广泛分布于广西区内,有消肿之功,主治风湿痛,跌打,火烫伤[1].其化学成分研究及含量测定未见报道,经化学成分预测,其叶含有较丰富的黄酮类成分.文献报道其他药材中的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2]、薄层扫描法[3]、超临界流体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5],本文采用RP-HPLC测定其槲皮苷含量,操作简便,分离效果佳,理论板数达3 000以上,回收率、重现性好,结果令人满意.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决明C.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祛风散热,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1].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久服能益精光,轻身"等记载,被列为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的上药之一.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69种药食同源的物质之一[2].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
药材铁扫帚为豆科植物截叶铁扫帚Lespedezacuneata(Dum.Cours.)G.Don的干燥全草,又名夜关门,别名老牛筋等.主产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
补骨脂Fructus Psoraleae是豆科植物补骨脂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暖脾止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进免疫、抗菌、增强皮肤色素等作用,其注射剂在临床上一直被用于治疗白癜风、秃发、牛皮癣等疾病[1].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黄芪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类、黄酮类及多糖类等[2].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葛根性甘、辛,凉;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1].目前市场上的葛根药材多为野生,但随着葛根产品的开发应用,野生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的地方多年毁灭性地采挖野生资源,已造成资源枯竭,全国不少地方已有人工栽培.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1].二者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导致其药效不同[2],蒙古黄芪的药效更佳,膜荚黄芪不仅药效,而且栽培管理技术、产值均不如蒙古黄芪[3].二者在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方面有明显区别,但其种子外形比较相近,肉眼难以区别.本研究利用种子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快速简便的鉴别了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子.为蒙古黄芪种子真实性的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葛根性甘、辛,凉;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等功效[1].目前市场上的葛根药材多为野生,但随着葛根产品的开发应用,野生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的地方多年毁灭性地采挖野生资源,已造成资源枯竭,全国不少地方已有人工栽培.生产上常用扦插育苗或直接用藤栽,扦插技术不规范造成成苗率低,直接栽藤成活率低且长出幼苗不整齐.种苗缺乏已成为影响葛根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