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乳品行业健康发展,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金兰英等3名代表共同建议提出,加强对“巴氏鲜牛奶”质量监管,提高消费者信心,强化宣传引导。巴氏鲜奶在发达国家占90%的市场消费,在我国,由于常温奶的上市,巴氏奶的消费受到很大冲击。巴氏奶采用鲜奶加工而成,低温灭菌消毒,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最大程度地保留牛奶的营养价值和活性成分,是营养价值最高的牛奶制品,能为人们提供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的多种营养素。随着人们对巴氏奶知识越来越了解,其特有的新鲜、营养等优点,决定了回归饮用巴氏奶的必然趋势。而牛奶质量的改善将增强大家对巴氏奶及其他乳制品的消费信心。要让广大奶农深知,只有养健康牛,才能产优质奶,从而获得大的经济效益。乳中体细胞数不仅是衡量奶牛乳房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评判原料奶品质的重要指标。只有健康母牛分泌出的低体细胞数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工艺之后,牛奶的营养价值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留,才是真正具有纯真天然风味的高品质新鲜牛奶。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提升,许多食品安全问题也浮出水面.面对层出不穷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建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信誉?自疯牛病危机以后,食品安全追溯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当今食品企业提升食品质量、赢回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法宝.为此,不少食品企业纷纷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信息溯源管理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2012年,三鹿、雅培、太子乐婴儿奶粉事件的发生,整个乳品行业经历了一场大风暴,所有企业都经受了风暴的洗礼.产品受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污染的乳品企业销量急剧下滑.正当这些知名企业使尽浑身解数想要恢复消费者信心时,一中小型液态奶生产企业却在这场风暴中向消费者交出了一份令人放心的检测报告.江西阳光乳业集团生产的液态奶共有4000多个批次接受国家质监部门检测,均认定未被三聚氰胺污染的事实经国家质量网公告后,销量逆势而涨,许多原来饮用长效奶的消费者纷纷改订鲜奶.阳光鲜奶怎样保证高质量高品质?本刊记者来到江西最大的液态奶生产企业江西阳光乳业集团采访.
该研究首先提出了中医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概念,并利用全球知名网络调查平台(调查星)进行随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建立了由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两个维度构成的中医药消费者信心指数模型,结果显示,中医药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问卷设计合理,方法可行,结论合理,为中医药消费市场调查提供了一个方便实用的分析工具。
日本尽管整体经济形势在2007年下半年有所好转,但日本经济中期的萧条及消费者信心的缺乏,仍在抑制着药品零售环境.
2013年,国家多个部委联合发文,试行药店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制度,药店寄希望于打开新的销售增长空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奶粉进药店,目前仍是叫好不叫座,能破吗?近期,湖南省在7个行业推行食品安全责任强制险,或许能够打开一个窗口,“这是双赢的好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承诺先行赔付,药店给了消费者更好的承诺,可以增强消费者信心.本月底之前,我们将遴选出20家左右的乳粉销售药店签订乳粉强制险协议.”湖南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黄修祥介绍说.
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3月1日在北京就丰田汽车大规模召回事件向中国消费者鞠了3个躬,非常的"日本标准式",并表示将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图挽回消费者信心.
知道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拿诺贝尔奖吗?答:我们喝的是三聚氰胺,不是牛奶.刘翔为什么崴脚?答:他喝的是三聚氰胺,所以钙质不够……2008年9月,三聚氰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三聚氰胺,这种被非法加入原奶以提高蛋白质含量的化工原料,令众多婴儿遭受一场无妄之灾.从三鹿集团开始,这场灾难波及整个中国乳业,人们曾经信赖的知名乳品企业无一幸免,消费者信心受到极大挫伤,很多人都患上了"恐奶症".而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国产的奶粉"沦陷"了,进口的也爆出问题,而乳制品中的问题,也绝不只限于三聚氰胺.
作为中国美容化妆品业发祥地的广东,近年来屡屡遭人诟病.无论媒体曝光还是消费者投诉,凡产品出了问题追根溯源,最终总是与广东脱不了干系.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广东是中国化妆品生产商的聚集地,生产的产品数量及覆盖率都在中国位居第一;二是广东生产的化妆品问题的确不少.产品问题不断出现却得不到有效遏制,扰乱了整个市场环境,给消费者信心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看着美容化妆品业社会形象的贬损,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心里最着急的就是那些一心要把企业做强、创立自主品牌、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家们.而那些被曝光的产品和公司,也总能改头换面东山再起,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势头.这种势头打而不灭、灭又重生,则又与当地的企业生存环境和监管力度不无关系.
美容业的灾难在印度洋海啸之前就发生了.而且亦如那场海啸,没有半点征兆,席卷之势却令人难以阻挡.但引起这场"海啸"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所谓"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在这场人祸面前,无人向美容业施以援手,而美容业也显得无力自救.面对美容消费者信心的崩盘,面对日益萧条的美容市场,面对这场"海啸"留下的一片狼藉,如果我们仍然仅仅限于声讨,不但显得苍白无力,恐怕也已经难平众怒了--企业的损失谁来买单?!行业荣誉的重建成本谁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