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8日,在浙江举行的"2009包装废弃物循环经济论坛"上传出了一个好消息:由国内最新自主研发、利乐中国全力支持的铝塑分离技术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可以将无菌复合纸包装中的铝箔和塑料膜彻底分离为铝粉和塑料粒子,不仅实现了从资源到资源的绿色循环模式,更将其再生利用价值大幅提高了30%,有力的促进了整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阿法拉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3年,当时伟大的瑞典发明家Guestaf de Laval凭借自己发明的连续式牛奶分离机,创办了阿法拉伐.从此,分离技术就一直是阿法拉伐业务的核心部分.
微生物实时荧光光电检测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快速检测技术.它将改进后的传统培养分离技术、染色技术、传感和荧光检测技术以及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技术合为一体,大大简化了传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将检测时间从数天缩短为数小时.其代表产品BioLumix全自动实时微生物荧光光电检测系统正是基于上述技术推出的一种全自动检测系统.
拜尔ACS:18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依托磁性微粒子分离技术和直接化学发光技术,以吖啶酯为发光标记物,通过双抗夹心法和竞争法来实现对甲状腺、贫血、癌标、性激素、心血管、胰腺等项目的检测.其临床意义已日渐显现出来.
离子色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快速的新型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医药学领域,Li、Na、K、Mg、Ca同时分离测定较困难,目前,上述5种阳离子测定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近20年来,膜分离过程发展很快.如海水淡化,环境保护,石油化工,医药和食品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因是由于过程比较简单,可在常温下操作,既节省能源又适于对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如气体分离、反渗透、电渗析、超滤等.这在国外是一个重要的分离技术领域,在我国也是发展中的新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s,GBE)作为医药、保健品的原料,在国际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最近,美国FDA也将GBE列入药典. 我国是银杏叶的生产大国,在银杏树的育苗、栽培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年出口数千吨银杏干叶.目前我国的GBE提取厂在5t/年以上规模的有50家左右,全国的生产能力约为700t,实际产量(1998年计)大约为300t.我国GBE的银杏酚酸含量严重超过国际标准规定的5ppm,从1999年以来绝大部分G3BE生产厂家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1],GBE价格从1998年底的1700元/kg一路下滑到目前的300元/kg左右,这一价格已经远低于900/kg元左右的成本价(根据财政部颁发的会计两则规定,叶子按目前2 500元t、工人工资以700元/月为基础计算).本文将从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原理等方面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希望在科技人员、企业家、有关部门和市场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国银杏行业走向良性循环.
传统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但对于绝大多数临床疗效肯定的中药,我们并不清楚是何种成分起的作用,这也是中药在国际上没有获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原因.
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TSC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等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且表达多种干细胞分化抗原[1].这些干细胞抗原在胶质瘤组织中也大量表达[2].通过建立在干细胞分化抗原基础上的肿瘤细胞亚群分离技术,已经在胶质瘤组织和胶质瘤细胞株中分离和鉴定出TSC[3-4],但各种干细胞分化抗原在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状况尚不清楚.我们在本研究中检测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中干细胞分化抗原和细胞增殖抗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SC打下基础.
利用T淋巴细胞的非黏附性建立的尼龙毛分离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无需特殊仪器而应用广泛.但目前国内尼龙毛来源并不容易,进口材料又相对昂贵.我们采用脱脂棉代替尼龙毛进行实验,同时与尼龙毛柱分离法进行比较,探讨脱脂棉柱分离纯化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实验效果.
1磁酶免方法简介该方法是磁性微珠(红细胞直径大小)分离技术和酶联免疫技术综合而成的定量测定系统.磁性微珠连接的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与相应的标本抗原结合后,在磁铁磁力的作用下,特异性结合的抗原与其它物质分离,再通过酶联免疫显色反应测定抗原含量,从而克服了放免和普通96孔酶联免疫测定方法的缺点,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循环血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是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从外周血中所获取的内皮细胞.生理状况下,机体细胞不断新陈代谢,衰老的内皮细胞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其数量一般较少,易于辨认.当机体由于心血管疾病、缺氧、损伤、应激等导致血管受损,大量内皮细胞衰老、死亡、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循环血中内皮细胞数量急剧增多,形态多样.
血液净化技术通过清除体内的致病物质,不仅仅起到替代肝肾解(排)毒功能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到所有学科疾病的治疗,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3种治疗手段.选择性血浆分离技术可使治疗目标更明确,节省血液制品的使用,治疗效果更好,也更安全,但其很多治疗技术参数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下就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和选择性血浆净化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染色体病会造成严重的出生缺陷。染色体核型分析作为产前诊断的金标准,是有效的出生缺陷干预措施,可检测出染色体数目异常以及大片段的缺失、重复等结构异常,但不能诊断片段大小<5000000 bp并且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的微缺失综合征。基于液相芯片技术的开发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磁珠鉴别/分离技术(BACs-on-BeadsTM,Bobs;Perkin Elmer公司)是一种新的用于快速产前诊断的检测方法,目标疾病是5种非整倍体异常(13、18、21、X和Y染色体)和9种最常见的微缺失综合征,包括 Wolf-Hirschhorn、Cri du Chat、Williams-Beuren、Langer-Giedion、Prader-Willi/Angelman、Miller-Dieker、Smith-Magenis 和DiGeorge 综合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检测10份阳性标本,并对401例孕妇的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评估Bobs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由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上海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进阶研讨班暨第二届全国3D腹腔镜手术大赛”于2015年7月11日在上海蓝天宾馆召开。会议特别邀请国内及国际著名腹腔镜领域专家,针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最新进展和热点做精彩演讲及讨论。本次大会分为三部分:大师授道、3D腹腔镜手术录像大赛、名家论道。并同时进行了现场的网络直播,有10多家医院在线收看了此次大会。直播网址为:live.vhdong. com/150711,会议代码150711,会后还可以进入该网址回看当天的会议内容。整个会议紧密围绕“腹腔镜右半结肠的血管裸化分离技术”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解剖及神经保护探讨”这两个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讲解和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化了广大学员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理解。本次大会以长海医院肛肠外科发展历程的影片开幕,介绍了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五代肛肠外科人的发展历程。长海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张卫教授主持开幕式,长海医院政委夏阳大校、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郑民华院长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锡山院长到会致辞,仲剑平教授、周总光教授和池畔教授等众多国内外著名肛肠外科界专家出席开幕式。会议邀请了日本大分大学附属医院的Inomata Masafumi教授介绍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团队的培养方法”,韩国高丽大学医院的Jung-Myun Kwak 教授就“3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和交流。上午的大会上郑民华教授、张卫教授、池畔教授、王锡山教授、康亮教授、傅传刚教授、周总光教授就腹腔镜手术的相关领域做充分阐述和探讨。中午,举行了第二届3D腹腔镜手术录像大赛,大赛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3D腹腔镜手术录像,采用现场评选及网络直播的模式进行评选。赵任教授、王磊教授、李太原教授、黄学峰教授、李心翔教授和郝立强教授等腹腔镜专家还在现场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入围的每件参赛作品都充分展示现代肛肠外科风采和腔镜技艺,最终有6件作品分别获得了“金刀奖”、“最佳创新奖”和“最佳团队合作奖”。下午,上海瑞金医院陆爱国教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裘正军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太原教授和上海长海医院张卫教授等四位腹腔镜结直肠手术领域的专家就“腹腔镜右半结肠的血管裸化分离技术”这一专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并与广大学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自强教授、上海仁济医院钟鸣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教授和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童卫东教授就“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解剖及神经保护探讨”这一难点进行了专题讲解和剖析,用大量精细高清的图片生动地阐述了手术的技巧,解答了学员心中长期存在的困惑。
随着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的普及,腹腔间室综合征等许多腹部外科危重患者得以存活,但此类患者在抢救性的腹腔开放治疗后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腹壁缺损,因此,后期的确定性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复杂腹壁缺损最多见的原因仍然是由手术切口造成[1],其中感染切口二期愈合造成缺损者在临床较为多见。其特点是缺损垂直于切口的径较大,造成关闭缺损时张力大,如强行加压缝合,术后腹腔筋膜室综合症、术后复发的风险明显增高,这时,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ootion technique,CST)的应用可明显减小张力[2]。联合补片的应用,更降低了术后复发的风险[3]。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应用 CST 手术治疗复杂腹壁缺损7例,探讨复杂腹壁缺损时 CST 在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目前,普遍认为人类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水平的升高及其氧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为此开发出了许多技术和药物来降低血LDL的水平,其中,通过体外循环直接从血浆或全血中除去LDL的LDL分离技术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有前途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一些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无效的家族性高胆固醇的病人更显得有意义.最近的研究表明,LDL分离技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浆中的LDL水平,而且还能减少LDL的氧化及降低LDL氧化的易感性.现今已有7种类型的LDL分离技术应用于临床,即血浆交换、常规双重滤过、加热双重滤过、硫酸右旋糖酐纤维素吸附、免疫吸附、肝素沉淀及LDL的血液灌流分离技术.这几种技术各有其优缺点.总的说来,血浆交换、常规双重滤过及加热双重滤过的选择性较差,但操作简便、价格较为便宜;硫酸右旋糖酐纤维素吸附、免疫吸附、肝素沉淀的选择性较高,但操作复杂、价格昂贵;LDL的血液灌流分离技术不同于前述几种技术,它能直接从全血中特异性地吸附LDL,但其应用于临床的时间短,还需积累应用经验.
循环内皮细胞(CECs)是指能够在外周血中检测到的血管内皮细胞,包括来源于血管壁的成熟内皮细胞和源于骨髓内皮祖细胞或内皮前体细胞.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每天更新约1%,正常人体内CECs的数量非常少;在内皮受损的病理状态下,CECs会发生数量和形态学变化.因此,检测CECs是研究体内血管内皮的一种非创伤性方法.通过对其体外培养,深入研究和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较高的科研和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CECs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迄今对CECs的基本形态学特征尚未完全阐明,对CECs的分离方法也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近年来CECs分离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由我国医学、营养学、生物学、毒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强大科研队伍,经数十年科学研究和反复实验,以天然植物为基础原料,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方法和辨证施治的规律,结合中医历代治疗糖尿病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进行高度浓缩,发明一种能够安全、有效调节血脂和血糖的功能食品,商品名称盈森牌泽芪胶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号:(国食健字G20040740).
盈森牌泽芪胶囊是一种专为现代人生理、病理现象而精心设计的时尚、营养、功能级、特优级食品.本产品采用纯天然植物为基础原料,通过现代化分离技术复方而成的纯天然、纯植物、安全有效的营养型功能食品.现代人因长期生活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体能透支、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内分泌紊乱,并造成血脂、血糖等生理指标现象异常.盈森科技专家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反复实践,依据科研实践理论,成功研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盈森牌泽芪胶囊.它是21世纪生命科学营养型功能食品的典型代表,给关爱生命的同仁带来了福音.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 20世纪 80年代出现的一种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医学、生化和药理学等各个领域。现以“ CE”为主题词在“分析化学文摘”数据库查到的引文量超过 4000篇,用同样的主题词和 Altavista搜索引擎,可在网络上查到 2000余篇文献 [1] 。 CE的原理是基于 Tiselius [2]的电泳理论,但在此基础上加快了分离速度,扩宽了分离物的范围,节省了试剂和分离液。 Weinberger等 [3]在 20世纪 90年代首先将 CE引入司法领域,他们证明了用这一技术分离包括纯化和非纯化的海洛因在内的 18种违禁和管制药品的可能性。随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 CE已成为违禁药品检测中的热点。本文简单介绍 CE的特点、分离原理和分离模式,并就常见生物样品中滥用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 CE分离方法作一回顾。
为探索稳定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应用生物酶(5 g/L胰蛋白酶及1 g/L胶原酶)灌注法分离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用形态学及台盼蓝染色法鉴定分离的心肌细胞,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和摄像记录.结果:心肌细胞的存活率为91.7%;存活的心肌细胞静止地贴在培养板底上,细胞完整,呈杆状,长宽比约为4~6∶1.结果提示:该方法是比较理想的心肌细胞培养法.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禽类疾病综合症,又称禽流行性感冒.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禽类感染AIV后表现为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精神萎缩、食欲减退.有类似人类A型流感的症状.初期还会引起肉用鸡停止增重,蛋鸡产蛋量大大下降,种蛋孵化率下降等.发病很急,很短时间就会发展到全身致死性疾病综合症.AIV广泛存在于家禽和野生禽类t临床症状易与ND(Newcastle disease,新城病毒)、IB(鸡传染性支气管炎)、EDS-76(病毒引起的鸡产蛋下降综合症)相混淆.虽然AI的毒株大部分都不是高致病力毒株,但由于A型禽流感的抗原(特别是血凝素抗原)易发生变异,变异后的毒株会变成高致病力的病毒,造成严重危害.此外Al还会传染给高危人类(如饲养者,运输者,禽医,禽类流行病专家等),造成人类禽流感,其危害更大[1].
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itical fluid extraction,以下简称SFE)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具有精馏和萃取两过程的新型物质分离精制技术.由于其具有操作方便,能耗低,无污染,分离能力高,无溶剂残留等特点,被称为"绿色分离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保等领域.本文以下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医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价砷和五价砷在遗传上有致基因突变的作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砷归类为人类致癌物.砷形态不同,其毒性或药用机制也不同,依次为As(Ⅲ)>As(Ⅴ)>MMA(monomethylarsonic acid,甲基呻酸)>DMA(dimethylasonic acid二甲基呻酸),可见无机砷的毒性最大,因此,在测定砷的含量时,对As(Ⅲ)和As(Ⅴ)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以主要无机砷[As(Ⅲ)和As(Ⅴ))]的毒性来综合评价,比用砷的总量来评价砷的毒性更具有科学性.对中药砷的毒性或药用机制分析时,需要进行As(Ⅲ)和As(Ⅴ)的分离,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逐渐成为广泛应用的分离技术之一,而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又是分离砷(Ⅲ)和砷(Ⅴ)的关键,本文采用标准品砷(Ⅲ)和砷(Ⅴ),观察不同条件下相同标准品的分离效果,以此选择色谱分离参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是一组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多肽,随着基因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已知FGF家族至少包括23个可编码相关结构蛋白的基因[1],因其具有很强的促细胞分裂,增殖活性以及能通过细胞因子网络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骨科领域的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FGF在促进骨再生方面的作用及应用报道如下.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蛋白质也成了一项质量和资源评价的指标,故探索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1].目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常用方法有凯氏定氮法、考马斯亮蓝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和双辛可宁酸法[2]等.这些方法也分别应用于测定不同中药材中蛋白质含量.
宫颈糜烂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病毒分离技术和PCR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病毒感染是宫颈糜烂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资料探讨1997~2000年间我院采取干扰素栓对60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观察治疗的临床结果.
免疫纳米磁珠的诞生为肿瘤细胞生物诊断提供了先进的分离手段[1].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一种应用纳米免疫磁性分离技术(IMS),通过外周血液能快速、灵敏、简便地检测早期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方法,以利于发现早期肺癌患者隐性微转移、监测术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患者预后以及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