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56岁,高血压脑出血脑疝后急诊在全麻下行脑内血肿消除术,术后第七天由于脑脊液漏行腰穿持续外引流术,引流管放置9 d.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钻颅冲洗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收治CSDH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氧化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肿清除效果和MR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钻颅冲洗外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脑室出血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滴注抗生素联合上灌下注法(脑室灌洗+鞘内注射)局部应用抗生素.结果:发现颅内感染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抗生素联合上灌下注法局部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颅内感染效果较好.结论:静脉滴注抗生素联合上灌下注法局部应用抗生素综合治疗颅内感染效果优于单纯静脉应用抗生素,因此对于颅内感染,早期发现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病人脑室引流术后的护理特点和对策.方法全麻或局麻下行额角钻孔引流术.结果 58例按GOS评分:18例优,7例良好,6例轻残,8例重残,19例死亡.结论引流管护理要求严格,特殊性强、良好的护理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及盆腹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上经膀胱镜放置输尿管内支架引流困难.外科肾造瘘外引流常常是处理这类患者的惟一办法.我院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术放置输尿管双J支架管内引流治疗输尿管梗阻,肾功能恢复良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慢性胰腺炎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内镜下胰管括约肌切开能对胰管进行减压,减轻胰管扩张,便于胰管内取石及胰管内、外引流术的进行.2001年12月~ 2003年7月,我院对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内镜下双括约肌切开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病人,男,60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入院.彩色B超提示:血吸虫肝图像,胆管壁水肿,总胆管扩张伴结石,右肝内胆管结石.经术前准备,于2008年7月11日在全麻下拟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外引流术.
一、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历史自从Fitz(1886年)提出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以来,英国的外科医师Mayo-Robson在1903年大胆地开展剖腹胰腺外引流术;1952年英国Leeds、Moynihan主张对胰腺炎重危病例除剖腹清除胰腺坏死组织之外还需切开网膜腔引流.20世纪60年代英国外科医师Watts作全胰切除治疗急性胰腺炎,相继法国Hollen-der-Mercadier(1970)等、美国的Norton(1974)、德国Kummerle(1978)、芬兰Cuntio(1970)采用全胰及部分胰腺切除术,但死亡率高.
我们自1993年6月至1998年9月对22例恶性胆管梗阻,经肝正中裂入路行肝内胆管内或外引流术.减黄效果较好,病人生命延长.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30~79岁,平均56.5岁.
我科自1982年10月至1998年10月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以下简称纤胆镜)观察、冲洗、取石65例,术后随访10年,近期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65例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7岁,平均46岁.均经手术证实为肝胆管结石.2.方法:(1)术中纤胆镜检查取石:按常规行胆总管切开后,先用传统器械探查并尽量取石后,经胆总管切口置入Olympus LE-4U型纤胆镜,窥视肝内胆管后检查胆总管末端,遇结石逐一用取石网取出或用纤胆镜后喷管把结石从小肝管冲洗到大肝管,直至把镜下所能见到的结石取净.(2)借助纤胆镜检查取石所见,并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行内或外引流术或肝叶切除等.
2004年5月~2007年5月,对13例胰腺假性囊肿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持续留置导管外引流治疗.13例穿刺15次,均穿刺成功,穿刺入路包括腹前壁11例(13次),侧壁2例.共放置引流管15根.8例1~5个月囊肿消失拔管,随访1~10个月,平均6.7月,症状消失,囊肿无复发;4例外引流1~4个月转行手术治疗;1例治疗1个月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囊肿消失,引流量>10 ml/24 h,患者要求拔管后失访.CT引导下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外引流术损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我们治疗了2例贲门癌切除术后胰瘘病人,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54岁.贲门癌均在全麻下行姑息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中探查肿瘤均于胃小弯侧浸润穿透胃壁,与胰腺体尾部和胃左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粘连成团.1例采用锐性分离胃与胰腺间粘连,胰腺创面出血点以7号丝线缝扎;术后早期高热38~39.1℃,持续1周;术后8个月病人腹胀行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内巨大囊性包块;即剖腹探查,术中见左上腹网膜囊内有壁厚0.2~0.4cm、巨大囊性肿物约15cm×20cm×20cm,内存约2000ml咖啡色液体,淀粉酶含量771U(苏木杰法);遂行双乳胶管外引流术,病人术后80天死于全身衰竭.另1例术中切除肿瘤并部分胰体、胰尾,4号丝线褥式缝合胰腺残端;术后2周内病人体温持续在38℃,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且出现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腹穿为淡黄色混浊液体,淀粉酶含量4751U,血清淀粉酶246U;急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黄色混浊液约1500ml,脾门处尚有300ml包裹性积液,肠管水肿;冲洗后置双管引流,病人二次手术后第35天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患者女,47岁.因左下肢疼痛3个月入院.体检:意识清楚,血压130/80 mm Hg,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出凝血功能正常.MRI提示,L4髓外硬脊膜下肿瘤.经术前准备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L4脊髓肿瘤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外引流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硬膜下髓外,大小为15 mm×10 mm×10 mm.顺利将其切除,间断缝合硬脊膜,将1根外引流管置于硬脊膜外.术中出血约400 ml,未予以输血.术后5 h,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模糊伴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测血压145/80 mm Hg, 心率76次/min,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迟钝,右侧Babinski征阳性.引流液为血性液体,量为700 ml.进行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出血量约60 ml.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未见颅脑原发损伤,未见硬脑膜血管异常.术后予以头低足高位,常规抗感染,神经营养等治疗.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肿瘤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
迄今为止,外引流术仍然是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术式.小梁切除术是其中的经典术式.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解除瞳孔阻滞和外引流两个功能.因此它即可以使功能性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还可以将房水引流至眼外,房水经巩膜瓣、球结膜上皮细胞、球结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等多途径吸收.
急性泪囊炎是海岛渔农村的多发病.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在急性期行外引流术,或者在炎症完全控制后行Ⅱ期手术,切除瘘管和泪囊.但术后泪囊功能丧失,终身流泪.我们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泪囊鼻腔吻合术进行改良,治疗急性泪囊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自1974年Molnar等[1]报道经皮穿肝胆管外引流术以来,该法已成为解除胆管梗阻、特别是缓解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项重要介入放射学治疗方法。1978年Burcharth等和Pereras等首先报道了经皮置入塑料内涵管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2]。1989年以来经皮肝穿刺胆管置放可膨胀式金属支架,成为治疗胆管狭窄的一项临床新技术[3]。目前,胆管内支架置入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局限性恶性狭窄,尤其适用于难以手术治愈及高龄的患者,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微创且成功率高,着重于胆管系统的再通,并不能对肿瘤本身起作用,但对于减轻梗阻所致的黄疸、提高患者晚期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以及为放射和化学治疗创造时机和条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胆管内支架有可膨胀式金属支架和塑料内涵管2种,前者的开通时间比后者长,但进口品价格昂贵,故对选择金属支架还是塑料内涵管存在争议,所以有学者采用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对此进行探讨。
目的 探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狭窄,肝叶段萎缩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9年五年间35例肝胆外科采用肝叶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叶段萎缩胆管狭窄等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结果 左外叶(ⅡⅢ)切除28例,左半肝切除1例,右后叶(ⅥⅦ)切除3例,右后叶加左外叶切除(ⅥⅦⅡⅢ)1例,肝ⅢⅤ段切除1例,右前叶(ⅤⅧ)切除1例,合并肝外胆管结石16例,同时行T管外引流术32例,胆肠吻合3例,术后发现残余肝胆管结石4例,胆漏1例,胸腔积液5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无复发.结论 肝叶段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肝叶萎缩等并发症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但要严格掌握胆肠吻合的适应证.
胆道梗阻性病变的退黄常用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介入疗法2种.介入疗法包括经皮经肝胆道内、外引流术、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胆道引流术.
目的 探讨胰腺及胰周脓肿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护理难点和护理措施.方法 学习和掌握胰腺及胰周脓肿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方法和技巧,对15例外引流术后引流管的胰腺及胰周脓肿患者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 术后引流管时间约(155)天,术后住院时间约(20士10)天,15例患者治愈出院.15例患者均达到预期引流效果.结论 外引流术是胰腺及胰周脓肿早期治疗中的一种可靠方法,安全可行,可以达到引流坏死物及浓液的目的 .
目的:探讨腰大池外引流术治疗下述疾病的可行性。(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外伤性、动脉瘤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3)交通性脑积水进行术前评估。(4)外伤性、自发性或术后出现的脑脊液耳漏或鼻漏。(5)去骨瓣减压术后的脑膨出。方法本组60例患者均行腰大池外引流术。结果(1)感染控制5例(放弃治疗1例)。(2)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时间明显缩短。(3)脑积水术前能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转归进行分析判断。(4)脑脊液漏均在引流6-15天(平均10天)后停止。(5)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有效。结论腰大池外引流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70例胰腺炎局部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1~20个月,观察患者腹部症状,引流液的量及性状,CT复查胰腺及周围情况等。结果:70例共穿刺置管82支,由于液体腔分隔同时置入2支导管12例;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腹胀改善,全身炎症反应减轻;2例拔管后复发,再次穿刺引流。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胰腺炎局部并发症,安全、成功率高、治疗效果佳。
患儿男,4个月.于2000年6月2日以反应低下1个月入院.CT检查示双侧额颞顶蛛网膜下腔扩大约10mm,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拟诊为外部脑积水.遂行脑积液腔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引流无效,硬膜下腔进行性扩大、增宽>2cm,患儿频繁恶心、呕吐、囟门张力增高.
2002年10月-2003年4月,我科应用Foley管外引流术治疗老年肺大疱患者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6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患者所行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扩大高位肝门胆管Y型切开取石,盆式狭窄整形11例;胆总管右肝管切开取石8例;右前支胆管切开显露右后支胆管取石5例;右后支胆管狭窄成形术3例;左肝管胆总管切开取石9例。36例患者中,同时行左肝外叶切除4例,方叶切除1例。行胆肠内外引流术8例,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单纯胆总管T管引流附加左肝外叶切除术4例。36例患者中疗效优29例,占80 5%;良6例,占16.7%;差1例,占2.8%;疗效优良率占97.2%。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处理原则为除去狭窄梗阻,去除病灶,引流通畅。术前应对患者详细检查,在明确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分布情况下,拟定不同的肝内胆管显露途径及狭窄处理方法。
腹腔穿刺引流是在腹腔内置入引流物(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液体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在腹部外科手术中,腹腔积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部分积液量少的患者可以通过自身吸收从而愈合,但有些量大的腹腔积液不能通过自身的吸收治愈,必须经过适当的引流,否则容易导致腹腔感染。在我科室常用使用单腔深静脉导管行穿刺置管,其优点是:中心静脉导管顺应性和组织相容性好,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克服了传统穿刺安置橡皮引流管的缺点,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对患者创伤小,能尽快有效地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由于深静脉导管接口端与引流袋接口并不吻合,无法紧密衔接,我科室采用玻璃接头作为媒介后,衔接紧密无渗漏,效果明显,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6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6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除因创伤出血等造成的早期囊肿或需行急诊手术者适合外引流术外,内引流术是胰腺假性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为评价内镜下胆管内、外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应用效果,我院在126例次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ERCP)中,行经内镜胆管内、外引流术36例次,成功32例次,总结报告如下:
自1992年10月开始,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64例全脑室血肿铸型病人,采用侧脑室持续性外引流术、尿激酶溶解、反复腰穿引流等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从治疗方法各环节进行探讨.
青光眼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眼内压升高到超过人体眼球的耐受范围,从而给患者眼球带来伤害,造成视力下降。临床上对青光眼的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治疗,按照手术原理主要有减少房水生成术、外引流术以及内引流术3类,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便是属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中的一种。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引流术(PTCD)是在放射线的监视下或在B超的引导下,使用细针从体表穿入患者肝脏内的胆管,在经皮胆道造影(PTC)基础上进行的且日道外引流术.其消退黄疸的有效性得到公认,并作为无手术指征的胆道恶性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1]).然而,FTCD作为一种有创性的治疗手段,术后护理特别是出院后的护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为此,我们采用了电话健康教育的形式对PTCD患者进行定期健康教育,本文探讨其对导管护理的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