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压迫胆总管的转移性腹膜后肿瘤治疗方法措施.方法:分析总结2005年以来,我院16例腹膜后转移性肿瘤压迫胆总管患者,进行胆总管内支架引流结合肿瘤局部放射治疗结果.结果16例患者行ERBD,置管成功16例,成功率100%,显效10例(62.5%),有效5例(31.3%),总有效率为93.8%,1例引流无效(6.3%),16例患者行3DCRT放疗,结束3个月后行腹部CT扫描,5例肿瘤明显缩小,与胆总管脱离接触(31.3%),7例肿瘤明显消退,压迫减轻(43.8%),总有效率75.1%,4例无变化(25%).结论:胆总管内支架引流结合肿瘤局部放射治疗疗效明显,对于缓解转移性腹膜后肿瘤压迫胆总管症状的疗效显著,作为姑息性或常规制疗方法均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胆总管探查术后怎样做到既可一期缝合,又可减少甚至避免胆漏,一直是外科医生探讨的永恒课题.我院自2006年至2008年选择性对拟诊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扩张的23例患者在胆总管探查术后行胆总管内支架一期缝合术,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无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取得满意疗效,而且拓宽了胆管切开一期缝合的适应证.现结合本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恶性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及盆腹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临床上经膀胱镜放置输尿管内支架引流困难.外科肾造瘘外引流常常是处理这类患者的惟一办法.我院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肾造瘘术放置输尿管双J支架管内引流治疗输尿管梗阻,肾功能恢复良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自1995年7月至1999年5月,我们采用ESWL联合开放手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3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5~50岁.右侧18例,左侧14例.病程5~10年,均经KUB和IVU诊断为完全性鹿角形肾结石(结石充满肾集合系统>80%).常规应用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经膀胱镜向患侧插入双J管至结石下方后,用国产JT-Ⅱ型碎石机(1997年10月前)或Dornier Compact S碎石机先行ESWL,先粉碎外缘的肾盏结石(重点部位是肾盏颈部),使肾盏结石与肾盂内结石分离.ESWL 5~7 d后.取十一肋间切口显露肾脏.先经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用手指伸入肾盂内探查,如有残余结石,可行凝块法取石[1].尽量避免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后继续保留内支架引流,酌情行肾盂造瘘.
1993年10月~1998年6月,我院收治了3例输尿管息肉患者.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例1:男,13岁.因阵发性右侧腰痛1个月入院.入院前1月,突然出现右侧腰部绞痛,按右侧输尿管结石对症处理缓解后,又反复发作多次.B超提示右肾轻度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尿沉渣镜检无红细胞,泌尿系X线平片未发现阳性结石影;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右肾轻度积水,右输尿管上段充盈缺损,缺损长约0.8cm,头端向下呈杵状,按输尿管结石行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手术无效,行右肾探查术.术中切开病变段输尿管,发现输尿管腔内有一肿物,灰白色,实性,质韧软,杵状,长约1.0cm,杵端直径0.4cm,表面光滑,蒂较细与管壁相连,术中行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报告为输尿管息肉,单纯行肿物切除,内支架引流.随诊至今无继发病变.
上尿路手术后留置双J导管具有内支架及内引流的双重作用,解决了肾脏外引流支架易发生漏尿、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并可解除由于输尿管粘膜水肿所致的上尿路梗阻,保护肾功能,减少术后感染.目前,越来越广泛被用于肾、输尿管疾病的治疗[1].我科于1999年3月至2003年1月应用双J导管作上尿路手术后的内支架引流,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上尿路手术后留置双J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住院号:75723。1a前因巨大肝囊肿自发性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而急诊行肝囊肿开窗外引流术。术中见囊肿呈单腔性,大小18cm×16cm×14cm,占据肝右叶中心。开窗后将囊内部分坏死组织送做病理检查,结果回报:肝细胞癌。住院23d,切口按期拆线,带引流管出院。出院后1年来,无任何癌晚期症状出现,但每日从引流管中流出约400ml~600ml全胆汁。后期因胆汁沿引流管周围大量外溢,同时伴右上腹胀痛不适而再次入院,于1999年10月14日在全麻下行瘘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方法如下:以右上腹壁原外瘘口为中心,保留瘘口周边皮肤约0.5cm,行肋弓下梭形切口,长约10cm,用电刀沿瘘管壁四周切开游离各层组织达肋骨床下方腹膜外,用探针从瘘口深入肝实质内12cm,证实囊腔仍较大。另取右上腹直肌旁正中切口入腔探查,长8cm,见肝脏面与大网膜间形成广泛粘连,无腹水,无肿大淋巴结或其他部位癌转移迹象。此时瘘管已被剃出长达3cm,内径0.8cm,将空肠距屈氏韧带25cm处切断,远端上提至腹膜外与肋弓下的瘘管外口做对端吻合,先行后壁全层间断缝合,中间一针结扎固定一根长5cm、外径0.6cm、内径0.4cm的硅胶管,做为吻合口内支架引流,再行吻合口前壁全层间断内翻缝合,然后将瘘管吻合口套入空肠侧1.5cm,行瘘管周边组织与空肠浆肌层间断缝合以加强吻合口。空肠近断端距此吻合口远侧30cm处与空肠做端侧式Y型夹角吻合。关腹时为防止吻合口受压,从纵切口下段切取两片三角形腹膜,游离植入肋弓下切口内,使切口各层次无张力关闭。术后切口一期愈合。
我院自2004~2007对56例胆管梗阻患者采取胆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56例病人,男21例,女35例,年龄45~88岁,平均53.6岁.其中胆总管癌23例,壶腹周围癌24例,肝门部胆管癌6例,胰腺癌3例.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巩膜黄染,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陶土便、茶色尿等;生化检查结果为胆红素、肝功能异常;全部病例系经B超、CT和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明确恶性肿瘤患者均为已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手术治疗者.
恶性胆管梗阻一般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时机,特别是晚期患者,引流胆汁以减轻黄疸、改善肝功能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以往多采用胆肠吻合手术治疗,目前,经内镜胆管金属内支架引流术(EMBE)是对不能或不愿手术切除的恶性胆管梗阻的首选治疗措施[1].
我院于2000年10月至2003年5月对36例胆管梗阻患者采取胆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经十二指肠镜治疗胆胰管疾病,也称治疗性ERCP,已经成为胆管特别是胆总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在Oddi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基础上取出胆总管内结石,治疗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经鼻胆管或胆管内支架引流梗阻的胆管,也包括ERCP不能插入胆管时所施行的预备切开(precut)术[1].我院1997年元月至1999年5月,进行诊断和治疗性ERCP共496例,其中胆系疾病治疗性ERCP 126例,总结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如下.
1997年3月~1999年7月,我们对132例泌尿系疾病患者采用双J导管作内支架引流,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例1,男,16岁,右腰部胀痛4年半间断性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无发热及尿频、尿急、尿痛,体检:腹软,右肾区无隆起,未触及包块,叩击痛(+),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RBC(++),BUN4.54 mmol/L,Cr81.6 mmol/L.B超示: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IVU;右肾重度积水,呈球囊样扩张,输尿管未显示;膀胱镜检查:膀胱未见异常,右输尿管开口塌陷萎缩,变窄,未见喷尿,F4#输尿管导管插管进入25 cm处受阻;造影显示 :肾盂高度扩张,与输尿管连续处内壁欠光滑,有赘生物样肿块突出,于1999年4月25日在连硬麻下行输尿管探查术,术中见肾盂输尿管连续处管壁肥厚增生,行该处纵行切开,见内壁有一蒂部宽广,乳突状肥厚增生呈瓣状赘生物,切除该段输尿管,行肾盂,输尿管吻合 ,置双"J"管内支架引流.术
1临床资料患者男,76岁.主因腹痛3 d伴黄疸1 d来院就诊.当日下午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肝外胆管多发结石,取出部分结石,因操作时间较长放置猪尾形内支架引流减黄,待再次取石并住院留观.
1996年6月至2003年12月间,我院对179例双侧上尿路结石并尿毒症患者手术中应用双J管作内支架引流,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统计2001至2002两年对本科114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应用双J导管作输尿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现将在诊疗中护理工作及配合报告如下.
梗阻性结直肠癌发病率约8%~20%[1],右半结肠癌占17.4~34%[2]以左半结肠癌发生为多,并多见于高龄晚期患者[3].由于癌性梗阻为一种慢性梗阻,一旦出现典型梗阻症状时,易导致肠壁坏死和穿孔.而急诊手术因不能进行肠道准备,加上病人大多全身情况差,故手术死亡率高.近年来将金属内支架应用结肠癌梗阻的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现将梗阻性结直肠癌置入金属内支架引流的应用作一综述.
良性胆管梗阻常常继发梗阻性黄疽、胆管炎,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胆汁郁积或胆管炎的症状,防止进展为胆汁性肝硬化.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大、相关的并发症较高,随着内镜附属设备及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内镜置人胆管内支架引流已广泛用于胆管梗阻的治疗[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LCBDE)+内支架引流或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实施LCBDE的6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8例中行LCBDE+内支架引流(支架引流组)22例,LCBDE+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46例.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支架引流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短于或少于T管引流组(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胆红素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LCBDE+内支架引流和T管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对适宜患者,LCBDE+内支架引流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优于LCBDE+T管引流术.
自2002年8月~2007年6月,我院的36例胆管梗阻患者采取胆管内支架引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良性胆管梗阻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6~85岁,平均65.5岁,全部病例因腹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经超声、CT、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明确诊断良性胆管梗阻.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部分患者伴发热,诊断为胆总管多发或巨大结石7例,良性胆管狭窄3例(2例为胆道损伤性狭窄,1例为硬化性胆管炎致胆总管狭窄),本组10例全部置入塑料支架.恶性胆管梗阻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4~79岁,平均61.5岁.突出症状为黄疸,术前血清胆红素102~635 μmol/L,包括胆总管癌12例,肝门部胆管癌6例,壶腹周围癌4例,胰腺癌4例,转移癌压迫胆管1例,本组26例置入塑料支架18例,金属支架8例.恶性肿瘤患者已失去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