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深入探讨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8例上尿路梗阻并发肾积脓患者的的诊断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手术后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其临床表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生提示的PF及肾皮质厚度等指征,判断是否切除肾脏.确诊后及时处理,避免因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延误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
目的::探讨双J输尿管支架管治疗上尿路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6例上尿路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双J输尿管支架管治疗肾积水的效果。结果: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6周B超显示肾盂集合系统的分离数据分别为26.9mm(s=4.7)、23.5mm(s=5.3)、23.1mm(s=7.3)。内引流效果较好,将双J输尿管支架管留置后的第4周、第6周肾积水情况有明显改善(P<0.05)。各类病种在支架管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第6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6周的肿瘤组织情况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双J输尿管支架管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肾积水情况,能缓解其导致的腰部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03年9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输尿管逆行置管配合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尿路梗阻3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5例均为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经B超与静脉肾盂造影证实上尿路梗阻和肾积水,血肌酐(SCr)值高于正常水平,均系Ⅲ~Ⅳ期,无手术史.排除非恶性肿瘤相关上尿路梗阻的因素.35例患者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1.6±8.6)岁;输尿管梗阻病程25~76天,平均(48.6±15.3)天;胃癌19例,食管癌4例,结肠癌5例,宫颈癌4例,子宫内膜癌3例;其中腹腔广泛淋巴结转移19例,盆腹腔转移性肿瘤8例,腹膜广泛种植并腹水4例;双肾积水26例,单肾积水9例;6例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主要症状:腰痛腹坠18例,镜下血尿10例,恶心腹胀15例,夜尿频多9例,水肿少尿7例;血糖升高[(7.79±1.50)mmol/L]22例.
经皮肾镜碎石术、肾结石开放取石术、上尿路梗阻致严重肾积水等情况下,都需安置肾造瘘管.肾造瘘管安置在侧腰部肾区,因位置靠后,患者卧位时易导致肾造瘘管折叠、扭曲、移位、出血、引流不畅.既往常用折叠成块状的毛巾放置于腰部,从而使造瘘管避免以上不利现象的发生.但患者活动受限,不能侧卧,增加了不适感.时问一长骶尾部皮肤易造成压红、压伤,甚至造成压疮,加重患者疼痛不适.
目的 评价肾动脉阻力指数(RI)和两侧肾动脉RI差值(ΔRI)在上尿路梗阻诊断中的准确度,说明多普勒超声在此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15例上尿路重度梗阻病例、28例上尿路轻度梗阻病例、29例正常人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测算双肾动脉RI及ΔRI,比较各组的RI和ΔRI.用ROC曲线比较RI和ΔRI在上尿路梗阻诊断中的准确度.结果 梗阻肾的RI显著高于对侧肾和对照肾,但重度梗阻肾和轻度梗阻肾的RI无显著差异.梗阻组的ΔRI显著高于对照组,重度梗阻组和轻度梗阻组的ΔRI也存在显著差异.ROC曲线显示ΔRI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RI.结论 肾动脉RI和ΔRI在上尿路梗阻诊断中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ΔRI比RI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造影对非结石性输尿管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和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造影检查31例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4.5%(20/31),不符合率为35.5%(11/31).超声引导经皮肾盂穿刺造影符合率为93.5%(29/31),不符合率为6.5%(2/31).穿刺造影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超声检查法,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盂穿刺造影可以提高上尿路梗阻疾病病因及定位诊断符合率,操作简便,安全,弥补了IVP和超声检查的不足,是一种明确中重度肾积水病因和梗阻部位的可靠诊断方法.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上尿路梗阻肾血流的观察.方法:对31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患侧肾动脉的收缩期最大流速(Vmax)、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以及与对侧肾的阻力指数差值(RId).结果:重度积水组自肾动脉主干以下的各级动脉Vmax和S/D均明显降低,中度积水组只在段动脉和叶间动脉的Vmax和S/D有明显降低,而轻度积水组各级肾动脉的Vmax和S/D无明显改变.不同程度的积水组,RI和RId均明显增高.结论:(1)相应肾实质最明显变薄处的段动脉和叶间动脉,其Vmax和S/D较之肾动脉主干更早地反映该处肾实质的血流供应和组织灌注状况;(2)RI和RId对上尿路梗阻时的肾积水较Vmax和S/D更敏感.
目的探讨和评价影像检查对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治疗和手术病理证实的135例上尿路梗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B超、X线和CT对上尿路梗阻的检出、定位和病因的诊断.结果上尿路梗阻的检出率:B超明显高于X线和CT(P<0.01).定位正确率:X线、CT明显高于B超(P<0.01).三项联合检查定位正确率高达100%.病因确诊率:CT明显高于B超、X线(P<0.01),三者联合检查的确诊率97.8%.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上尿路梗阻诊断起决定性作用.三种检查方法各有所长,三项联合检查最佳,临床应注意联合检查方法的应用.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与上尿路梗阻后肾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建立了狗和大白兔的上尿路梗阻动物模型,并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光镜技术观察和检测梗阻不同时期肾脏的功能和病理改变及梗阻解除后的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梗阻8~10 d的实验动物,解除梗阻2周后,肾功能基本恢复.梗阻4~6周的实验动物,解除梗阻4月后,肾功能可恢复到轻-中度损伤程度.梗阻7~8周的实验动物,解除梗阻4月后,肾功能无法恢复.结论:放射性核素显像是评价肾功能修复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作为外科判断梗阻后肾切除与否的可靠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上尿路梗阻所致自发性尿外渗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上尿路急性梗阻导致尿外渗的病例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7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取石或碎石后留置双J管。2例置管失败后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造瘘术引流。1例行经皮肾穿刺碎石术。2例开放手术恢复上尿路通畅性。结果:13例患者均及时确诊,梗阻解除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上尿路急性梗阻导致尿外渗以输尿管和肾结石多见,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U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手段。治疗原则应积极解除上尿路梗阻,充分引流外渗尿液,控制感染及并发症。
目的 探讨CT平扫检查对急性梗阻性肾衰竭患者解除梗阻后肾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26例.年龄25 ~ 93岁,平均58.5岁.肾积水病因:输尿管结石38例,肾结石4例,肿瘤压迫32例,腹膜后纤维化2例.53例放置双J管,23例行肾穿刺造瘘术.根据患者解除梗阻后3个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肾功能恢复组(CCr≥50ml/min)和肾功能失代偿组(CCr< 50ml/min).肾功能恢复组26例,年龄(48.3±9.7)岁,术前肌酐中位值633.0μmol/L(150~1 628 μmol/L),血钾(4.2±0.7)mmol/L,血钠(135.8±5.3)mmol/L,术后3个月肌酐中位值96.0μmol/L(43 ~ 139μmol/L),术后3个月CCr(65.3±12.8) m]/min.肾功能失代偿组50例,年龄(63.8±13.7)岁,术前肌酐中位值583μmol/L(152 ~1 712 μmol/L),血钾(4.3±0.7)mmol/L,血钠(132.7±20.1)mmol/L,术后3个月肌酐中位值160 μmol/L(87 ~1 379 μmol/L),术后3个月CCr(28.9±11.9) ml/min.比较两组梗阻性肾衰竭诊断时CT平扫检查测量的肾实质面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实质面积与肾功能恢复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平扫检查的预测效能.结果 肾功能恢复组总肾面积为(3 765.5±628.6) mm2(2 375.3 ~4 853.6 mm2);肾功能失代偿组总肾面积为(2 493.0±830.6) mm2 (476.9~4 225.1 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功能恢复组优势侧肾面积(2 283.5±430.2) mm2(1 654.6 ~3 383.3 mm2);肾功能失代偿组优势侧肾面积(1 655.5±496.2) mm2 (476.94~2 816.0 m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肾面积和年龄是解除梗阻后肾功能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总肾面积预测解除梗阻后3个月肾功能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总肾面积最佳预测值为3 238.3 mm2,其判断肾功能转归的敏感性为88.5%,特异性为84.0%.结论 采用CT平扫检查测量肾面积,对于急性梗阻性肾衰竭患者解除梗阻后肾功能转归具有一定的早期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上尿路梗阻解除后患侧肾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我们收治的78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36例.年龄21 ~ 68岁,平均(51.3±12.8)岁.确诊为上尿路狭窄6例,上尿路结石7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检查.根据术前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lomemlarfiltration rate,GFR)将患者分为中度组(GFR≥15.0 ml/min)43例,GFR均值为(23.1±5.0)ml/min,术前肾皮质厚度均值为(12.5 ±4.3)mm;重度组(7.5 ml/min≤GFR< 15.0 ml/min)23例,GFR均值为(11.2±2.3) ml/min,术前肾皮质厚度均值为(8.3±3.7)mm;极重度组(GFR<7.5 ml/min) 12例,GFR均值为(4.3 ±2.9) ml/min.对78例患者分别采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造瘘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等术式解除梗阻.术后1个月复查患肾ECT检查,比较各组患者的患肾功能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GFR及恢复差值与术前肾皮质厚度做直线相关性分析.对极重度组,术后随访时间延长至8~12个月.结果 解除梗阻后,中度组患肾GFR均值为(30.6±8.5) ml/min,平均恢复(7.6±7.6)ml/min;重度组患肾GFR均值为(13.1±4.5)ml/min,平均恢复(1.9±3.4)ml/min.两组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度组术后GFR恢复差值大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重度组术后1个月GFR均值为(11.1±3.4) ml/min,平均恢复(6.8±4.8)ml/min;术后8~12个月GFR均值为(12.7±3.6) ml/min,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肾术前、术后GFR以及GFR恢复差值与术前肾皮质厚度呈非完全线性正相关(P<0.05),术前相关系数(0.59)低于术后相关系数(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尿路梗阻解除后大部分患肾功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梗阻影响术前ECT检查对患肾实际功能测定的准确性;部分术前评估认为可切除的肾脏,解除梗阻后GFR能够恢复至可予保留的水平.
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26例上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心钠素(ANP)、内皮素(ET)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RF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3D-sCT)在上尿路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3例上尿路梗阻行肾输尿管3D-sCT检查,用遮盖表面显示法和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处理,获得立体三维图像,并与手术结果对照. 结果全部病例三维立体形态显示良好,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可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观察与周围结构的关系.88例手术后诊断与3D-sCT诊断结果完全相符,24例上尿路结石经3D-sCT确诊后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愈,1例腹膜后转移癌压迫输尿管经3D-sCT确诊后保守治疗.诊断正确率100%(113/113). 结论 3D-sCT可以准确反映上尿路梗阻的部位、病因、程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适于IVU不显影及不能插管行逆行肾盂造影患者.
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PCN)是指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肾集合系统并置入导管引流,使梗阻以上尿路得以减压的一种治疗方法[1].该方法自1955年Goodwin首次成功应用于肾积水治疗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泌尿外科临床.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PCN被普遍认为是治疗梗阻性肾积水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随着穿刺器械和管道的不断革新,PCN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上尿路梗阻的引流或者尿瘘、尿外渗以及出血性膀胱炎的尿流改道等,而且借助超声、CT和X线等对集合系统的定位,其穿刺通道也常用来进行经皮尿路结石取出及其他内镜操作,逐渐从简单的肾积水治疗发展到肾内及输尿管疾病的治疗[2].目前,PCN已越来越成为泌尿外科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在许多方面有着崭新的发展.现就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内、外引流在上尿路梗阻急性肾功能不全时的选择和效果. 方法 25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尿路梗阻(15例肿瘤性梗阻,10例非肿瘤性梗阻)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分别或先后对12例行输尿管内置双J管(double J,DJ)内引流15次,对19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percutaneous nephrectomy, PCN)外引流23次. 结果 引流成功23例,PCN外引流成功率86.9%(20/23),双J管内引流成功率60.0%(9/15),PCN术后继发出血1例. 结论 对于盆腹腔进展期或广泛转移肿瘤导致的梗阻,PCN解除梗阻优于输尿管支架内引流;非肿瘤性梗阻宜先尝试DJ内引流.
目的 介绍一种输尿管镜碎石术中测量输尿管腔内压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4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为研究组,其中急性梗阻21例,慢性梗阻23例;以22例无结石梗阻但需行输尿管镜检的患者为对照组.碎石术中置输尿管镜于结石上方输尿管段,关闭灌注液,镜尾部连接延长管至压力换能器,结石上方输尿管腔内的液体压力即可转换为数字压力值.对压力值与梗阻时间、结石上方输尿管长径、肾盂积水深度、血肌酐浓度、每微升尿白细胞数等作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慢性梗阻亚组及对照组输尿管腔内压分别为74.5 mmHg(22~180)、32.5 mmHg(9~53)、10.2 mmHg(8~13)(1 mmHg=0.133 kPa).研究组输尿管压力值与梗阻时间(r=0.985)、结石上方输尿管径(r=0.878)、肾盂积水深度(r=0.862)有明显相关关系,与血肌酐(r=0.214)、尿白细胞数(r=0.047)无明显相关关系.慢性梗阻亚组的输尿管压力值与患侧肾小球滤过率有明显的相关性(r=0.975).结论 本法简便无创伤性,可实时、量化测定输尿管腔内压力,对评估输尿管结石造成的上尿路梗阻程度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PCN)自1955年Goodwin首次成功应用于肾积水的治疗以来,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泌尿外科临床.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引导穿刺的影像设备、穿刺器械以及扩张器的不断革新和改善,经皮肾穿刺造瘘已从简单治疗上尿路梗阻发展到借助内窥镜的操作对肾内及上段输尿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双J管置入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的意义.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确诊急性上尿路梗阻32例,其中输尿管结石26例,应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或钬激光碎石,术后放置双J管;肿瘤腔外压迫6例,均在输尿管镜下成功放置双J管,达到引流目的.结果 32例患者均引流成功,梗阻迅速解除,病情短期内得以控制.结论 输尿管镜技术在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并发感染、肾功能不全及晚期肿瘤腔外压迫输尿管引起双侧肾积水的患者具有安全、迅速、确切、损伤小等优点,还可能同时处理造成梗阻的结石,可作为此类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采用急诊输尿管技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急诊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衰竭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6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进行性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急诊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急性上尿路梗阻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满意等优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值得推广.
我院1992~2002年为98例上尿路梗阻患者置放输尿管支架管114例次,现对其并发症和对肾积水的治疗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肾包膜下积液是指肾固有膜和肾实质之间的积血或积尿,多为继发于肾脏外伤的Page肾[1]和继发于婴幼儿上尿路梗阻的肾包膜下积尿[2],无外伤及尿路梗阻的特发性肾包膜下积液罕见.我院收治2例,报告如下.
目的 研究上尿路梗阻发生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并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5月-2011年11月泌尿外科上尿路梗阻患者中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例进行研究,按规范采集相应的尿液标本进行病原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到11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75株占66.37%,革兰阳性球菌33株占29.20%,真菌5株占4.43%;其中大肠埃希菌42株占37.17%,肠球菌属17例占15.04%,葡萄球菌属13例占11.50%;多药耐药菌常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47.62%.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上尿路梗阻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肠球菌属及葡萄球菌属也占较大比例;病原菌耐药性高,且部分呈多药耐药;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比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尿路造影、螺旋CT(SCT)、磁共振成像(MRI+MRU)时上尿路肿瘤所致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上尿路肿瘤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尿路造影对上尿路肿瘤所致梗阻定位、定性及梗阻与扩张程度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93%、100%;SCT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0%、90%、80%;MRI+MRU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85.7%、71.4%、71.4%.结论:尿路造影为上尿路肿瘤首选且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对多数肿瘤的部位、形态、病变范围及病因可作出明确诊断.SCT可作出明确的定性及分期诊断,对手术可切除性作术前评估,为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MRI+MRU可显示更多软组织病变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实施.
自1997年3月~2002年8月我院共收治上尿路梗阻患者5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1997年3月~2002年8月我院共收治上尿路梗阻患者50例,其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18例,上段输尿管折叠7例,肾下极血管异常1例,输尿管结石18例,肿瘤2例,膀胱壁间段狭窄3例,输尿管囊肿1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泌尿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04年11月收治上尿路梗阻并发急性感染患者37例,采用膀胱镜下输尿管逆行插管引流,辅以全身抗感染治疗,疗效满意,为后续的手术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经皮穿刺肾造瘘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 PNT),是一种微创解除上尿路梗阻,拯救肾功能的有效方法.对于肾后性梗阻引起的尿毒症,在逆行性置管失败,而急诊手术风险较大时,通过超声引导的经皮肾穿刺置管引流是最安全、便捷的治疗手段,暂时或永久的引流减压以改善肾功能.
目的 探讨急诊输尿管镜治疗结石致急性上尿路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2月因结石致急性上尿路梗阻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解除梗阻,一次性碎石取石成功29例.7例结石位于上段,部分碎石后返回肾盂,5例因病情较重未予以碎石;术后常规留置D-J管2~4周,12例残留结石患者术后二期行ESWL.术后患者肌酐(Cr)、尿素氮(BUN)均恢复正常,患者腰痛迅速缓解,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急诊输尿管镜技术能够尽早解除上尿路梗阻,安全有效,为结石引起的急性上尿路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梗阻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6年5月在云浮市人民医院行输尿管镜治疗的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47例,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的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尿素氮、肌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6例在术后3d肌酐降至正常,26例在术后7d肌酐降至正常,随访6个月,32例尿素氮及肌酐降至正常,术后无输尿管穿孔、断裂、撕脱等并发症发生.尿素氮和肌酐在术后进行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输尿管镜技术治疗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可快速解除梗阻、引流尿液,保护肾功能,可作为上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治疗方法.
双J管具有良好的内引流及内支架作用,常用于解除上尿路梗阻,预防或减少上尿路手术后发生尿漏或输尿管狭窄,预防Eswl术后石街形成所致尿闭或感染等,但也有一定并发症[1],我院于1997年2月~2004年5月共收治双J管滞留病人22例,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