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狭窄】相关文献(503)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肝外胆管损伤8例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CA 2001年2期

    近年来,胆道手术日益普及,尤其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时有发生,若术中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处理,必然导致严重后果。我院1998年1月至2000年11月共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936例,现就其中8例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4例,年龄41~68岁,平均52岁。全部为胆囊结石非急诊手术,术中及时发现并做了相应处理,其中胆总管离断2例,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处撕裂1例,肝外胆管剪口裂伤4例,右肝管贯穿缝扎伤1例。其中2例行胆总管端端吻合,“T”形管支架引流,2例经损伤口置入“T”形管,3例行胆总管损伤处生物蛋白胶粘堵辅以远端“T”形管引流,1例行生物蛋白胶粘堵辅以预防性腹腔引流。结果术后近期均未发生胆漏,随访至今无黄疸及其他胆管狭窄的并发症。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肝外胆管损伤 胆总管损伤 生物蛋白胶 支架引流 医源性 粘堵 临床资料 急诊手术 腹腔引流 端端吻合 胆囊结石 胆管狭窄 胆道手术 处理 预防性 右肝管 无黄疸 胆囊管 并发症
  • 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17例)与对照组(1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胆肠吻合治疗.比较两组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优良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P、AST、AL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胆肠吻合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运用.

    胆肠吻合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非切除与手术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

    《医疗装备》 2016年23期

    目的 分析非切除与手术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86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采用非切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远期临床疗效优良、完全没有症状、偶发轻度的胆管炎、复发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胆瘘与胆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非切除治疗 手术治疗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临床疗效
  • 医源性胆管损伤再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胆管损伤后再手术修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89年1月-2000年10月由作者经治的35例胆管损伤后再次手术病例;结果:35例中有32例于术后10-15天痊愈出院,3例发生胆汁瘘,经保守治疗痊愈;29例术后10-20天黄疸逐渐消退,6例重度黄疸术后6-8周消退,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10年,有6例出现胆道感染,2例轻度黄疸,均采取保守治愈;结论:良好的胆道修复取决于术中原狭窄口的显露及合理的校正:胆(肝)管空肠大口吻合;支撑引流管放置于否,取决于近端胆管的扩张程度.

    胆管损伤 胆管狭窄 再手术修复
  •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50例

    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85年1月-2002年12月17年间,采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250例经验.结果:230例得到随访,疗效优:症状完全消失187例,占79.6%,良:偶有上腹不适或轻微疼痛,无需任何处理26例,占12.3%,差:仍有寒战、发热、腹痛,需到医院治疗者17例,占8.1%.效果优良者占91.9%.结论:①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合理可行,效果优良.清除结石,处理狭窄是手术的关键;②难以取尽的左肝结石、二级以上胆管狭窄合并结石及肝区域性结石伴肝叶纤维化或肝脓肿者是肝部分切除的适应证;③结石所致的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是先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后再二期进行胆道手术,早期肝硬化病人术前口服心得安及术中静滴脑垂体后叶素,降低门脉压,一次性完成胆道手术.

    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肝切除术
  • 医源性胆管损伤处理的体会(附77例报告)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狭窄的类型、重建时机、促成损伤因素及胆道重建技术等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分为术中诊断、术后早期发现、引流或重建术后又出现狭窄等3组接受胆道再建手术.手术者相对固定.对疗效按优、良、差判定.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诊断的27例中,19例系未辨清胆囊管和肝总管、胆总管联合部.随诊2-12年,疗效优者62例(80.5%),良者11例(14.3%),优良率达94.8%.差者4例(5.2%).差者中已死亡3例(占3.9%,3/77).结论:辨清胆囊管和肝总管、胆总管联合部,熟悉解剖关系改变、先天性解剖异常,对预防医源性胆管损伤至关重要.胆道重建的疗效受Bismuth分级、重建时机、胆道重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医源性胆管损伤 胆管狭窄 胆道重建
  • 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组研究,对照组采取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均随访1年以上,对两组患者临床术后结石残留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结石残留率与随访1年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部分切除术应用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可以减少术后结石残留率,并降低随访期间复发率,值得借鉴.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手术 效果
  • 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56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中的28例患者都接受肝叶/肝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中的28例患者都接受非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术后残留结石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术后残留结石率和疾病复发率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残留结石量,降低疾病复发率.

    胆管狭窄 手术治疗 肝胆管结石
  • 肝方叶切除在肝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肝方叶切除在肝胆管结石伴狭窄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实施肝方叶切除(观察组,30例)与未实施肝方叶切除(对照组,26例)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达到了93.3%,对照组为73.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肝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时,可采取肝方叶切除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肝方叶切除 临床疗效
  • 肝左外叶切除大口盆式胆肠内引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效果

    目的:讨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采用肝左外叶切除大口盆式胆肠内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发生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40例,均实行肝左外叶切除大口盆式胆肠内引流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取的患者有24例达到优,有13例患者达到良,手术中的优良率达到92.5%;术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实行肝左外叶切除大口盆式胆肠内引流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肝左外叶切除大口盆式胆肠内引流
  • 肝方叶切除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肝方叶切除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4年3月收治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肝方叶切除、肝胆管切开取石、整形、高位胆肠吻合术,对照组采用未进行肝方叶切除的手术方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残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1周时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方叶切除治疗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疗效满意,能够有效降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值得推广。

    肝方叶切除 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心脏病为什么会发生黄疸?

    心脏病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出现黄疸,但是,当病情加重以致发展到心力衰竭时,常可以并发黄疸。
      长时间充血性心力衰竭,会导致肝脏长时间处于瘀血状态,肝脏内被动扩张的血管可以不断地挤压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坏死,致使肝细胞内的胆红素流入血中;另一方面,扩张的血管还可以挤压肝内胆管,以致造成胆管狭窄、阻塞,胆汁引流不畅,造成胆汁中的胆红素逆流入血;长时间充血性心力衰竭,还会使肝细胞因缺氧变性和坏死,造成肝功能损害,失去正常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中胆红素增加。最终,因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出现黄疸。

    心脏病 胆红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肝细胞坏死 黄疸 肝功能损害 引流不畅 血管 浓度增高 扩张 肝脏 肝内胆管 胆汁 胆管狭窄 病情加重 细胞内 阻塞 状态 瘀血 缺氧
  • 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引流管的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它对于保证手术效果、防止胆管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选用合适的引流管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甚至避免再次手术,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肝胆外科患者能否顺利康复出院的重要因素[1].2012年1月~2012年5月共护理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284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外科术后 引流管 肝胆外科手术 护理体会 并发症 手术后患者 再次手术 外科患者 手术效果 胆管狭窄 疗效 康复 梗阻
  • 十二指肠镜技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与护理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初期只用于单纯胆胰管疾病诊断,近年来运用该项技术开展的治疗性ERCP术是内镜微创诊治技术,对原因不明的腹痛、黄疸、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胆管狭窄、各种胆胰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安全、高效、痛苦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胰胆管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我院2005年6月起开展此项技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就应用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十二指肠镜技术 胆胰疾病 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疾病诊断 微创诊治技术 胆源性胰腺炎 胆胰管 诊断及治疗 胰胆管疾病 慢性胰腺炎 住院时间 诊断治疗 胰腺囊肿 胰管结石 手术切除 内镜下 护理体会 胆管狭窄 ERCP 治疗性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115例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与分析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手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本医院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115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 根据本组试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的手术主要类型包括胆管切开取石+外引流术、胆管切开取石+十二指肠内引流、胆管切开取石+空肠内引流、肝叶或肝段切除、肝叶或肝段切除+胆管探查外引流术、肝叶或肝段切除+胆管内引流术等几种类型.100例患者的结石取出效果较好,而15例患者出现了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为13.04%.还有14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肺部感染、胆管出血和黏连性肠梗阻等.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是胆道狭窄和胆汁引流通畅是否能够得到保证,此手术较容易出现结石残留,选择科学与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

    肝内胆管结石 手术 临床体会 胆管狭窄
  • 医疗侵权责任中关于医疗意外的免责事由分析

    患者,女,48岁.因反复腹痛,先后于2010年11月及2011年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第一次拟胆道感染、胆管狭窄住院并行内镜下胆管扩张术,第二次拟胆管狭窄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之后仍反复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于2011年2月17日第三次进入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在全院会诊基础上,为明确病因,建议患者行小肠镜检查.由于该医院没有相关检查设备,医院安排患者到广州某三甲医院进行检查.

    医疗侵权责任 医疗意外 免责事由 三甲医院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住院治疗 胆管狭窄 小肠镜检查 患者 检查设备 广州市 反复腹痛 胆道感染 消化科 内镜下 扩张术 广东省 症状 呕吐 基础
  • 内镜下双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塑料双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35例肝移植胆管狭窄经内镜胆道双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35例均成功放置胆道塑料双支架.28例治疗有效;3例拔管后3月部分胆管再狭窄,再次内镜下置入胆道双支架;4例合并肝内胆管狭窄疗效不明显,长期置管.术后高淀粉酶血症5例,胆管炎7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内镜下胆道塑料双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移植 胆管狭窄 内镜治疗 胆道支架
  • MRCP与ERCP鉴别肝外胆管良恶性狭窄的对比研究

    《解剖与临床》 CSTPCD 2008年1期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良、恶性狭窄患者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征象,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46例经手术或病理检查明确病因的肝外胆管狭窄患者的术前MRCP和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图像肝外胆管狭窄的形态描述为边缘不规则或平滑、狭窄不对称或对称、狭窄中断或呈鼠尾状及双管征等,计算MRCP与ERC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用标尺准确测量肝外胆管狭窄的长度,并用t检验来比较.结果:肝外胆管癌表现为不规则边缘和不对称狭窄(92%)较良性狭窄(分别为22%,35%)普遍.MRCP诊断肝外胆管癌与良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是84%、71%及78%,ERCP分别是72%、71%及72%.肝外胆管癌引起狭窄长度平均是(30.0±8.5)mm,良性狭窄平均长度是(13.6±9.1)mm(P<0.001).结论:MRCP在鉴别诊断肝外胆管良恶性的病变引起胆管狭窄与ERCP相比是较准确的.

    胆管狭窄 良性 恶性 MRCP ERCP
  • 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简称JICD)是国外20世纪60年代末开展的胆道内引流术式[1].1969年由Grassi首次报道,近年被Pappalardo誉为胆道良性病变及长期生活的首选术式,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开始用于临床.我院于1992年5月至2007年6月用JICD治疗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及胆管狭窄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间置空肠 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临床应用 现报告如下 肝内外胆管 术式 世纪 疗效满意 良性病变 多发结石 胆管狭窄 胆道 内引流 治疗 生活
  • 肝左外叶切除大口胆肠内引流在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切除大口胆肠内引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近年收治的经影像学检查确认的34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患者肝左外叶切除大口胆肠内引流,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随访2~16年,观察患者远期预后.结果 术后并发膈下脓肿2例,肝断面胆漏2例,吻合口胆漏1例,充分引流后治愈,经随访,优75.9%,良17.2%,良6.9%.优良率93.1%,疗效满意.共有2例结石复发.结论 肝左外叶切除大口胆肠内引流是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优先考虑的治疗方法.

    肝左外叶切除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Mirizzi综合征的诊治探讨

    《中国医学工程》 AJ 2006年1期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1月该院收治的62例Mirizzi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Csendes Ⅰ型41例,Ⅱ型12例,Ⅲ型7例,Ⅳ型2例.手术62例,1例Ⅲ型病人行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半年内胆道感染3次,经抗感染治疗后缓解.1例Ⅲ型病人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8个月因并发胆囊癌伴肝转移死亡.结论 Mirizzi综合征是阻塞性黄疸的少见原因之一,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选用不同的术式是治愈本征的关键.该征以手术治疗为主.

    Mirizzi综合征 胆管狭窄 手术治疗
  • 胆管腔内超声对胆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09年24期

    目的: 探讨胆管腔内超声对良恶性胆道狭窄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6-01/2007-01所有在我院行ERCP及IDUS检查的胆道梗阻患者67例(所有患者随访12-36 mo), 对比影像学诊断差异, 计算IDUS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手术病理或者细胞学刷检证实为恶性胆管狭窄者共37例, 病理阴性且长期随访证实良性胆管狭窄者共30例, IDUS对胆管恶性狭窄判断的敏感性为89.2%(33/37), 特异性为77.4%(24/31), 阳性预测值为82.5%(33/40), 阴性预测值为88.9%(24/27), 准确性为85.1%(57/67).结论: 胆管腔内超声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胆管良恶性狭窄性质的鉴别有较高的价值.

    胆管腔内超声 胆管狭窄 诊断
  • TGF-β1在大鼠胆管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0年5期

    目的:观察TGF-β1在大鼠胆管损伤修复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术后胆道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建立大鼠胆管损伤狭窄模型,分别于术后1、2、4和8 wk取材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其阳性细胞数.结果:损伤狭窄胆管组织中TGF-β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狭窄组TGF-β1的阳性细胞数不同时间均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65.47%±5.52%,63.80%±4.32%,59.55%±5.30%,58.17%±6.70%vs12.35%±3.43%,均P<0.01).结论:TGF-β1高表达造成损伤胆管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胶原过度合成,从而导致胆管壁纤维化增厚、瘢痕挛缩引发胆管狭窄.

    损伤修复 胆管狭窄 转化生长因子-β1 免疫组织化学
  • TGF-β1与MMP-1在兔胆管电灼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3年29期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在兔胆管电灼烧伤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在胆管狭窄形成中的关系、作用及意义.方法:建立兔胆管电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4、8 wk取材,分别行TGF-β1与MMP-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细胞数.结果:两者在正常胆管组织及假手术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GF-β1在电灼伤各组中持续高表达,而MMP-1在电损伤4 wk中高表达、8wk中呈低表达.两者在电灼伤狭窄胆管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假手术组(P<0.05).TGF-β1在4 wk(75.35±5.00)、8 wk(74.4±6.60)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MMP-1在4 wk(42.4±5.16)、8 wk(17.2±3.88)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与MMP-1两者在狭窄胆管组织中的表达随炎症时间延长呈负相关(r=-0.218).结论:TGF-β1持续高表达与MMP-1后期低表达是造成胆管狭窄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在胆管纤维化增厚、瘢痕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的作用.

    胆管损伤 胆管狭窄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质金属蛋白酶-1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处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2年34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总管分叉以上的胆管结石.在东亚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很高,而在欧美国家发病率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发病率高,据报道国内胆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4.80%-41.94%,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改变,两者互为因果.长期存在的结石,合并肝内胆管感染、狭窄及胆汁淤积,常导致胆石存在肝段实质萎缩,甚至恶变.结石、炎症及狭窄3者互为因果,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炎症、胆管狭窄及手术后残留的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因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其临床表现往往不如肝外胆管结石那样严重,但治疗难度却明显高于肝外胆管结石.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准确率很高,近年来随着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 giopancreatography,MRCP)等先进诊断技术手段的应用,肝内胆管结石及狭窄得以更及时更清晰的诊断,其治疗方法也取得一定进展.术前进行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明确结石及胆管狭窄所处的具体位置,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恰当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们的治疗体会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 HCC合并阻塞性黄疸ERCP164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STPCD CA 2003年11期

    目的:通过总结164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ERCP表现,以探讨此种患者黄疸的病因和ERCP表现特征.方法:常规ERCP检查,术中视病情尽可能充分显影肝内胆管系统并常规行胆管引流,术后大剂量抗生素预防性治疗.胆道癌栓按Ueda分型,肝门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参照Bismuth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标准进行分型.结果:本组患者中97.5%为胆道恶性梗阻,其中67.7%为肝门及其周围胆管恶性狭窄、20.1%为胆管癌栓,7.3%为胆管癌栓并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1.8%为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2%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4%为良性胆管病变,其中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各占1.2%.110例表现为肝门周围胆管恶性狭窄者,Ⅲ型和IV型占95.4%;33例表现为胆管癌栓者,Ⅲ型和IV型占90.9%.6例胆管癌栓行乳头切开取出部份癌栓,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血栓性坏死组织、肿瘤可能1例,纤维炎性坏死组织1例,坏死组织及破碎结石1例,坏死肿瘤组织2例,HCC-透明细胞型1例.2例细胞刷细胞学检查均为胆管脱落上皮细胞.结论:肝癌出现梗阻性黄疸绝大多为恶性梗阻,并以肝门及肝门周围恶性胆管狭窄最多见,其次为胆管癌栓,部份患者可同时表现为恶性胆管狭窄和胆管癌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引起黄疸少见.其他少见原因为胆总管结石和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阻塞性黄疸 obstructive jaundice 胆管癌栓 胆管恶性狭窄 淋巴结转移 坏死组织 胆管狭窄 梗阻性黄疸 胆总管下端 胆总管结石 肝门部胆管癌 炎性狭窄 患者 胆道恶性梗阻 脱落上皮细胞 细胞学检查 腹膜后 分型 预防性治疗 透明细胞型
  • 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指南解读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是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肝移植为终末期PSC的惟一有效治疗手段.

    美国 病学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sclerosing cholangitis 胆汁淤积性疾病 肝功能失代偿 门静脉高压 治疗药物 治疗手段 胆管炎症 胆管狭窄 终末期 纤维化 肝硬化 肝移植 肝内外 多灶性 PSC 特征 慢性
  • 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国际外科学杂志》 CSTPCD 2009年4期

    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胆管狭窄的发病机制复杂,其机制研究是移植界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该方面研究进展,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肝动脉血栓形成、胆管血运的破坏、供肝胆管早期的充分冲洗、供肝的冷热缺血时间、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感染ABO血型不符、受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因素有关.

    肝移植 胆管并发症 胆管狭窄 机制
  • 带蒂胆囊瓣修复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的临床体会

    《国际外科学杂志》 CSTPCD 2008年4期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的胆囊瓣修复肝门部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 .方法 利用自体胆囊制成带胆囊动脉的组织瓣,在狭窄胆管广泛切开、扩大成形的基础上,修复胆管壁缺损.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0例,胆管镜取石致右肝管损伤1例,左肝内胆管癌侵及左肝管1例.随访至今,全组病例术后无胆漏,未出现返流性胆管炎,无结石复发.结论 本术式保留了Oddis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同时达到了解除狭窄和畅通引流的目的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胆囊瓣 胆管狭窄 肝内外胆管
  • 胆道镜微创技术联合常规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狭窄

    《国际外科学杂志》 CSTPCD 2007年4期

    目的 探讨肝胆管结石及狭窄常规手术治疗结合胆道镜微创技术以改善疗效、降低手术残石率及最终残石率的方法.方法 对1981年1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 076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胆道镜治疗(包括膜状狭窄胆管的扩张治疗),并根据术中胆道镜探查结果指导手术方式.手术分别采用或组合应用肝门部胆管切开成型术、肝叶切除术(包括肝叶、肝段、契形、不规则切除术)、肝实质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含皮下空肠盲襻)、肝内胆管引流术、肝内外胆管U形管引流术、胆总管T管引流术等术式.术后采用胆道镜取除残石、术后胆道镜介入下微创技术包括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狭窄胆管球囊导管扩张、狭窄胆管微波切开治疗等.结果 对带有T管的拟手术的4例肝内外胆管广泛结石患者,术前应用胆道镜治疗,手术费时少,术后较早拔除了T管.应用术中胆道镜,取除残留结石、扩张膜状狭窄胆管、指导术式选择,使手术残石率由78.0%(409/524)降低为24.4%(128/524).术后经胆道镜取石治疗,最终残石率为2.4%(26/1076),其中17例胆管狭窄,经胆道镜球囊导管扩张治疗,狭窄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5例胆管狭窄,经胆道镜微波切开治疗,狭窄得以解除;25例巨大的或嵌顿性残石,经胆道镜等离子体冲击波碎石,结石取净.结论 肝胆管结石及狭窄常须手术联合胆道镜微创技术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有利于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既可有效减少手术残石,又能减少手术创伤;术后胆道镜及胆道镜介入下的微创治疗直接关系到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的最终治疗效果,应争取常规应用.

    肝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手术 胆道镜 残石率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