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渗出型最为常见,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伴有中至大量腹腔积液病例68例,采用联合抗结核治疗、腹腔置管引流腹腔积液、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降低复发,减少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5年1月引进佰特accura血液净化装置灌流治疗的尿毒症脑病患者共28例,其中呈昏迷状态5例,谵妄状态12例,呈频繁抽搐的6例,出现嗜睡的有5例.24例为常规血液透析,透析时间6个月~2年,透析频度为2~3次/周;有2例为腹膜透析,每日腹透4次,每次腹透液2000ml,腹透时间8个月~1年,其间出现2次腹膜感染,经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但患者腹膜呈高转运,合并有心衰,肺部感染,而终止腹膜透析治疗,行间歇性血液透析1个月;另外2例是未作任何透析治疗的急诊病人,均透析充分.
目的:探讨透出液癌胚抗原125(CA125)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时的变化及病原菌分布,以期能为行腹膜透析的患者腹膜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行腹膜透析的230例患者,根据在腹膜透析期间是否发生腹膜感染进行分组,发生腹膜感染的26例患者为感染组,无腹膜感染的204例患者为非感染组,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透出液及血清中CA125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腹膜感染患者取透出液行细菌培养。结果腹膜感染组患者透出液CA125为(68.44±10.78)U/ml、血清CRP为(58.95±14.63)mg/L ,高于非感染组(29.09±9.77)U/ml、(1.12±0.57)m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感染组患者抗感染治疗前透出液CA125水平、血清CRP水平为(68.44±10.78)U/ml、(58.95±14.63)mg/L高于感染控制后(29.87±9.89)U/ml、(5.27±2.03)mg/L ,感染控制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腹膜感染患者腹膜透出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00.00%,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41.46%,革兰阳性菌24株占58.54%。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腹膜感染后透出液中CA125及血清CRP明显升高,在感染控制后下降,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检测透出液中CA125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腹膜感染严重程度。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致腹膜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2例腹膜透析期间腹膜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31例作为对照组,心理护理干预31例作为试验组,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6.8%,对照组为77.4%,试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腹膜透析致腹膜感染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医护人员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仪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主要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大部分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可同时发现结核原发病灶.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且女性为多.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传染病而亡故的首位病因.近年来,结核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结核性腹膜炎起病隐匿,症状、体征不特异,故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腹水形成是肝硬化最常见的严重体征之一,最易直接导致腹膜感染,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而感染又加重了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误诊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现将我科2007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7例相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腹膜透析病人常因换液体不当或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腹膜感染、出口感染等并发症[1].更换腹透液时,需将连腹膜透析导管的延伸短管从衣服中移出,移去"Y"形主干接头上的防护罩,打开延伸短管上接头上的碘伏帽,将"Y"形管主干与延伸短管连接[2].这一过程是换液操作中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是:在整个换液程序中,延伸短管接头和"Y"形主干尾端相结合的这部分会暴露在空气中,这就增加了管路中无菌部分的污染几率.我院腹膜透析中心巧用腹膜透析液外包装袋,减少无菌管路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污染的机会.
连续性腹膜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它是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依赖弥漫和超滤的作用达到清除体内过多水分和毒素的目的[1],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接受腹膜透析的病人出现腹腔感染的几率较高,有的不得不停止腹膜透析.现将我院近10 a来收住的6例腹膜透析病人发生腹腔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腹膜透析并发腹腔感染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2岁~68岁,平均年龄47岁,其中家庭透析5例,院内透析1例.1例为霉菌性腹膜炎,5例为细菌感染性腹膜炎.2例因腹膜感染而转行血液透析,4例治愈.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大便习惯改变.透析液检查:混浊,甚至出现蛋白凝块,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0.5.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腹膜透析(PD)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已经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在临床上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PD液的生物不相容性,反复的腹膜感染,透析处方的不规范等因素导致的腹膜纤维化、超滤失败,仍是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
我院1996~2000年手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腹膜炎132例,术中采用0.2%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和切口,术后加用0.5%甲硝唑注射液静脉滴注,对预防切口和腹膜感染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临床表现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和机体反应性不同而异,一般起病缓慢,临床容易误诊[1].我们使用超声检查,研究结核性腹膜炎的声像图特点,以便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肠球菌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不仅可以引起泌尿系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还可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心内膜炎、腹膜感染等.由于大量使用介入治疗以及免疫抑制剂,肠球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其耐药率也在不断增高,另外,由于它本身具有固有耐药性,故对其所致感染的治疗相当棘手.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和更好地控制医院内感染,现对我院1998年10月~2001年12月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92株肠球菌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研究肾内科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病原菌,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发生相关性腹膜炎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125例肾内科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研究.其中60例患者发生相关性腹膜感染,65例未发生相关性腹膜炎.分析腹膜透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血液学检查的各项指标,并且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所致相关性腹膜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菌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的总蛋白、清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60例患者中G+菌有37例,占61.67%,G-菌有19例,占31.67%,真菌4例,占6.67%.其中病原菌检出率较高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8.33%.G+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甲噁唑、哌拉西林及克林霉素及的耐药率较高,分别占79.17%、57.14%、57.14%、47.83%及47.37%.G-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及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占80.95%、68.42%及42.11%.结论:肾内科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G+菌及G-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并发感染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我科陆续收治的10例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而发生腹膜感染病人.结果:其中1例院内感染,9例院外感染,分析腹膜感染的原因与无菌操作不严、患者的营养状况、文化背景及家庭环境等有直接关系.结论:腹膜透析腹膜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预防和治疗腹膜感染需要采取综合措施.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随原发病灶、感染途径、病理类型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以往临床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我们应用超声检查,能对结核性腹膜炎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对于终末期肾衰(ESRD)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法仍是透析疗法,透析疗法分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由于血液透析受设备限制和费用较高,很多患者选择了腹膜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是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依赖弥漫和超滤的作用达到清除体内过多水份和毒素的目的[1].但腹膜感染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腹膜透析不能维持的最常见原因.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发病率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由于本病在外科中较少见,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结合1997~2006年10年间本院收治的2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近年发生率有增多的趋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最为多见,其中尤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为1∶2.由于本病常合并有肠系膜淋巴结核病、胃肠道结核、女性盆腔结核等,故又常统称为腹部结核病.由于女性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和体征与卵巢癌很相似,临床中时常有将其误诊为卵巢癌的情况发生.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腹膜的炎症渗出、粘连及干酪样坏死.超声表现复杂多样,但有一定特点.现就我院2004年3月至2004年5月用超声显像仪观察110例结核腹膜炎分析报道如下.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有效的实验室检查,TBP诊治仍然较为困难[1],通常在疾病晚期才能得到确诊,疗程长,易复发,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适当的临床护理均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目的:通过对腹膜透析感染患者原因的分析,发现引起感染的原因和常见的感染细菌,从而对腹膜透析患者做好预防腹膜感染的措施.方法:通过调取2007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因腹膜透析引起腹膜感染而住院的25例患者病历进行总结.结果25例腹膜感染患者均行病原学检查,结果为病原菌培养阳性共21次,阳性率为84%,共培养病原菌23株,常见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一般而言,导管和肠道是细菌进入腹腔两条最主要的途径.操作不慎致细菌可通过开放管道进入腹腔,为腹膜透析腹膜炎常见的原因.因而进行腹膜透析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成为了一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SRD)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双联系统等腹膜透析技术的普遍应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感染的机会大幅度地降低,腹膜感染的原因多与手卫生、感染、腹泻、糖尿病等因素有关,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腹膜透析反复发生腹膜感染的患者病情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汉族、45岁,以“规律腹膜透析3年,腹透液混浊伴腹痛1天”为主诉入院.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感染的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陆续收治的19例腹膜透析并发腹膜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结果 均为院外感染,感染的原因与腹膜透析患者无菌观念淡薄、原发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合并贫血、营养状况、文化程度、腹泻、便秘、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反复宣教和再培训等综合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腹膜炎的发生.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40例,采用问卷调查与患者病历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年龄、住院时间、腹透龄、CRP以及Alb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年龄越大、住院时间越久、腹透龄越长、CRP越高、Alb越低,患者出现感染的风险越大;为此,必须针对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进行预防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