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医务人员的手.工作中既要接触无菌部位,又要接触污染物,每天要无数次的接触病人进行各种治疗与护理.手上会带有大量的细菌.
腹膜透析病人常因换液体不当或操作过程中污染造成腹膜感染、出口感染等并发症[1].更换腹透液时,需将连腹膜透析导管的延伸短管从衣服中移出,移去"Y"形主干接头上的防护罩,打开延伸短管上接头上的碘伏帽,将"Y"形管主干与延伸短管连接[2].这一过程是换液操作中最初和最关键的一步.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是:在整个换液程序中,延伸短管接头和"Y"形主干尾端相结合的这部分会暴露在空气中,这就增加了管路中无菌部分的污染几率.我院腹膜透析中心巧用腹膜透析液外包装袋,减少无菌管路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污染的机会.
非发酵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虽多为条件致病菌,但由于具有复杂的耐药机制,极易表现为多重耐药,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形成很大威胁。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临床无菌部位标本分离所得非发酵菌的耐药情况,将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IPD)是指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肺炎、脑膜炎、菌血症以及其他无菌部位的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60万人死于IPD,其中小于5岁的儿童达100万人次,且9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2].因此,IPD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现就儿童IPD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如下.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且被应用最广的一种给药方式,目前市 场上50%以上的药物是口服给药。口服控释剂型首先必须在胃 肠维持长时间零级动力学过程释药,且释放的药物能被胃肠道 有效吸收。一般口服药物吸收部位是在小肠上部和中部,更 主要的是在小肠中180cm~350cm无菌部位,若药物需在胃中发挥 作用或在小场上段吸收,则制成普通的控缓释制剂就不能提供 比常规速释制剂更大的优势。 胃滞留型制剂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剂型,它通过 驻留制剂在胃中长时间释放药物,药物一部分被胃吸收或在胃 内发挥作用,另一部分通过幽门喷入小肠再吸收。将药物滞 留在胃中可以延长其在整个胃肠道的转运时间,因而可改善某 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如在小肠上段吸收的药物或在肠道发 生降解的药物。 本文旨在讨论影响胃内滞留的各种因素及目前正在研究的 几种给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