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利用度】相关文献(1782)
  • 呼吸道病毒基因反义技术的研究进展

    反义寡核苷酸是一段与mRNA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基因表达的人工合成的DNA分子.本文通过对呼吸道病毒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的作用位点、序列设计、生物利用度(化学修饰、载体运用等)的讨论为抗呼吸道病毒新型药物的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

    呼吸道 病毒基因 反义寡核苷酸 特异性结合 生物利用度 作用位点 序列设计 人工合成 基因表达 化学修饰 载体 运用 药物 分子
  •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01年2期

    近年来,大豆异黄酮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有关其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以及生物利用的情况国内目前尚无研究.本文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大豆异黄酮 生物利用度
  • 砷的体外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3期

    为了正确评估砷的人体吸收量,以及对人体的毒害程度,同时解决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的高费用、难重现、操作复杂等问题,建立了在体外模拟人体内胃肠道消化过程的生物利用度实验.本文对砷的体外生物利用度的概念、模型原理、各种实验方法和影响因素作了简要介绍,综述了近年来用于砷的体外生物利用度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利用度 生物可吸收度 模拟体外的胃肠道吸收
  • 立复丁在消化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黑龙江医药》 CA 2002年6期

    立复丁是哈尔滨制药三厂研制生产的法莫替丁冻干粉针剂,采用先进的低温冷冻干燥技术制成,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同时也克服了法莫替丁水针剂的不稳定需要低温贮存的不足,为临床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等症提供了高效低毒药物,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法莫替丁是日本山之内制药株氏会社于1985年开发成功的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国内青岛制药厂、上海信谊制药厂已生产出口服片剂及静脉注射液应用于临床,而静脉注射粉针尚属空白,哈尔滨制药三厂加滨药业公司填补了这一空白,研嘲出法莫替丁冻干粉针剂。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胃酸分泌,促进糜烂或溃疡的胃粘膜的修复。……

    立复丁 消化性疾病 法莫替丁 制药厂 冻干粉针剂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静脉注射液 抑制胃酸分泌 哈尔滨 受体拮抗剂 生物利用度 作用机制 应用前景 研制生产 临床治疗 口服片剂 干燥技术 低温贮存 低温冷冻 低毒药物
  • 对两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认识

    《黑龙江医药》 CA 2006年5期

    1 盐酸胺碘,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药动学:妥左酮口服吸收慢而少,生物利用度约40%,个体差异大.口服后6-8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

    抗心律失常药 生物利用度 血药浓度 口服吸收 个体差异 药动学 盐酸 峰值
  • 促肝细胞生长素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

    《黑龙江医药》 1997年2期

    本文报道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促肝细胞生长素的浓度.口服药物后的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达峰时间159±16min,峰浓度2.7±0.82mg/ml,曲线下面积620±110μg·min/ml.颗粒剂对静脉注射剂的生物利用度为4.8%.

    促肝细胞生长素颗粒剂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高效液相色谱
  • 国产尼莫地平片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黑龙江医药》 CA 2001年4期

    10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口服60mg国产和德国产尼莫地平片,以HPLC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国产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二种片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开放式-房室模型.国产及德国产片剂达峰时间分别为52.65min及51.36min;Cmax分别为26.61mg/L和29.05mg/L;auc ∞.为4170.76及4291.36mg.min.L-1,二种片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国产尼莫地平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经统计学处理证实二种片剂生物等效.

    尼莫地平 生物利用度 HPLC
  • 血药法测定扑热息痛片的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

    《黑龙江医药》 CA 2001年6期

    目的:掌握血药法测定片剂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的操作技术.方法:健康家兔喂服单剂量500mg/3kg扑热息痛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并描绘药一时曲线,求算有关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1].结果:AUC=49μg/ml·h;tm=2.5h;Cm=10.12μg/ml;k=0.4595;t1/2=1.508h.结论:扑热息痛体内过程符合一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血药法 生物利用度 动力学参数
  • 盐酸头孢他美酯片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黑龙江医药》 CA 2003年4期

    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定量分析血浆中盐酸头抱他美酯活性代谢产物头孢他美酸的含量,并将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分两组同时进行单剂量二交叉试验,单剂量口服盐酸头孢他美酯试验片,用上述方法测头孢他美酯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并计算两者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经方差分析,均表明无显著性差异.由两种制剂的AUC0-12计算,试验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5±6.2%.AUC、Cmax对数转换后经单双侧t检验表明,试验片和参比片生物等效.

    盐酸头抱他美酯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 两种尼莫地平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

    《黑龙江医药》 CA 2007年5期

    目的:研究国产和进口尼莫地平片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60mg国产和德国产尼莫地平片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血药浓度.结果:口服尼莫地平片剂后国产及德国产片剂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52.65min及51.36min;Cmax分别为26.61mg·L-1和29.05mg·L-1;AUC0~∞为4170.76及4291.36mg·min·L-1,二种片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国产尼莫地平片与进口尼莫地平片相对生物利用度均为97%,经统计学处理证实二种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尼莫地平 生物利用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黑龙江医药》 CA 2010年1期

    前药具有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等特性,在保持或增强原药药效的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前药 前药原理 生物利用度
  • 染料木素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研究

    《黑龙江医药》 CA 2012年5期

    目的:通过微乳相图和自微乳化效率研究,考察处方因素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结合染料木素(Genistein,GE)在各种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从而确定染料木素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最优处方.方法:设计实验考察染料木素在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中的平衡溶解度绘制伪三元相图并考察影响自微乳化效率的因素.结果:染料木素的最佳处方:染料木素:油酸乙酯:Cremophor RH 40∶ PEG 400=3∶10∶58∶29.结论:自微乳化给药系统能改善难溶性药物染料木素的溶解度,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简单,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染料木素 自微乳化药物传递系统 生物利用度 平衡溶解度 伪三元相图
  • 基于BCS系统Ⅳ类药物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药》 CA 2015年4期

    目的:综述BCS-Ⅳ类药物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方法:阅读有关该类药物中外文献综合阐述。结果:BCS-Ⅳ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溶出速率、增加生物膜通透性,并从同时增加溶出速率和生物膜通透性等途径提高生物利用度。结论:BCS-Ⅳ类药物的溶出速率慢,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已经通过新技术、新剂型得到良好的解决,为BCS-Ⅳ类药物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

    BCS-Ⅳ类药物 溶出速率 膜通透性 生物利用度
  • 鲜铁皮石斛冻干粉质量标准研究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我国一种传统名贵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之功效,千年以来一直和灵芝人参和冬虫夏草等被列为上品中药,并被道家养生经典《道藏》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铁皮石斛使用方法常为鲜品直接食用茶饮或制成制剂,因纤维、粘液等含量高,直接食用有粘牙粗燥口感差的特点并且不易保存.茶饮时药材中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溶出.铁皮石斛干品质地坚韧,使用不方便.冻干粉碎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迅速的一项新技术,中粉具有一般颗粒不具有的一些特殊的理化性质,如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化学反应活性等.因此,将铁皮石斛制成冻干粉以促进有效成分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

    铁皮石斛 冻干粉 质量 有效成分溶出 生物利用度 滋阴清热 名贵中药 使用方法 理化性质 粉碎技术 反应活性 冬虫夏草 道家养生 茶饮 新技术 吸附性 溶解性 分散性 制剂 粘液
  • 牡蛎钙与生物钙毒性与代谢研究

    《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6年5期

    素有"海洋牛奶"美称的牡蛎(oyster)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占其总重近80%的牡蛎壳作为固体废弃物大多被丢放在垃圾场或填海,已成为环境一大公害.牡蛎壳中由90%以上的天然碳酸钙及少量的蛋白和糖类等构成,是良好的天然钙源[4],近年来牡蛎钙作为补钙佳品在国内外得到广泛重视[1,4,5,10].但迄今对牡蛎壳提制的有关钙化合物的毒性的研究极少,而且其代谢吸收率也缺乏可靠的依据.我们对牡蛎壳为原料提取的牡蛎钙与生物钙的毒性及其钙代谢实验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补钙剂-乳酸钙和甘氨酸钙结果作为比较[5].将为牡蛎生物钙安全应用进而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牡蛎壳 生物利用度 毒性
  • 两种国产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中利福平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中国防痨杂志》 CSTPCD 2014年12期

    目的 研究两种国产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四药复方中和福平的药代动力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复合剂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以期揭示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的内在质量,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复合剂作为受试制剂,利福平胶囊作为参比制剂,采用单次给药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考察两种受试制剂分两批试验进行,按照编号法将每批1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名,第一批试验中组1受试者在第一周口服受试制剂1,每批试验入组18名受试者,两批试验共计入组36名受试者.第二周口服参比制剂,组2受试者在第一周口服参比制剂,第二周口服受试制剂1,每名受试者每周各服一次药物;第二批试验中受试制剂1改为受试制剂2,其他操作不变.服药后,抽取不同时间点受试者的静脉血,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药浓度,应用DAS 3.1.5版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判断生物等效性.结果 两种固定剂量复合剂中利福平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如下,峰浓度(Cmax)为(11.4±3.4)mg/L和(12.2±3.8) mg/L,半衰期(T1/2)为(3.7±1.2)h和(3.6±1.3)h,时间点0至24 h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为(91.4±30.8)mg· L-1 ·h-1和(92.1±25.3)mg·L-1·h-1,时间点0至无穷大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为(93.3±31.3)mg· L-1 ·h-1和(94.1±26.5)mg·L-1·h-1.AUC(0-t)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4.7%和91.4%,置信区间为89.5%~100.2%和81.4%~95.6%,等效区间为80%~125%.结论 两种受试制剂中利福平的Gmax、Tmax与参比制剂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生物等效性检验,判定两种受试制剂中利福平与参比制剂中利福平生物等效.

    复方合剂 利福平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质谱分析法
  • 放射增敏剂沙纳唑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目的:探讨放射增敏剂沙纳唑的生物利用度的价值.方法:沙纳唑由本实验室合成,经质谱鉴定后使用,内标物为甲硝唑.测定血药浓度的仪器为日本岛津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C18柱(25cm×Φ4.6mm×10um),流动相为甲醇:水(15:85,V:V).紫外检测,检测波长252nm;内标物浓度为100ug/ml的甲醇液.血清经提取后的校正曲线回归方程为Y=0.01137+0.0068x,相关系数R=0.9998,(n=7).提取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4.9±9.8(n=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在10%以内,按3倍噪音计算,血清中沙纳唑的灵敏度为1μg/ml.大鼠每组5只,共两组,分别静注和肌注200μg/kg沙纳唑溶液,药后按设定时间点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血清中药物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曲线,得出两个注射剂的峰值Cm和达峰时间Tm以及曲线峰下面积AUC.结果:静注给药后的数据峰值Cm为754.4±170.3μg/ml,达峰时间Tm为药后立即,AUCiv为21752μg. min/ml;肌注给药后Cm为205.5±12.0μg/ml,Tm为药后30min,AUCim 为16643μg. min/ml.经计算得出肌肉注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6.51%.结论:放射增敏剂沙纳唑能增加肿瘤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具临床实用价值.

    放射增敏剂 沙纳唑 大鼠 高效液相色谱 肌注 生物利用度
  • 异维A酸胶丸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以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的异维A酸胶丸为参比制剂,比较哈尔滨大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异维A酸胶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交叉口服80mg两种异维A酸制剂后的血药浓度,数据以3P87程序拟合.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两种制剂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Cmax分别为(401.19±7.75)ng/ml和(408.36±6.23)ng/ml;Tmax均为3.0h.T1/2β分别为(15.36±0.70)h和(15.26±0.44)h:AUC0-∞分别为(3892.83±67.32)ng .h/ml和(3969.37±120.02)ng . h/ml.被测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98%(96.38%-106.98%).结论:经统计学处理,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异维A酸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
  • 格列美脲片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目的:研究进口格列美脲片和国产片在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每人每次口服4mg格列美脲片后,绘制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出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以进口格列美脲片为参比,国产格列美脲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3±17.7%.结论:二种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格列美脲片 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
  • 国产阿奇霉素片剂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目的研究国产阿奇霉素片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的方案设计,18名受试者随机空腹口服被试阿奇霉素片剂或参比制剂,采集144h内动态血清标本,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药物浓度,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被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被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AUC0-r分别为5.158±1.360mg/(h·L)和5.033士1.387mg/(h·L),Tmax分别为2.390±0.700h和2.440±0.700h,Cmax分别为0.511±0.124mg/L和0.497±0.102mg/L,T1/2Ke分别为42.95±7.19h和42.22±6.25h,被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8±14.6%.两制剂AUC0-r及实测的Cmax的双单侧检验的结果,t1、t2分别为9.74、7.57和9.61、8.71;90%可信限分别为98.3%-107.6%和95.1%-108.9%,Tw非参数检验结果经Wilcoxon符合秩检验,P>0.05,因此,被试制剂与标准参比制剂梯形法计算的AUC0-r及实测的Cmax、Tmax均无显著性差异,被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之间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被试与参比阿奇霉素片为生物等效制剂.

    阿奇霉素 生物利用度 微生物法
  • 阿昔洛韦缓释胶囊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血浆中阿昔洛韦的HFLC测定方法,考察国产阿昔洛韦缓释胶囊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等效性,同时估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血浆样品加15%高氯酸沉淀蛋白后上清液进行高效液相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 μ m,30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三乙胺:冰醋酸=2:393:1.6:3.6,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20名受试者采用双交叉实验设计,分别口服缓释制剂和普通片.结果本方法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线性关系好(r=0.99991);最低可定量浓度为50ng/ml;日间和日内变异小于10.0%,相对回收率98.2%-105.0%.以普通片为参比,缓释制剂单剂量时相对生物利用度97.5%±14.0%,达峰时间滞后,(表观)半衰期延长;多剂量服药至稳态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2.4%±11.2%,达峰时间滞后,结论阿昔洛韦缓释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阿昔洛韦 缓释胶囊 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
  • 酮康唑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酮康唑的溶解需要酸性环境.抗酸剂可以提高胃内pH值,降低酮康唑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碳酸氢钠也有类似的相互作用.酮康唑必须在抗酸药之前服用,并且服药间隔必须>2小时.

    酮康唑 生物利用度 相互作用 碳酸氢钠 酸性环境 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 抗酸药 抗酸剂 吸收 提高 溶解 间隔 服药
  • 哪些药物可引起药物性肝病

    《中老年保健》 2017年4期

    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导致肝细胞损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多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可伴发热和皮疹,病程常可逆转,重者可有肝坏死甚至导致死亡.药物的肝内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药物进入人体后,部分药物经肝脏生物转化获得药理活性,其代谢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Ⅰ相反应,通过氧化、还原或水解作用将药物转化成相应产物,此过程由肝脏一组单氧化酶系催化,其中细胞色素P-450的核心氧化酶受遗传基因影响,并且易被多种因素诱导或抑制,造成药物在肝脏代谢不同.第二阶段称为Ⅱ相反应,是将药物或Ⅰ相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结合成为易排出代谢产物.同时肝脏血流量和肝细胞对药物的清除率以及生物利用度亦有影响.

    药物性肝病 代谢产物 肝脏血流量 氧化酶系 肝细胞损害 转氨酶升高 生物利用度 内源性物质 生物转化 重要器官 药物代谢 药理活性 细胞色素 水解作用 临床 基因影响 肝脏代谢 代谢过程 清除率 过氧化
  • 姜黄素剂型的研究进展

    《光明中医》 2011年11期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具有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且毒性较低,是很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物.但是姜黄素在体外容易被氧化;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低,研究合适的剂型是克服这些缺点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微球、微乳、脂质体、固体分散体、滴丸等姜黄素剂型的研究近况.

    姜黄素 剂型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 川芎微乳与川芎水煎液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对比研究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CSTPCD 2014年9期

    目的:通过检测给药后家兔血浆中阿魏酸的含量,比较川芎微乳及其水煎液的生物利用度差异。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家兔血浆内阿魏酸的含量,采用3p87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川芎微乳和水煎液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微乳:AUC0-9=2123.6μg/(ml?min), Cmax=5.086μg/ml,Tpeak=56.26 min;水煎液:AUC0-9=878.35μg/(ml?min),Cmax=2.427μg/ml,Tpeak=128.86 min;F(%)=241.77。结论川芎微乳制剂生物利用度高、达峰时间短。

    川芎 微乳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物利用度
  • 中药纳米给药系统浅谈

    《环球中医药》 CSTPCD 2008年1期

    随着中药研究的深入,尤其是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并且分离纯化得到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进一步对这些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进行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发现,很多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药效降低等问题.有部分作用强烈的药物无靶向特异性,毒性较大.为解决上述问题,纳米粒、脂质体、药脂体等纳米给药系统已经成为中药新剂型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

    中药药理学 纳米给药系统 有效成分 有效部位 药代动力学研究 新剂型研究 生物利用度 中药研究 中药化学 药效学 物质基础 分离纯化 部分作用 脂质体 特异性 纳米粒 毒理学 半衰期 药物 吸收
  • 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

    葛根素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但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壳聚糖能够打开消化道上皮间的紧密连接,增加药物的透膜吸收.考虑到壳聚糖在中性水溶液(肠道pH条件)中不溶解,本文通过甲基化修饰增加壳聚糖在肠道条件下的溶解度,并研究水溶性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口服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60%甲基化的壳聚糖可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3倍.

    葛根素 壳聚糖 甲基化壳聚糖 生物利用度
  • 纳米晶体技术在难溶性药物中的应用进展与思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TPCD 北大核心 2016年10期

    纳米晶体技术为改善难溶性药物或难溶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药物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纳米晶体技术在难溶性药物中的应用,同时对药物纳米晶体制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以期为进一步促进纳米晶体技术在难溶性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晶体技术 难溶性药物 生物利用度 应用进展
  • 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在中药巴布剂中的应用分析

    《世界中医药》 CSTPCD 2014年8期

    目的:研究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巴布剂的价值。方法:制备普通细粉巴布剂和超细粉巴布剂,比较分析不同粒径巴布剂中蒲黄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透皮吸收性。结果:超细粉巴布剂中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的渗透速率显著高于普通巴布剂(P<0.05)。结论: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药剂的制备,有利于提高药物的质量以及生物利用度,优化中药药剂生产流程,降低药物浪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药制剂 巴布剂 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 生物利用度
  • 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微丸生物利用度研究

    《世界中医药》 CSTPCD 2015年3期

    目的:研究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微丸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分别单剂量口服给药白头翁总皂苷和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微丸(200 mg/kg),采用 LC-MS 法测定大鼠血药浓度,根据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计算相应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白头翁总皂苷和白头翁总皂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微丸 AUC 分别为574.82和1776.32μg/(L·h)。结论:白头翁总皂苷制成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微丸后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白头翁总皂苷 包合物 微丸 生物利用度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