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过程,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80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最终的护理效果分为治愈组、好转组、自动出院组,各组分析护理资料,讨论护理经验,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结果:80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经过了护理治疗之后,治愈20例(25%),好转43例(53.75%),无效、恶化或自动出院13例(16.25%),死亡4例(5%).结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必须加强病情观察,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有效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必要的腹腔穿刺护理以及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都对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改善,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目的:分析对比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和试验组(亚胺培南),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的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70.0%相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试验组的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亚胺培南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效果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精心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治愈32例,好转13例,死亡3例。结论:根据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腹水致病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79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分离出的7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6株(70.8%),革兰阳性菌23株(29.2%).大肠埃希氏菌ESBLs检出率为37.1%;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检出率为27.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使用较久的药物大部分耐药.结论: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感染茵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应加强临床病原菌的检测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减少相关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方法:对78例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P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容易漏诊.结论:掌握SBP的诊断标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目的:研究腹腔穿刺放液加腔内注射抗生素等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治疗作用.方法:对单纯静滴抗生素(对照组)与腔内注射抗生素等(治疗组)治疗SBP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组的治愈好转率(83.78%)明显高于对照组(58.33%,P<0.05).结论:说明腹腔内注射抗生素等是治疗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有效方法.
目的:总结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腹水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BP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普通型66例(55.93%)、无症状型15例(12.71%)、肝性脑病型12例(10.17%),顽固性腹水21例(12.79%)、休克型4例(3.39%).结论:SBP临床表现不典型,将其分为5型.根据每种临床分型有针对性的做好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收治肝癌、肝硬化失代偿基础上的自发性腹膜炎患者63例,按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对照组按照自发性腹膜炎治疗指南进行治疗,血必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滴,2次/日,连续应用14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并发症发生及抗生素疗程.结果:治疗组愈后较好,抗生素使用疗程较短,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结合基础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儿童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SBP),临床上虽然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且有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儿童型肝硬化并发SBP 3例,做临床回顾性探讨.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的常见并发症,症状易被原发性肝病所掩盖,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早期极易误诊.由于肝硬化患者机体免疫力低、肠道瘀血、肠壁渗透性强,有利于细菌移位至腹腔导致自发性腹膜炎.2006~2010年收治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40例,累计误诊16例.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05年7月~ 2015年6月收治的263例SBP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SBP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38.40%,其中有9例患者为合并菌感染,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按时间(前5年组和后5年组)分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舒普深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环丙氟哌酸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且近5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腹水培养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性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共检出18株多重耐药菌,其中以ESBLs耐药菌为主.结论 近5年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也显著增加,对SBP患者及早进行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重型肝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笔者在中医外治法方面加以探索,应用如意金黄膏封包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效果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20例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患者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63例;好转16例;死亡36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SBP患者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就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普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肝胆疾病临床工作50余年,对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中西医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现将其治疗肝硬化及并发症经验介绍如下.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病人腹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48例肝硬化腹水病人血清和腹水的TNF-α和IL-6的变化.结果:在28例SBP病人血清和腹水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20例漏出性腹水病人(P<0.01),SBP病人腹水中TNF-α和IL-6水平又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感染的控制,腹水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腹水TNF-α和IL-6的检测有助于SBP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水平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消化内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0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腹患者水的病例信息,将入选患者分成轻、中、重度低钠血症组三组.观察低钠血症程度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低钠血症程度与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的关系,以及低钠血症程度与短期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与轻度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中Child-Pugh分级程度明显增加(χ2=17.01,P=0.00);重度低钠血症患者中肝性脑病发生率(52.63%)较轻度(18.18%)、中度(35.29%)低钠血症患者明显升高;重度低钠血症患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发病率(52.63%,26.32%)较轻(18.18%,3.64%)、中度(35.29%,5,88%)低钠血症患者的发病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低钠血症程度加重,患者短期病死率明显升高(χ2=5.39,P=0.07).结论 低钠血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血钠水平可作为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目的 观察腹腔穿刺引流联合亚胺培南注射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按各自治疗意愿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腹腔穿刺引流及静脉注射亚胺培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腹腔注射亚胺培南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75.0%)和病死率(9.4%)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0.0%)和病死率(20.0%) (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缓解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腹腔穿刺引流联合亚胺培南注射治疗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指无腹膜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炎症、肠穿孔)等情况下,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淋巴系统引起的腹腔感染.
目的探讨门诊肝硬化腹水患者自发性腹膜炎(SBP)的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门诊或住院 6 h 内肝硬化患者行诊断性腹穿,抽取腹水 20 ml,计数腹水中中性粒细胞数,并查腹水总蛋白及细菌培养,同时查血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共检出典型 SBP 32 例,占 6.15%;无症状型 SBP 12 例,占 2.31%;细菌性腹水 3 例,占 0.58%.典型 SBP 组血浆总胆红素、PT、腹水中中性粒细胞数及腹水总蛋白较无症状 SBP 组有显著性差异,30 天内死亡率(15.6%)高于无症状 SBP 组(8.3%).结论门诊肝硬化患者 SBP 的发生率低于文献报道的住院患者,约 2.31% 为无症状型,无症状型 SBP 患者的肝功能状态及预后较典型 SBP 为好.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慢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慢性肝衰竭的患者10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特征、临床诊疗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数据,对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和Na+水平过低(P<0.05)是慢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影响最大(OR=43.914).结论:上消化出血、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和Na+水平过低是慢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
目的:了解老年肝硬化并发症特点和治疗的特殊性.方法:选择10年间确诊的60岁以上老年肝硬化患者,就其并发症和治疗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肝硬化多脏器功能衰竭、自发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结论:老年肝硬化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低钠血症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合并症之一,若不及时纠正可导致顽固性腹水、低渗性脑病,促使或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SBP)和肝肾综合征(HRSA)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1-2].本文就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诊治现状加以综述.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72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进行治疗,将腹水放出,同时向腹腔补充同等量复方乳酸钠溶液,每次灌洗量3 000~5 000 ml,或使混浊腹水变清为止,灌洗完成后将头孢曲松和甲硝唑注入腹腔,隔日1次.与84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腹腔灌洗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病情缓解时间明显优手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组死亡17例(23.6%),对照组死亡35例(42.7%),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腹腔灌洗后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病情缓解快、并发症少,并能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患者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是指在无腹腔内应用外科手术可以治愈的情况下,由腹水所导致的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30%,是严重肝功能障碍的一个标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细菌移位和机体免疫力下降。本文对近年来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相关易感因素的进展进行综述。
MELD≤19分组、20~29分组和≥30分组分别为12.50%,52.38%和66.67%.MELD≤30分组与≤19分组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比较,OR值为14(95%CI 5.41~36.20);20~29分组与≤19分组比较,OR值为7.7(95%CI 4.17~14.2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4(95%CI 0.689~0.855).结论 MELD分值和肝硬化腹水患者SBP发病率线性正相关,高MELD分值提示发生SBP风险增加.
1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因反复发热、腹痛1个月,排暗红色血便10余天入院.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胃镜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全腹部320排CT扫描:肝硬化,脾脏稍增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少量腹水;CTA示腹腔干分出脾动脉、胃左动脉两支,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5 cm),变异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在替代肝右动脉以远、距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4 cm),肝总动脉发出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同时可见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见封三,图1、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指在腹腔及其临近组织无感染源(如腹腔脓肿、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肠穿孔等)情况下发生的腹水感染,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常见及严重的合并症,这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肝内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损,巨嗜细胞吞噬功能以及有细胞粘附趋化与吞噬功能降低等原因有关,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9月收治的76例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结核性腹膜炎(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与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间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2月间长沙市第一医院南院住院资料完整的肝硬化患者共82例。其中肝硬化并TBP患者18例,肝硬化并SBP患者64例。回顾性比较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既往结核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结果:TBP主要发生于Child-Pugh 分级主要分布在B 级(70.8%),既往常有结核病史(76.5%),而SBP患者主要发生于Child-Pugh分级主要分布在C级(79.5%);与肝硬化并SBP患者比较:肝硬化并TBP患者肝功能损害较轻,腹水白细胞计数较低,并且以淋巴细胞为主,腹水腺苷脱氨酶水平较高。余指标无差异。结论:肝硬化并TBP患者与肝硬化并SBP患者在Child-Pugh 分级、肝功能、腹水白细胞计数及各种白细胞比例、腺苷脱氨酶可作为鉴别两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和28例未并发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者在并发休克、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年龄区间、多次住院、既往是否发生腹水等方面与不合并SBP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TBil、ALB、PT、CR、UA以及血钠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TBil、ALB、PT、血钠和CR作为可作为单因素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发生(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TBil、ALB以及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以及合并原发性肝癌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对这类患者应及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目的 探讨自发性腹膜炎快速诊断的方法.方法 利用细菌特有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分别通过单引物和双引物扩增标准菌种样品,通过PCR-SSCP分析常见致病菌的单链构象差异.结果 建立了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自发性腹膜炎7 种常见致病菌的PCR-SSCP图谱.结论 PCR-SSCP技术可快速检测及鉴定自发性腹膜炎常见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