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新型蛋白酶抑制剂ONO-3403对进食大鼠基础的及胰泌素刺激的胰腺外分泌的影响,探讨ONO-3403增加胰腺外分泌的机制.方法:对进食的Wistar大鼠,分别于实验前12h经胃管给与ONO-3403(20mg/kg)后收集基础的和静脉注射胰泌素后的胰液,并对胰腺组织匀浆处理.用Lowry法,产色素法分别测定胰液及胰腺组织中蛋白含量,淀粉酶含量.用DST800多项滴定系统测定胰液HCO-3含量.结果:给与ONO-3403的大鼠胰液容积,无论基础的及胰泌素刺激的,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在胰泌素每小时为125ng/kg时胰液容积达高峰(226±10ul per30min vs 44±5ulper 30min,P<0.01),提示ONO-3403能增加进食大鼠的胰液外分泌.给与ONO-3403的大鼠胰液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基础的和胰泌素刺激的均明显增加,并在胰泌素每小时为62.5ng/kg时胰液蛋白含量达高峰(985±215ug per 30min vs 254±47ug per30min,P<0.01),提示ONO-3403能增加进食大鼠的胰液外分泌中的蛋白含量.给与ONO-3403的大鼠胰液中HCO3-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基础的和胰泌素刺激的均明显增加,并在胰泌素每小时为250ng/kg时HCO3-含量达高峰(18±0.7umol per 30min vs 5.9±0.8umolper30min,P<0.01),提示ONO-3403能增加进食大鼠的胰液中HCO3-含量.给与ONO-3403的大鼠胰腺重量和胰腺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胰腺淀粉酶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3114±372U×103vs 5746±261U×103,P<0.05).结论:ONO-3403能增加进食大鼠的胰腺外分泌及对胰泌素刺激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CCK调节的胰腺反馈而起作用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SA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性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6、IL-8、血小板活化因子等[1],抗炎症细胞因子包括TGF-β和IL-10等.本实验应用外源性生长调节素(insulin-like growvhfactor I,IGF-I)干预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以观察其对ANP大鼠血浆TNF-α、IL-10水平及胰腺病理损伤的影响.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病,病情凶险,常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PS),并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仍以对症支持为主.因而探求AP发病机制对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本研究观察清胰汤对AP大鼠胰腺NF-κB p65表达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54只SD大鼠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02,雌雄不限,体重(200±10)g.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对照组、AP组、清胰汤组.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的方法[1]建立AP模型.清胰汤组于建模后立刻予清胰汤1 ml/100 g体重灌胃,每12 h给药一次;对照组仅开腹翻动胰腺数次即关腹,以生理盐水替代灌胃.
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术(laparoscopic peritoneallavage and drainge,LPLD)以微创手段达到胰腺清创灌洗引流的治疗目的,开创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新途径[1],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疗效.但腹腔镜手术时腹腔内高压的CO2对病变胰腺局部及全身微循环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本实验观察CO2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局部及全身微循环状况的相关炎性因子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PGI2)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自由基对胰腺的损害以及与胰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鼠胰腺长期的氧化刺激建立慢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抗氧化剂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目的阐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大鼠胰腺及肺脏组织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规律.
链脲佐菌素(STZ)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有关[1].褪黑素(melatonin,MLT)是一种有效抗氧化剂.研究表明,褪黑素町明显降低STZ大鼠胰腺内应激氧化水平,降低STZ所致的大鼠高血糖水平[2].本研究侧重观察MLT对STZ大鼠胰岛β细胞结构及功能的保护作用.
1982年Watari等给予小鼠负载维生素A,第一次用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描述小鼠胰腺的维生素A储存细胞,在328nm紫外光下,胞浆内的维生素A发出特征的迅速减弱的蓝绿色荧光.1990年Ikejiri用电子显微镜在正常人和大鼠胰腺识别这种细胞.1998年Apte和Bachem等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从大鼠和人类胰腺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星状细胞[1,2].
胰岛细胞来源有限,且受到伦理及免疫排斥等因素的制约,极大地限制了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成体干细胞能避开上述缺陷,且其可塑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我们进行了将大鼠胰腺干细胞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簇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既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证实,仙贞片对糖尿病患者和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均有降血糖作用.本课题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仙贞片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胰腺α、β细胞分泌功能表达的影响,探讨仙贞片降血糖作用的机制.
增食欲素(orexin,OX)A和B是在觉醒和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肽,其共同前体前增食欲素原(prepro-orexin,PP-OX)最初在调控摄食行为的侧下丘脑区域葡萄糖敏感神经元总体中被发现.
背景:随着胰腺移植供体的不足,胰段移植已倍受关注.从解剖学角度认识胰腺各段胰岛和胰岛细胞(A,B细胞)的分布规律,可否得出胰段移植的最佳选择.目的:观察幼年大鼠胰腺胰尾的微细结构,胎尸胰腺胰尾的微细结构,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阳性表达面积及胰岛B细胞免疫阳件染色面积,并予以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1/2007-06在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材料:出生1周内健康SD大鼠33只,3~10个月龄胎尸胰腺80个,每月龄10个.胰高血糖素抗血清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产品,胰岛素抗血清为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公司产品,图像处理系统(Videopro32型)由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实验审提供,Hu-12A型透射屯镜为日本电子株式会社产品.方法:随机选择30只大鼠,取胰尾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显微测微器测量胰岛个数和面积,用胰高血糖素抗血清和胰岛素抗血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3只大鼠取胰尾组织块铀铅染色,每月龄胎尸各取2例胰尾组织,1例行ABC法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另1例行铀钳染色.主要观察指标: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胎尸胰及幼年大鼠胰腺B细胞及胰岛形态和数量、结构及其分泌颗粒.结果:幼年大鼠胰尾组织中胰岛B细胞内分泌颗粒多,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发达,胰岛数目分布多,胰岛B细胞的免疫阳性染色面积大.胎尸胰尾有较多而密的胰岛B细胞散在分布,胰岛B细胞分泌颗粒多.结论:幼年大鼠和胎尸胰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均旺盛的,消化功能强,适宜作为胰腺胰段胰岛移植供体,且以胰尾为最佳.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肥胖大鼠胰腺组织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表达和活性变化,以及其底物蛋白IR和IRS-1经胰岛素刺激后磷酸化程度的变化,探讨肥胖大鼠胰岛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可能机制.
随着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一些抗炎因子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作为体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内生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用SD大鼠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应用外源性重组人IL-10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胰腺中核因子(NF)-κB以及IL-1β和胰腺组织病理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近来动物实验发现,大剂量左旋(L)-精氨酸可成功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模型,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依据,目前该模型的应用并不广泛.本实验旨在通过动态观察L-精氨酸对大鼠胰腺及细胞因子的影响,从细胞因子学说的角度分析L-精氨酸致胰腺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产生并可作用于多种细胞的内源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它与PAF受体(PAF-R)结合,通过G蛋白转导激活磷脂酶C、磷脂酶A2、腺苷酸环化酶和酪氨酸蛋白激酶等,从而参与炎症反应[1].PAF-R是PAF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方法研究PAF-R在多种组织的定位.但据文献报道PAF-R在胰腺内仅分布在胰腺组织微血管中[2],难以解释PAF是急性胰腺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我们采用了与文献不同的针对N端的PAF-R抗体,对PAF-R在胰腺组织的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且以表达量最多的肺组织作为阳性对照,检验实验的可靠性.
慢性胰腺炎以胰腺纤维化为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由于慢性胰腺炎症状隐匿,诊断方法滞后,长期以来临床研究进展甚微.建立可靠的胰纤维化动物模型,对于胰纤维化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蛙皮缩胆囊肽(caerulein)反复腹腔注射建立大鼠胰纤维化模型,观察不同时期大鼠胰腺的病理变化、VG胶原染色结果及α1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来评估造模效果及可靠性.
全胰腺移植采用的方法有经膀胱引流和经肠道引流,其中前者已成为首选移植术式,现今普遍认为带节段十二指肠全胰膀胱引流的技术简单,并发症少,且可以通过监测引流入尿液中的胰淀粉酶诊断排异反应.本文以临床胰腺移植膀胱引流术式为参考,对建立的大鼠胰腺移植模型22例报道如下.
胰腺移植后腺泡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造成移植胰腺失功的主要原因.2001~2003年,我们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胰腺移植模型,观察了移植胰腺早期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ax/Bcl-2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1].我们通过6、9 mg两种不同剂量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胰腺癌模型,并比较其优劣,寻找出一个较理想的胰腺癌模型制作方法[2],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大鼠胰腺组织标本K-ras、p53、Smad4的表达[3],探讨胰腺癌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通过对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胰腺形态结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为进一步探索长期高脂饮食与胰腺损害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随着胰肾联合移植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重症胰腺炎治疗的进展,胰腺的再灌注损伤(I/R)逐渐受到重视.现在认为I/R是一个多因素互相影响的网络化的病理生理过程[1].腺苷(ADO)在组织的I/R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研究外源性腺苷在大鼠胰腺I/R的作用和机制.
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生的早期阶段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连接结构引起胰腺组织水肿.外源性硫酸软骨素(CS)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ANP大鼠胰腺细胞损伤及胰腺水肿.本研究旨在探讨硫酸软骨素稳定ANP大鼠胰腺细胞间连接,减轻胰腺间质水肿的作用机制.
缺血/再灌注(I/P)存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影响组织的功能恢复.化学预处理是通过预先对组织进行氧化磷酸化的化学抑制,诱导其对随后发生的剧烈能量代谢破坏(如缺血、缺氧等)的耐受性,从而减轻I/P造成的损伤.本实验通过对I/P的大鼠胰腺进行3-硝基丙酸(3-NP)的预处理,观察I/P胰腺的细胞因子表达、MDA含量和病理学变化,探讨3-NP预处理对胰腺I/P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
一氧化氮(NO)与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依赖还原性辅酶Ⅱ硫辛酰胺脱氢酶(NADPH-diaphorase,NADPH-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神经元性一氧化氮合酶(NOS)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和门静脉高压大鼠胰腺组织NOS的分布进行研究.
目的: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取176只SD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Tet组、维拉帕米组等6组,经胰胆管逆行注射3%牛磺脱氧胆酸钠0.1 mL/100 g体重,制成急性胰腺炎模型,记录4 h、8 h腹水量;测定血浆中钙离子浓度和淀粉酶活性、胰腺组织匀浆及腹水中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光镜下观察胰组织的变化;记录动物的存活时间及24 h死亡率.结果:Tet能有效减轻AP大鼠胰腺的病理性损伤;减少腹水的生成量;与NS组相比,Tet组血浆中钙离子浓度进行性下降的程度减轻,淀粉酶活性降低、腹水中PLA2活性显著降低;Tet可降低AP大鼠的死亡率,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结论: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钙通道拮抗作用、抑制PLA2的活性,减轻胰腺腺泡细胞的损伤而对急性胰腺炎发挥保护作用.
目的 建立胰腺高质量总RNA快速、经济、稳定的提取方法.方法 应用TRIzol(R)试剂和液氮提取大鼠胰腺总RNA,通过总RNA含量和A260/280比值的测定及10g/L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估总RNA的质量,并用RT-PCR检测大鼠胰岛素1、胰高血糖素、胰α-淀粉酶和β-actin的表达.结果 利用TRIzol(R)和液氮提取的大鼠胰腺总RNA量可达到3~6μg/mg胰腺组织,A260/280比值在1.75~1.89之间.在10g/L非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均可见28S及18S条带,并且在28S、18S条带间可见明显的云雾状阴影.大鼠胰岛素1、胰高血糖素、胰α-淀粉酶、β-actin RT-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均有清晰的条带.结论 应用TRIzol(R)试剂和液氮成功地提取了大鼠胰腺高质量的总RNA,后者可用于RT-PCR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