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病情凶险、并发症多.近年来,虽然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死亡率仍高达22.7%.随着对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不断的深入研究,抗炎细胞因子在阻断其病程演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白介素10是急性胰腺炎时的强效抗炎细胞因子,在维持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NF-κB的活化、改善胰腺相关性微循环障碍、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凋亡、阻止胰腺持续缺血、坏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利于炎症的恢复.本文就白介素10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1网络药理学的形成及研究进展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由英国Dundee大学Andrew L. Hopkins于2007年提出的。网络药理学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与传统药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药理学紧紧围绕系统生物学、生物网络构建和分析、连接性、冗余性和多效性等进行药物有效性、毒性、代谢特性的揭示,是建立在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计算机虚拟计算及网络数据库检索基础上的生物信息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策略和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策略。以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注重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和网络扰动,强调理解某个单一生物分子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其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揭示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和动力学谱要比揭示其作用的单个靶标或几个“碎片化”靶标更重要。因此,网络药理学突破传统的“一个基因一个药物一个疾病”理念,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转变。目前,网络药理学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细胞因子在急性胰腺炎(AP)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一些抗炎因子用于实验和临床研究,白细胞介素(IL)-10作为体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内生性细胞因子拮抗剂,在调节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减轻炎性反应程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本研究用SD大鼠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应用外源性重组人IL-10干预,观察其对大鼠胰腺中核因子(NF)-κB以及IL-1β和胰腺组织病理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目前认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发病不仅与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而且与细胞因子网络的紊乱密切相关.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作为一种前炎症因子,在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中发挥一定作用.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BP患者活动期血清、疱液中MIF的含量和缓解期血清中MIF的含量,以探讨MIF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被认为是介导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其激活后不仅参与肝损伤的调控,对细胞因子网络平衡,肝脏微生态重建等也具有决定性作用,显然,其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由其表达受体的复杂性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