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其实,在中医传统疗法中,还有冬病冬治疗法,其原理和冬病夏治类似,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药物作用和良性刺激而调理全身经络气血的流畅,对于反复感冒、咳嗽、哮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数九寒天,阳气收敛,经络也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进行穴位敷贴、穴位注射,主要是为了起到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因此,治疗药物的药效力度会比较大,穴位选择上也会变化更多.由于冬季人们衣着较多,不适宜在医院治疗,所以一般由医生进行敷贴后回家治疗并取下药物.
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学模型研究抗病毒药物作用下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内感染、复制、释放、清除的动力学过程,了解病毒的致病机理,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动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威胁全世界3.5亿人健康的严重问题.尽管HBV的复制仅造成宿主细胞的轻微病变,但H--BV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肝脏损害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发生的主要原因[1].最近,有学者应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抗病毒药物干预下的病毒动力学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还可帮助临床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计划[2].本文就HBV动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超前镇痛是指阻止外周损伤冲动传向中枢,在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通过给予一些药物来防止中枢神经敏化达到消除或减轻术后疼痛,并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用量[1]。阿片类药物作用于μ受体,以超前镇痛的方式有效地阻止痛觉过敏的发生。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 N-4位衍生物,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其亲脂性约为芬太尼的2倍,对其临床应用已有大量报道,但其用于超前镇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药物的治疗效果是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影响药物的作用因素很多,主要有药物和机体两个方面.所以,临床上要做到合理安全用药,不但要注意充分发挥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和特点,以达到最高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的治疗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掌握影响药效的各种因素.
奥硝唑是继甲硝唑、替硝唑之后第三代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及抗原虫药,与甲硝唑、替硝唑相比,具有作用强、起效更快,半衰期长,体内分布广泛,疗程短、耐受性好的优点,临床应用相当广泛,但在全身用药后虽疗效显著仍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为了更好发挥药物作用避免全身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目前不断地开发各种局部用药的新剂型,并进行临床应用.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代谢必要过程,简称ADME,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所以,在新药的研制和临床用药的过程中,ADME是评价化合物成药性的重要指标[1,2].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临床前筛选药效学研究中,有5%以下的化合物通过,而上市临床药物也不到2%.较低的药物统计数据,原因在于在审核的过程时,对药物ADME的不良效果占到39%.药物ADME是的评价不理想,使得药物作用在把靶向部位时达不到治疗浓度或者产生一系列的毒性问题[3,4].
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主要用于疾痛的诊断、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预防,然而药物的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药物和机体两个方面.所以,医疗用药的时候要对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综合考虑,实现合理安全的用药.
目的:分析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进行中药治疗的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炮制的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取得了较高的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后,有助于促进药物疗效的显著提高,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结核病的化学疗法是目前控制结核病流行的主要方法,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抗结核药物与其他药物一样,其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构成了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在解除结核病人痛苦,切断结核菌传播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患者带来另外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有的是难以预测的.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严重影响健康与寿命.冠心病治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阻断病情发展发作,控制心绞痛发作;二是通过降血脂、消除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病情、康复疾病.冠心病的控制与康复,需要多种药物作用的配合,而天然中草药最具多样性的特点.特将中医防治冠心病的药物介绍如下.
西沙必利(cispride,商品名普瑞博思,prepulsid)是一种新型胃肠动力药,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耐受性好的特点.但也发现与其它药物合用会产生药物作用相互影响疗效.此外,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为了本品在临床上的安全使用,现就其在临床的使用范围,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健康宣教方法:在病区走廊布置宣传栏、板报、生活小常识,并定期更换内容,书写分发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小手册或卡片(内容包括饮食、用药、药物作用、不良反应、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化验、检查结果等)、出院指导、复诊时间、病友间的治疗经验交流、工休人员座谈会等.
药物在体内产生的效应常常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间产生的效应不同,这种因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1997年,John Dick第1次从白血病细胞中分离出了癌干细胞[1].随后,许多实体瘤干细胞相继被发现.2003年,Michael Clarke博士成功地在乳房瘤中找到了癌干细胞.随着对干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对肿瘤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重新审视,在造血系统、脑组织、肺部、乳腺等部位的肿瘤中发现的极少量与干细胞非常类似性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它们有可能是肿瘤的起源细胞,而且也可能是肿瘤转移、复发的根源,是肿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肿瘤干细胞及其药物作用的影响,对于肿瘤疾病的彻底治愈将有很大的启发.
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1996年和1997年Straka RJ、Benson SR等学者就分别提出了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和冠心病的时间治疗学,主张应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节律性变化,结合药物作用进行治疗.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就是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晨峰现象、结合降压药物不同的药动学、药效学,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及给药时间,使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高血压发生的节律相一致,增加疗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24小时全程控制血压.通过这样的治疗措施尽量恢复正常血压节律,减少血压波动,抑制晨峰现象,提高降压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靶器官,降低临床事件的发生.所以对于高血压时间治疗学而言,降压治疗至少应达到以下3个目的.
熟悉方药的性能祖国医学认为每一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能,这些规律体现在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四气即寒、热、温、凉(平),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之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确定的,如:罗布麻、菊花、金银花可治疗目赤、发热、扁条腺炎等热症.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有时善至难以预测,因此药物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日常临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多蓊合用情况的增加,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迅速上升.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临床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其有效利用方法.
研究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作用,如受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药物相互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应加强对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避免引起不良反应,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
药物流行病学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观察性流行病学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记录连接数据库(record-linkage database)、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来测量药物暴露和估计一般人群中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1];试验法如随机化临床对照试验(RCT)亦属于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范畴之一,但RCT通常要求研究对象在病情、预后和危险因素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因此RCT所得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外推到实际用药人群.此外,由于遗传背景的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每个个体对治疗药物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样一来,研究人群中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就成为当前药物流行病学极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即将完成,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4],如果能将它们与药物流行病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不仅能加速新药开发和真正实现个体化给药,而且对这些学科的发展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遗传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探讨后基因组时代药物流行病学的发展.
β2-受体激动剂是指含氮激素中的苯乙胺类药物(phenethylamines,PEAs),此类药物作用于平滑肌后,会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所以习惯又称其为β2-受体兴奋剂或β2-兴奋剂.
膏药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是家中常备药物,它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膏药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目的 观察益母草注射液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胎盘娩出时出血200ml的病例600例,剖宫产顺产各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益母草+缩宫素联合治疗组)剖宫产顺产各150例,对照组(缩宫素)剖宫产顺产各150例.主要观察两组产后出血量.结果 产后2h、24h出血方面,益母草+缩宫素组出血量明显少于缩宫素组(P<0.05).结论 益母草注射液有明显促宫缩、减少产后出血的作用,益母草注射液与缩宫素联合应用对预防产后出血具有肯定的疗效.
目的 研究中药炮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4例患者,对照组选择未炮制的中药进行治疗,治疗组选择炮制过的中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组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发现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炮制有利于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其具有存放、口服方便及矫正异味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普及应用.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节律相关性的一门学科。了解时辰药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与用药。本文从时辰药理学与人体生理节律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夏天气温升高,对于心脑血管硬化、脆性增大的中老年人来说,无异于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在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之时,更要重视对心脑血管的保护.北京市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刘瑞波介绍说,内服药物虽然可以奏效,但是存在着胃肠刺激等副作用,而外用药物作用直接,起效快捷而不会伤胃.因此可以利用简单易行的腿浴疗法来保护心脑血管,预防疾病.
刮痧治疗颈、肩、腰腿痛具有悠久的历史,满意的效果,刮痧油液的药物作用直接影响着疗效.我们从1993年9月至1994年12月采用自己研制的刮痧油液治疗453例,资料完整者365例,小结如下.
当归拈痛汤是金元医家创用的止痛名方,历代有较多的应用.现代广泛运用于各种关节痛、痛风、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多种皮肤病临床.对其机理,国内已有初步的研究,从抗炎镇痛、代谢和免疫调节方面进行了探讨.该文首次综述了当归拈痛汤的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旨在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以期更深入地开展该方的现代研究和开发利用.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细胞增殖、形态学变化、NBT还原能力测定、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测定等方面观察.结果苦参碱在12.5μg/ml-50μg/m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的增殖,细胞向成熟粒系方向分化,NBT还原反应能力增强,α-NAE染色呈阴性,CD15、CD11b阳性率表达上升而CD33阳性率表达降低,CD14阳性率处理前后无变化.结论苦参碱可能是一种良好的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剂,具有潜在的抗白血病作用.
怀孕是绝大多数女性必然经历的一个生理过程,然而非意愿性妊娠却在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紧急避孕就是指在无保护性性交后采用的防止怀孕的方法,妇女在发现避孕失败或没有避孕措施的性交后可以使用,以终止早期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