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Watari等给予小鼠负载维生素A,第一次用免疫荧光和电子显微镜描述小鼠胰腺的维生素A储存细胞,在328nm紫外光下,胞浆内的维生素A发出特征的迅速减弱的蓝绿色荧光.1990年Ikejiri用电子显微镜在正常人和大鼠胰腺识别这种细胞.1998年Apte和Bachem等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从大鼠和人类胰腺组织中分离、培养出星状细胞[1,2].
随着研究的深入,胰腺微循环改变,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在急性胰腺炎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 [1] .因此阐明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微循环改变和细胞因子的作用,对急性胰腺炎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科学家就一关键问题已争论多年,即胰腺内是否存在于细胞用来补充β细胞.200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Douglas Melton领导的小组尝试在小鼠胰腺内寻找这种干细胞,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报告说,现有的β细胞能够增殖形成新的β细胞.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便的小鼠胰腺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我们参考吴恺等分离培养大鼠胰腺星状细胞的方法,建立起一种新的小鼠胰腺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组织块分离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采用多聚赖氨酸包被培养瓶,多聚赖氨酸可以使组织贴壁更加牢靠,同时增加细胞贴壁能力.其次根据胰腺星状细胞与胰腺内其他细胞的生长条件差异[1],纯化胰星状细胞,并加入胰酶抑制剂,防止自身消化导致的细胞损伤.
我们在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裸小鼠胰腺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基础止,结扎荷瘤裸鼠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背胰动脉,诱导胰腺右叶区域性缺血,观察缺血对移植瘤及瘤周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为缺血疗法[1]在胰腺癌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观察胰腺β细胞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intermediate-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 +channel, KCa3.1)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方法:应用2型糖尿病小鼠(db/db)模型,测评阻断KCa3.1对2型糖尿病表型指标的影响。分离小鼠胰腺β细胞,观察分别阻断KCa3.1和NF-κB信号通路对高糖或软脂酸诱导的NF-κB下游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结果:KCa3.1阻断剂TRAM-34可降低db/db小鼠随时血糖水平。连续用药8周后,TRAM-34可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餐后胰岛素水平,减轻db/db小鼠胰腺炎症并延缓β细胞的消亡。但TRAM-34不影响正常饮食C57BL/6小鼠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无低血糖副作用。在分离的小鼠胰腺β细胞,分别阻断KCa3.1和NF-κB可降低高糖或软脂酸所引起的炎性趋化因子(CCL2和CCL20)的释放。结论:NF-κB活化介导胰腺β细胞KCa3.1上调,协同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和胰岛素分泌,促发胰岛炎症和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