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时,可出现动脉氧分压(PaO2)低于60 mm 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50 mm Hg,出现Ⅱ型呼吸衰竭,CO2潴留是进行机械通气的适应证,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效果肯定,但创伤大,并发症多,容易发生呼吸机依赖,本院老干部病房呼吸科对2002-2004年30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首先给予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如患者情况恶化,则改用气管插管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无创通气技术的发展,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的使用不断普及,抢救了一大批呼吸衰竭患者,笔者对我院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该技术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经鼻或口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是近年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进展[1].我院应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经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2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无创正压通气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加重,而与此同时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争论.通过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在不同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具体表现是更具体的了解其疗效的有效途径.由于缺少应用指征再加上NPPV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效果与预想的有很大的差异,接下来是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的分析.
目的:研究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的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将7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选择35例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部分患者后期被迫呼吸机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RR)、心率(HR)、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Sp02/FiO2)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而且改善各项指标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研究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发生窒息的新生儿98例展开分析,患儿收治时间为2014年7月—2017年1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复苏囊面罩进行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具体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患儿通气时间、起效时间、复苏时间、Apgar评分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组间在通气时间、起效时间及复苏时间上比较,观察组分别为(7.54±1.21)s、(34.18±10.54)s、(142.94±42.18)s,对照组分别为(9.86±1.37)s、(50.67±16.37)s、(198.31±53.62)s,均比对照组显著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5、5.929、5.681,P<0.05);组间在Apgar评分及住院时间上比较,观察组Apgar评分为(8.92±0.58)分,对照组为(7.21±0.73)分,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38,P<0.05);观察组95.92%的复苏成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1.63%的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P<0.05).结论 临床对发生窒息的新生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治疗能够促进患儿恢复效率提高,显著改善Apgar评分,提高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
近年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报道OSAHS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OSAHS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0%~90%,在高血压中有30%~50%的人患有OSAHS[1],两者长期反复发作,可导致身体多器官疾病,甚至猝死.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OSAS并高血压患者52例,经鼻腔正压通气治疗和健康教育护理,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近年来,鼻罩式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治疗各类呼吸衰竭上疗效显著[1,2],而在治疗左心衰竭方面运用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价常规药物治疗左心衰竭基础上使用鼻罩式BiPAP机械通气的疗效.
有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1],但是接受有创正压通气治疗的部分患者在后期出现肺不张,并且以重力依赖区即双下肺为重,临床上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通气不足.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L/ARDS)患者氧合已为临床普遍接受[2-4].本研究旨在观察俯卧位通气对改善AECOPD有创通气后期患者氧合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使用各种通气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已陆续有报道,国外文献[1-2]报道应用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可以成功地避免或减少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笔者对各种原因的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通过监测机械通气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R)、平均动脉压(MBP)、动脉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TV),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ECG)及心功能表明,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疗效显著.
患者女性,47岁,因意识不清2h于2000年1月30日入院。患者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畏寒、肥胖、乏力、健忘、打鼾等症状,入院前2周,患者经多导睡眠图检查,诊断为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接受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nCPAP)。因患者不能耐受,数日后即结束该治疗,但自此患者迅速出现言语不清、听力丧失、肌力下降,直至昏迷。体检:体温36℃,全身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肤干燥,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湿音,心音低钝,心率56次/min,律齐,心界扩大,血压100/60mm Hg,腹软,肠鸣音减弱,腱反射迟钝。辅检:头颅CT(-)。电解质:Na+125mmol/L,K+4.2mmol/L,Cl-97mmol/L。血气分析:PH 7.257,PCO2 81.3mm Hg,PO2122.4mm Hg。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可由多种病因所致,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的重要方法,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可部分替代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endatracheal intubationmet}lanical ventilation,ETMV)[1].我院呼吸内科从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通气(经鼻罩或面罩)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5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例1男,7岁,身高140 cm,体重28 kg,既往体健,ASAⅠ级.静脉复合全麻下右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芬太尼0.05 mg,丙泊酚40 m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3 mg.气管插管后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30 min左右间断追加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 mg.手术时间50 min.术毕前5 min停药,术毕10 min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220 ml,呼吸22次/min,患儿呛咳烦躁,考虑气管插管不能耐受,予以拔除.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治疗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我院急诊收治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516例,其中治疗组22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无创呼吸机面罩双向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290例为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 h,24 h,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以及动脉血pH,PaO2, SaO2,PaCO2,BE改善情况。观察3 d,30 d,两组患者NT-proBNP,CRP,LVEF,死亡率。观察插管率,住院时间。
目的:探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0-09至2014-09就诊我院高血压诊治中心诊断为中重度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117例,使用CPAP治疗患者57例,未使用CPAP治疗患者6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分析CPAP治疗对OSAS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心脑血管血栓形成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1].我们的研究观察了OSAHS患者晨起及午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血液黏度(WBV)、血小板聚集率(PA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ng)、内皮素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相关因素的变化,并探讨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 治疗对以上指标的影响,以促进对OSAH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血栓性并发症机制的认识及临床防治.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的研究通过对随访期的nCPAP压力再滴定,以探讨随访期治疗压力需求变化趋势.
成人OSAHS的发病率为2%~4%~([1]),睡眠结构破坏及睡眠时反复严重低氧血症可造成多系统损害.研究结果显示,OSAHS是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3]).
我院急危重症医学部在对老年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使用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辅助通气,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研究显示,无创正压通气(NIPPV)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慢性呼吸衰竭(以下简称呼衰)加重期的换气功能及呼吸方式.本研究通过观察面(鼻)罩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COPD患者慢性呼衰加重期的临床效应及生理效应,探讨如何选择适当的面(鼻)罩PSV水平,为临床合理应用NIPPV提供试验及理论依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是一种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 OSAHS临床表现主要为,他人目击患者睡眠时不均匀打鼾,睡眠中呼吸暂停或呼吸表浅,常伴随喘气、憋醒,睡不安稳、梦魇,多汗、部分患者出现遗尿,患者白天自觉头痛、头晕、乏力、嗜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严重者出现焦虑、抑郁,且常规予降压药治疗效果差,这些损害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应重视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的防治,减少并发症发生。治疗OSAHS方法有:一般性治疗(包括减肥、侧位睡眠、戒烟酒)、药物、鼻咽手术、器械治疗,目前首选治疗方法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1]。笔者现将2007年3月~2012年10月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伴难治性高血压31例报告如下。
早产儿易发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of newborn,RDS),常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伴结构、功能不成熟所致.RDS临床表现为新生儿早期出现呻吟、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及呼吸增快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因进行性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而死亡.PS替代疗法是治疗RDS安全、有效的方法[1].本院2005年3月至2009年5月在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采用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curosurf)为PS联合鼻塞式持续气管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RDS取得良好疗效,可明显减少有创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的使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患儿男,12 d,因“呼吸急促12 d”于2013年10月2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收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39周,经阴道自然分娩,出生后面色青紫,Apgar评分1 min 9分,5和10 min均为10分,未经复苏抢救。患儿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曾分娩一男婴,因“食管气管瘘、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于生后28 d死亡。本例患儿生后5 h出现呼吸急促、呻吟、口吐沫,生后2 d发热,体温38.1℃,于当地医院住院,行胸部CT、颅脑彩超、血气分析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头颅CT示双侧额叶脑白质密度减低,余未见异常。予头孢曲松、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果糖及呋塞米(速尿)静脉点滴,地塞米松雾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d后改为鼻导管吸氧治疗。体温当天降至正常,呻吟及口吐沫好转,但活动或吃奶时仍有阵发性呼吸急促,呼吸达120~140次/min,安静后自行缓解。患儿生后9 d再次发热,热峰1次/d,最高体温38.6℃,偶有口吐沫及呼吸急促,易惊、易哭闹,不易安抚,无抽搐,转入本院。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的表现.因此,在治疗原发病且用一般给氧及通畅气道但呼吸衰竭症状、体征不能缓解时常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此方法有创,且因技术、费用等原因,不宜广泛应用.近年来我科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简称NCPAP)治疗部分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显著.现将我科1996年11月-1998年9月诊治的51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近年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ASHS)及其各种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65岁以上患者患病率达20%~40%,成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一种常用的且在较长的时间内经大量患者使用后,取得无创性治疗OSAHS的方法,临床效果较满意.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我们观察了30例OSAHS患者行CPAP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我们对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10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我院用经鼻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衰35例,并与同期同类未经呼吸机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以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治疗价值.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ACPE)大多数患者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衰竭可通过传统的药物治疗纠正,但有少部分患者药物治疗不佳,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呼吸肌疲劳,此时必须借助辅助通气、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ETI)和机械通气是常用的传统方法.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临床上常给予鼻塞低流量吸氧及解痉、呼吸兴奋剂等治疗,但难以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无创通气方法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为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我科自2005年以来.对临床上确诊COPD并发Ⅱ型呼衰的患者,用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level positjve airway pressure,BiPAP)呼吸机经口鼻面罩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心房心肌病是一组导致心房结构、功能、电生理紊乱的疾病[1].1957年,Brigden[2]首先提出心肌病这一概念,自此心室心肌病被广泛研究,而心房心肌病这一概念在近几年才得到关注.心房心肌病可诱发心房颤动(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事件,房颤等也能加重心房心肌病[1].研究表明,房颤与卒中关系密切,左心耳血栓曾被认为是房颤导致卒中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对心房心肌病不断地研究和深入探讨,心房心肌病导致心肌纤维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诱发卒中[3]成为了更重要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