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心肌病是一组导致心房结构、功能、电生理紊乱的疾病[1].1957年,Brigden[2]首先提出心肌病这一概念,自此心室心肌病被广泛研究,而心房心肌病这一概念在近几年才得到关注.心房心肌病可诱发心房颤动(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事件,房颤等也能加重心房心肌病[1].研究表明,房颤与卒中关系密切,左心耳血栓曾被认为是房颤导致卒中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对心房心肌病不断地研究和深入探讨,心房心肌病导致心肌纤维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诱发卒中[3]成为了更重要的议题.
反复发作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或心房颤动,可引起心房代谢重构、电重构、收缩重构及解剖重构等多方面的重构,导致心动过速性心房心肌病。及时复律治疗,能逆转心房重构、恢复心功能。
一.心房心肌病的研究背景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复杂和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常常合并潜在的器质性心脏病.在某些情况下,年龄、左心房大小和房颤“表型”(即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等无法完全解释不同房颤患者间的个体差别.此外,一些没有或仅有轻微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过去几十年里仅表现为阵发性房颤,而一些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则在几周或几个月内快速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图1),而这一现象并不能用心律失常本身引起的心房重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