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相关文献(4)
  • 永远的愧疚里柳色青青——写给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青春期健康》 2010年3期

    这是一个活在久远时代的人物,那个时代叫春秋战国,当然,那是英雄、枭雄、奸雄辈出的时代,但在晋国,却有这么一个臣子,他的忠诚与仁义,他的孝道与洁芳,他的淡泊与孤傲,让一个民族铭记于心,他成了这个民族的心头永远地疼,疼得是那样揪心和裂腑,于是,疼成了一种基因,融入了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介子推 时代 一个民族 春秋战国 忠诚 英雄 血液 孝道 仁义 人物 晋国 奸雄 基因 臣子
  • 思古醴酪话食粥

    《食品与健康》 2004年9期

    传说"黄帝始烹(煮)谷为粥".由此推算,我国食粥历史已有五千年了.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2 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晋国重耳复国后,史称晋文公,他想犒赏当时他流亡时跟随自己左右的重臣介之推,便派人四处寻找.当晋文公知道介之推背着母亲躲避于绵山时,便前往绵山请介之推出山.可是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听信近臣之计,下令放火烧山,不幸把介之推母子烧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忌日严禁烧火,用"醴酪(粥)二盂"祭奠亡灵,后来演变成在寒食节"煮醴酪(粥)而食之"的风俗.<齐民要术>记载:"煮食醴酪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也."人们在清明节前一日的寒食节食粥的习俗直到隋唐两代仍然盛行.

    晋文公 食粥 清明节 介子推 寒食节 文字记载 齐民要术 绵山 春秋时期 老百姓 火烧山 演变 习俗 亡灵 推背 烧死 母亲 历史 晋国 近臣
  • 清明食俗看营养

    《现代养生》 2014年4期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节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饮食民俗。
      清明节在饮食民俗上有个显著特点,即早在春秋时,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也即“寒食”。寒食,历代叫法不同,《齐民要术》中称“细环饼”,《本草纲目》中又叫“捻头”。从文献记载来看,就是馓子、清明饼之类食品。清明寒食之俗的形成,相传与纪念春秋晋国贤臣介子推有关,《左传》、《后汉书》等均有这方面的记载。至唐代时,清明寒食仍很器重,唐代诗人卢象在《咏寒食》诗中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韦庄的“内官初赐清明火”,是说寒食后第三天,由宫内传火炬出,赐与近臣。当时清明节除了吃冷粥、冷饼之类冷食外,还在寒食前制作了许多“甜饧”,即麦芽糖。唐代李商隐的“粥香饧白杏花天”,就描写了当时寒食的情景。宋代时,有钱的人家在清明节前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形似燕子的点心叫“枣锢飞燕”。宋代《东京梦华录》对此描述道:“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宋代清明节还吃一种叫“馓子”的油炸食品,苏东坡曾作《馓子》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清代清明食俗基本沿袭了唐宋以来的风俗。但清代时,清明食俗已不局限于寒食,而且热食也成为应节食物,如清代的《吴门竹枝词》所写:“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就说明了当时清明节已出现热食的情形。

    清明节 食俗 寒食 饮食民俗 唐代诗人 宋代 清代 东京梦华录 油炸食品 文献记载 齐民要术 冷食 本草纲目 竹枝词 苏东坡 麦芽糖 李商隐 介子推 后汉书 制作
  • 古人"割股饲亲"知多少

    股,文言文中指的是大腿,后泛指身上所有的肉."割股"就是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喂给别人吃.中国历史上不乏人吃人的记载,但"割股"不同,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没人逼着你非这么做不可,如果说逼迫,也是自己逼自己.最著名的割股者,大概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臣子介子推了.君臣一伙儿人,奔波在逃亡的路上,饥饿难忍,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成肉羹喂给重耳,从而成就一段"佳话".

    古人 介子推 割股 晋文公重耳 大腿 文言文 人吃人 中国 行为 逃亡 历史 君臣 饥饿 成就 臣子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