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湿漉漉的清明节.在我的记忆里,每一个清明节都是湿漉漉的.远溯春秋时代以来,不管清明节缘起何时何典,也无论是晋文公所渴望的介之推,还是八宝山公墓中的一捧黄土,都无法远离清明这一天.在从寒食到清明吹拂了两千多年的春风里,这个特殊的日子蕴藏着中国人对于逝者不变的思念.这种思念,既是炎黄子孙情感的流露,更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的精华.
春秋,是一个被孟子评价为"无义战"的乱世,是一次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思想飞跃,也是一个充满管理魅力的大时代.本书作者详尽地记述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们艰辛的奋斗与跌宕兴衰的争霸历程:"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齐桓公,"颠沛流离,励精图治"的晋文公, "求贤若渴,勇于担当"的秦穆公和"任贤图治,思辨自省"的楚庄王.他们的管理之法,不仅成就了"威服天下"的霸业,更成就了一个"时势造英雄"的伟大时代.
传说"黄帝始烹(煮)谷为粥".由此推算,我国食粥历史已有五千年了.我国食粥,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2 6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晋国重耳复国后,史称晋文公,他想犒赏当时他流亡时跟随自己左右的重臣介之推,便派人四处寻找.当晋文公知道介之推背着母亲躲避于绵山时,便前往绵山请介之推出山.可是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避而不出,于是晋文公听信近臣之计,下令放火烧山,不幸把介之推母子烧死.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在其忌日严禁烧火,用"醴酪(粥)二盂"祭奠亡灵,后来演变成在寒食节"煮醴酪(粥)而食之"的风俗.<齐民要术>记载:"煮食醴酪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也."人们在清明节前一日的寒食节食粥的习俗直到隋唐两代仍然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