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家对吃蔬菜提出了科学建议,归纳起来为"三个一点"与"每天一份".每天多一点蔬菜品种不少家庭每天吃的蔬菜品种单调,餐桌上大白菜、黄瓜、茄子、西红柿、豆角等是经久不衰的"主角".其实,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蔬菜可谓品种繁多、纷呈多彩,不同的蔬菜含有的营养素不相同,有不同的口感与滋味,吃的蔬菜品种越丰富,摄取的营养素就越全面,其对修复基因及构建健康基因都将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新近被美国科学家推荐的10大抗衰老蔬菜为甘蓝(卷心菜)、菠菜、芽甘蓝、西兰花、苜蓿芽、甜菜、红椒、洋葱、嫩玉米、茄子.被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推荐的防癌蔬菜为红薯、芦笋、花椰菜、甘蓝、芥菜、茄子、甜椒、胡萝卜、金针菜、芥菜、番茄、大葱、大蒜、黄瓜、大白菜.营养学中一个基本的真理就是,世上没有不好的蔬菜.新近营养界流行的超级食物中就有三种极佳的蔬菜代表.
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发现,甘薯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叫去氢表雄酮,可以用于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1996年,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对26万的人饮食生活与癌的关系进行统计调查,证明蔬菜具有防癌的作用.
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一.该病霉主要引起下呼吸道的感染,导致婴幼儿中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流行.本文就其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毒感染预防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70年代后期,自杀和自杀预防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自杀和自杀预防受到专业人员重视,专业刊物上登载的有关文章增多,各地自杀流行学的研究又提供了可信的自杀率和有关数据,可供政府部门开展自杀预防工作的参考.但这一工作在中国起步较晚,落后于发达国家数十年.1991年以后一些地区如南京、广州、天津、长沙、武汉相继建立危机干预中心或自杀预防机构,从而形成一定的专业队伍.目前,对中国大陆的自杀状况已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建议.
资料与方法2005~2008年对156例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预防研究.根据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入选高血压患者156例,其中男85例,女71例;年龄37~69岁,平均53岁.
继续医学教育(CME)是传统的在校一次性教育向多项性、阶段性、终身性教育模式转变的新型教育制度,是接受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结合,也是在职卫生专业人员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经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我们于2000~2002年举办了3期(每年一期)"伤害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在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策划并充分准备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环节,使540名学员对项目的教学反馈满意率达97%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员们普遍感到在开阔思路、提高科研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收获,不仅掌握了伤害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法,还了解了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伤害预防研究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规模、加大力度地培养专业人员.
1 五种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病毒性肝炎散播于全世界,近20年来,由于在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从而带动了整个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疫苗预防研究的巨大发展。迄今公认的,主要引起肝炎的病毒按照次序排列为:甲型肝炎(甲肝)病毒(HAV),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丁型肝炎(丁肝)病毒(HDV)和戊型肝炎(戊肝)病毒(HEV)(表1、2)。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是由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PC)寄生于肺部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致命性肺炎.美国在1988年开展常规药物预防之前,PCP是AIDS的主要死因,但在1988年以后,已降至第2位,但AIDS合并症中发生率最高的仍是PCP[1].
由世界卫生组织、新西兰事故赔付公司、新西兰安全社区基金会、奥塔戈大学伤害预防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伤害预防与安全促进学术会议"于2012年10月1-5日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大会主题为"通向充满活力与安全未来的路径".三天主要会议的主题分别为"安全、设计与可持续性——采取可持续环境改善的方法预防伤害"(第一天)、 "有效实践及方案的证据——促进伤害预防与控制的解决方法或干预措施的工作证据"(第二天)、"转化研究与政策——促进伤害预防的研究与政策的启示与影响"(第三天).围绕此次大会,还设置了10场卫星会议,分别为世界儿童安全会议、农业安全与健康:聚焦乳制品问题、2012年自杀预防:理念、创新与实施、2012年惠灵顿伤害论坛、伤害研究网络研讨会"道路安全干预研究"、伤害预防与安全促进研究的方法——培训课程、现场研究中数据获得及分析的简单工具——伤害后生活质量研究、两年一次的国际少年儿童损伤预防协会(ISCIAP)会议、与步行有关的跌倒与建筑环境因素、2012年大洋洲道路安全研究、政策与教育会议.
自1981年Mcl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卫生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艾滋病病毒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1]显示: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为此,同年在日本召开的以"护士职业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的亚洲工作论坛中就特别提出要重视护士工作中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近年来,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也作了一些相关的调查研究,本文就国内外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控制过高的血压水平在预防首发脑卒中的意义等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研究,而高血压与脑卒中复发的研究、各种降压药物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作用的研究远不及一级预防研究充分.
主动预防为了抑制现代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促发因素,在加强临床治疗研究的同时,创新医疗技术手段,从预防人手,阻断糖尿病的转化机制,从病理上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Kelly West糖尿病流行病学杰出成就奖旨在奖励在糖尿病流行病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研究者,本届奖项授予Narayan教授.目前,Narayan教授是Emory大学流行病学及医学专业教授.他是致力于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临床医生及科学家.他致力于糖尿病、肥胖及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他设计了第一个在Pima印第安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并积极参与了美国糖尿病预防研究(DPP)的早期研究设计.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早期护理方式及临床预防措施.方法 将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进行糖尿病治疗的12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足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观察组对糖尿病足的了解程度中,非常了解的患者有39例(6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例(35.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情况的知晓程度与对于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
国内大量护理单元对压疮(Pressure Ulcer PU)预防仍沿用传统临床经验护理法,无准确的量化指标,预防护理措施也无严格模式,护理器具滞后.为解决这一护理难题,降低PU发生率,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确定适用的护理评估工具,笔者选用Waterlow危险因素评估法及其分级预防护理法对838例卧床患者进行压疮的分组预测及预防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本文旨在探讨各种不同心血管疾病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死亡方式和死亡随年代及治疗变更发生的变化,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提供资料.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近十几年开发的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的有辛伐他汀(sim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阿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等6种药物。西英格兰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WOSCOP)、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与冠心病复发事件研究(CARE)和普伐他汀对冠心病长期干预研究(LIPID)等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结果均显示出该类药物对血脂紊乱及冠状动脉(冠脉)事件危险性的理想防治效果〔1〕。在解释其机制时,以往通常仅仅将其归因于降脂作用,但4S研究发现,辛伐他汀所获得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与治疗前基线水平并非完全一致,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LCAS)定量冠脉造影随访2.5年的资料显示,氟伐他汀治疗后造影观察最小管腔内径(MLD)减少值及临床事件下降率在各基线血脂水平(121.4~173.2 mmol/L)是一致的〔2〕。有学者用外科胆汁分流术研究所取得的血脂降低水平与他汀类药物治疗所得相似,但真正的临床疗效见于9年之后。多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试验进一步证实,他汀类药物对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与血脂完全无关〔3〕。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拟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对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及其机制综述如下。
近10年来,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对于冠心病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证实,以中国冠心病患者为代表的东方人群的血脂水平相对较低,采用天然复合他汀类药物--血脂康进行调脂治疗亦可获得长期临床转归终点的获益.
近期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报告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简称<指南>)的初稿.该<指南>与1997年<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简称<建议>)相比,内容已有大幅度更新.近10年来,国际上已有众多大规模研究及中国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中国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我国大规模长期流行病学调查已积累了10年及20年资料,且有了分析结果.该<指南>吸取了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ATP Ⅲ 2001及2004的内容.<指南>的专题组成员不仅限于心血管病专家,还联合了糖尿病、内分泌代谢及检验学相关的专家,使得该<指南>不但更具有权威性,而且促进了成人血脂异常的防治在相关领域得以进一步规范和统一.这份<指南>内容的显著特点很多,与其他国家的指南亦有所不同,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此菌.近20年的研究证实,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胃黏膜淋巴组织相关性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虽然现有联合药物治疗可使Hp根除率达85%左右,但也存在诸如药物副反应较多、耐药菌株不断增多、药物价格昂贵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一样,若能通过免疫途径进行防治,应是有效降低Hp感染率,从而降低与其相关的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的最佳选择.
美国、中国、印度、芬兰和日本的主要临床试验已经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耐量减低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尽管这些研究已经对推进公众健康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这种干预对于糖尿病发病率的减低可以持续多少年?对糖尿病的预防是否对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有益?大庆糖尿病预防长期终点研究(CDQDPOS)旨在评估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糖尿病相关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发生风险以及死亡是否有长期的影响.
已发表5项著名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他汀药物防治冠心病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如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4S)、胆固醇和再发事件研究(CARE)、普伐他汀长期治疗缺血性疾病研究(LIPID)、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和德克萨斯空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AFCAPS/TexCAPS).这5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被荣为在冠心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共同的特点是:试验所采用的都是他汀类药物;TC、LDL-C和甘油三酯(TG)都有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升高,其中特别显著的是LDL-C有大幅度的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尤其是总体死亡率显著降低;非心血管病死亡率(如癌症、自杀等)并未增加.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肯定了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临床益处,并明确了他汀类降脂药物长期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预防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感染的效果,以降低围术期感染率,提高其治疗水平.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4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干预,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术后做好预防感染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预防感染的基础上,组成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小组对患者围术期预防感染进行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环境、器械、操作等方面预防医院感染检查结果及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环境、病房环境、医疗器械、患者预防感染认知水平等较对照组均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为9.7%,观察组仅出现1感染,感染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隙感染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严重并发症,做好围术期综合干预措施,重点加强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技术、手术室环境监控、手术器械无菌管理及术后精心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和椎间隙感染发生率.
肩难产在现代临床产科虽较少见,但由于胎肩不能及时娩出及过度牵拉胎头而导致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臂丛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致胎儿死亡,是产科最严重的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对肩难产的全面认识有利于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母婴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肩难产的预测、处理和预防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近年来,越来越多生态学研究、以大量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代谢研究、方法学研究、膳食成分作用原理的研究、饮食改变和膳食成分化学预防潜力的临床试验的证据强化了膳食与癌症之间的联系.此外,研究者对于遗传、环境、分子因素在癌生成及饮食与癌症关系方面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这为癌症预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好的界面以评估癌症风险以及降低癌症风险的干预措施.过去的十年中,营养学研究最重要的经验是认识到研究营养和饮食在疾病预防中的角色时需要一个新的模式即3-D方案.3-D方案指发现、发展、普及,已经发展成了开展癌症预防研究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整体性方案.目前,研究者们在推广3-D方案,并致力于研究生活方式和药物方案.本综述从3-D方案的角度探讨膳食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即饮食习惯与食物中的营养素.
《中华肿瘤杂志》于2012年第7期起开辟了“预防研究”栏目。本栏目以服务于我国肿瘤预防工作为宗旨,以反映我国肿瘤预防工作成就、促进肿瘤预防研究交流为目标。主要刊登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肿瘤预防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原创论文,具体包括全国及重点地区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肿瘤发病因素研究、肿瘤发病干预研究、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研究、肿瘤卫生经济学研究,等等。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关注、支持本栏目,希望肿瘤预防工作者踊跃投稿,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推动我国肿瘤防控事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中华肿瘤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肿瘤专业期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中华肿瘤杂志》一直坚持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报道中国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成就、进展及新动向,包括国家制订的规划任务、全国性或地域性专题协作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主要临床中心的前沿性工作,力求反映中国肿瘤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的现状与水平。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临床应用、预防研究、专题综论、癌症论坛、病例报告等,是广大肿瘤学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中华肿瘤杂志》现为月刊,大16开,每期80页,每月23日出版。每期定价22元,全年264元。刊号 ISSN 0253?3766, CN 11?2152/R。邮发代号2?47,可在全国各地邮局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