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所致.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径路为胃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到达隔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到咽喉神经产生喉头痉挛,即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隔,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若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则诊断顽固性呃逆.
糖尿病缘何影响听力发病事颇高的"代谢性耳病"很多病友了解糖尿病会导致糖尿病足、视力下降、心脏损害等,但很少有人知道糖尿病对于听力系统的损害.其实,糖尿病耳病也是糖尿病重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耳聋发病率高达35%~50%,而统计表明正常人群耳聋发病率为0.1%~0.2%,老年人群耳聋发病率为30%.糖尿病患者耳聋的听觉系统表现是:双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称感音性或神经性聋——本刊注).可伴有耳鸣、眩晕、呕吐、耳满胀感等.国外学者把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这些耳部症状称为"代谢性耳病",它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耳聋防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NPC)首选方法.照射野包括耳前野、鼻前野、颈前野、颈侧野等.鼻咽部原发病灶主要用双侧耳前野及鼻前野,他们包括了中耳、耳蜗及部分听觉传导径路.
老年性耳聋是人类机体老化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它的出现年龄和发展速度因人而异,甚至悬殊很大.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似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有害因素包括疾病的影响有关.听觉器官的老化性、退行性变化涉及到由鼓膜、听骨链到听神经节、神经核、传导径路、大脑皮层听区的整个部分,其中以内耳的改变最为明显.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心脏电生理技术在心内标测定位后,将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或异常传导径路区域,应用高能射频电流,使该区域心肌坏死或损伤,从而阻断心动过速的折返环,消除异位兴奋灶,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随着大量的心脏电生理研究证明,多径路传导现象可以发生于心脏传导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房室结.房室结内可以存在2条或更多条传导性能不同、不应期不一致的传导径路,以房室结双径路最为多见;而逆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检出率为3.5%[1],临床较为少见.本文就此例与同行做一讨论.
1∶2房室传导是指一次心房激动同步不等速分别沿两条应激性和传导性不同的传导径路下传至心室,并引起两次心室激动的电生理现象,又称双重心室反应(double ventricular response)[1].我们通过1例典型的1∶2房室传导心电图病例,分析其发生机制及心电图诊断要点.患者,男,57岁,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不适,自觉心跳快且不整齐,无胸闷、胸痛、恶心、呕吐、头晕、咳嗽、黑蒙、晕厥等不适,持续30 min后自行缓解,患者未予重视.此后上述症状间断发作,无明显诱因,1年2~3次,持续0.5~2 h不等,休息后可自行好转.
全自动双腔(DDD)起搏器具有起搏、感知和类房室结传导功能.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了一个房室结,具有房室传导功能,心房的电活动可以沿起搏器下传心室.房室之间就出现了自然房室径路和起搏器两条传导径路.
裂隙现象指在心动周期某段时间内出现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室,而较早或较晚的窦性激动却能下传.此时段称为裂隙带,早在1965年,Moe等在研究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的动物实验中就已经观察到这种奇特现象.1970年,Wit和Damato首次采用裂隙现象(gap phenomenon)这一名词,直到1973年Nanula经希氏束电图研究才予以证实.裂隙现象可发生于顺向或逆向房室传导过程中.它的发生取决于房室传导径路内两层传导屏障区不应期的相互关系,即远侧传导阻滞区(有效不应期较长)的有效不应期必须长于近侧传导延迟区(相对不应期较长)的有效不应期及功能不应期.
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内耳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所致的听力障碍,临床上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原因复杂,在感音神经性聋中一侧全聋多见于腮腺炎后。今就门诊遇到的50例一侧全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 一侧全聋患者50例,女22例、男28例,年龄5~62岁,平均33.8岁;右21例,左29例,有腮腺炎病史者27例,病因不清23例;检查双鼓膜正常,纯音测听一侧正常,另一侧全聋,均否认外伤、药物中毒及家族遗传史,经CT或磁共振检查除外听神经瘤。均无中耳炎史。
由于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觉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称感音性或神经性聋.临床上用常规测听法未能将两者区分时可合称感音神经性聋.单侧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profound unilater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USNHL)患儿发病率为0.1%~3%.相比同龄的正常儿童,USNHL患儿在认知、言语、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人们曾试图采用多种手段例如声场调频系统(sound-field FM amplification systems)、信号交联式助听器(contra-lateral routing of signals,CROS)改善USNHL患儿听力和提高患儿教室内学习效果.尽管患儿都能一定程度受益,但这些手段临床推广仍然十分有限.为了探索更好的听力解决方案,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s,BAHA)开始应用于临床并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近来研究发现,PD患者的视觉传导径路也可受到损害[1,2].为此,我们对PD患者进行了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旨在探讨VEP检查在PD诊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