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所致.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径路为胃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到达隔神经,使膈肌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到咽喉神经产生喉头痉挛,即呃逆.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隔,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若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则诊断顽固性呃逆.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临床广泛使用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其到达炎症部位后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并降低脊髓、中枢的敏感性,从而减少痛觉冲动,发挥镇痛效应[1].可用于骨科、普外科、妇产科患者术后的止痛及癌痛患者[2],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比,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以避免局部胃黏膜刺激等不良反应并且起效更快.日本学者Ohmukai[3]研究表明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现将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