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包括 p53、B RC A‐2、PTEN以及BRCA‐1等[1]。上述4个乳腺癌易感基因发生突变占全部乳腺癌的4.5%~11.2%。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的新型μ受体激动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起效迅速;②作用时间短;③镇痛作用强;④无蓄积;⑤后遗症少;⑥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⑦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时的心血管系统反应;⑧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快。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急性疼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现总结如下。
本文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泌尿科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中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本文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泌尿科高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术中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的影响.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第1位[1],肺癌早期起病隐匿,临床发现多为中晚期,根治术是其有效治疗方法。开胸肺癌根治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抑制免疫功能,不利病情康复,如何减轻术后疼痛是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氟比洛芬酯是术后常用镇痛药物,且具有超前镇痛作用[2],右美托咪定具有镇静、镇痛效果,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3]。然而有关二者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超前镇痛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肺癌根治术患者中预注右美托咪定联合氟比洛芬酯,探讨其超前镇痛的效果,为临床镇痛提供参考。
多模式镇痛是指应用2种或2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或方法,作用于疼痛感受器或传导的不同层面,减少单药用量,避免单药过量所致不良反应.多模式镇痛效果文献报道多限于术后镇痛,本研究患者术中清醒,旨在探讨多模式镇痛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上腹部手术创伤较大 ,术后疼痛较为剧烈 ,麻醉苏醒期间常因镇痛不全而发生术后躁动.氟比洛芬酯是新型的静脉注射用脂微球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能否减轻上腹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比较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在预防上腹部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效果 ,以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减少全麻患者苏醒期尤其是拔管期躁动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氟比洛芬酯为新型非甾体类靶向镇痛药,目前国内外对氟比洛芬酯用于甲状腺手术镇痛仅停留于临床镇痛效果评估,关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报道少见.本研究旨在观察氟比洛芬酯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行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细胞因子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自愿行人工无痛流产手术者106例,将其按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首先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10min后静脉输注丙泊酚2mg/kg;观察组患者先给予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丙泊酚2mg/kg;两组丙泊酚滴注速度均为100mg/min.结果: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宫缩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妇产科患者在腹腔镜术前采用氟比洛芬酯进行超前镇痛的情况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ASAⅠ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腹腔镜来进行诊疗,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来进行静脉持续泵注来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给予1mg/kg氟比洛芬酯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给予1mg/kg氟比洛芬酯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在术毕清醒后采用1ug/kg的芬太尼来进行镇痛处理,比较患者在术后的不良反应、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首次要求镇痛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麻醉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妇科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时,通过对患者给予1mg/kg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在术后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不会对麻醉的效果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印氟比洛芬酯组(A组)、芬太尼组(B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各40例,结果:(1)术后12h与24hB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显着高于A、C组(P<0.05),而术后C组的静患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2)术后12h与24hA、B组以及麻醉前的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3)A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呕吐、1例嗜睡;B组患者出现19例注射部位疼痛、8例恶心呕吐、7例嗜睡;C组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C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芬太尼PCIA术后镇痛均可以有效的抑制ET-1水平增高,但氟比洛芬酯相对有着较少的不良反应,因此更加适用于神经外科术后镇痛.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及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0.3 mg/kg)复合氟比洛芬酯组(A组),地佐辛(0.6 mg/kg)复合氟比洛芬酯组(B组)和舒芬太尼(1.5μg/kg)复合氟比洛芬酯组(C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患者自控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未见明显异常(P>0.05).术后2、6 h,C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较A组和B组患者明显降低,A组患者评分较B组患者明显降低(P<0.05).患者自控按压次数在术后6、12、24 h C组明显多于A组、B组,术后6、12 h A组多于B组(P<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P<0.05).结论 三组患者的镇痛方案均能达到有效的术后镇痛,但地佐辛(0.3 mg/kg)复合氟比洛芬酯的术后镇静程度适中,不良反应少,更适合妇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方案.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应用于外科下的各个分科,本文主要探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用于妇产科术后镇痛的效果研究,采取临床对照试验的方法对该药物进行研究调查,该药物通过到达炎症部位后通过抑制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的释放来达到抗炎镇痛的效果,不仅仅在妇产科的到了重视和应用,也在其他的外科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超前阵痛用于妇产科术后的镇痛.
目的: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颌面部外伤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颌面部外伤手术的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进行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观察组进行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在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和躁动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出现躁动的情况也较少。结论氟比洛芬酯能够有效的预防颌面部外伤手术患者在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对人工流产术麻醉及其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氟比洛芬酯50 mg+丙泊酚2 mg/kg,对照组生理盐水3 ml+丙泊酚2 mg/kg;观察并记录用药前、睫毛反射消失时、术中、术毕时的SBP、HR、RR、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药量,术中麻醉效果,以及术毕清醒后1、5、15、30 min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受术者睫毛反射消失时、术中SBP、SPO2均低于用药前(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麻醉效果评定为优的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毕清醒后1、5、15、30 min时疼痛的VAS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对丙泊酚麻醉有增效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是一种较安全理想的人工流产手术麻醉镇痛方法.
目的:比较人工流产术3种镇痛方法的效果.方法:3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手术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B组行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麻醉,C组行利多卡因宫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各组术中镇痛效果、术中宫颈扩张情况、丙泊酚用药量及术后30min时的宫缩痛VAS评分.结果:术中镇痛效果、术中宫颈扩张情况结果均为:A组、B组均明显优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中丙泊酚用药量明显多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30min时的宫缩痛VAS评分比较,A组、B组均明显低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低于A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人工流产术的麻醉药物选择上,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静脉麻醉比单纯利多卡因宫旁神经阻滞麻醉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镇痛效果更佳,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用于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麻醉分级(ASA)Ⅰ~Ⅲ级择期行开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3组,各20例.A组采用术前氟比洛芬酯,术后吗啡的镇痛方法,B组采用术后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C组采用术后吗啡镇痛.观察各组术后1、2、4、8、12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术后12h内VAS评分C组明显高于A、B组,而且术后8h VAS评分B组高于A组,都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A和B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均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用于腹腔镜手术具预防作用的超前镇痛作用,增强了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其中研究组联合应用200mg氟比洛芬酯和100μg舒芬太尼,对照组联合应用200mg氟比洛芬酯和150μg舒芬太尼,比较两组的镇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术后各时段镇痛评分均较使用前显著降低(P<0.05);但对照组患者的皮肤瘙痒、嗜睡、躁动、呼吸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联合应用200mg氟比洛芬酯和100μg舒芬太尼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同时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方案的镇痛效果及吗啡用量.方法:收治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吗啡镇痛,观察组接受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VAS评分值低于对照组,BCS及Ramsay评分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吗啡总用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接受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可以减轻疼痛感受、减少吗啡总用量,避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产生.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中以不同方式给予氟比洛芬酯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采用择期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5例。A 组于气管插管前静注氟比洛芬酯,B组于气管插管前和手术结束时分别静注氟比洛芬酯,C 组于手术结束时静注氟比洛芬酯1,D 组于气管拔管后静注氟比洛芬酯,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疼痛 VAS 评分以及患者术后24小时总体镇痛效果,追加镇痛药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0h、1h、4h 和8h 的 VAS 评分和术后24h 总体 VAS 评分 D 组明显高于 A、B、C 三组(P<0.05)。A、B、C组组间组内 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气管插管前和手术结束时分次给药应用于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的镇痛,使用方便、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骨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S+F组与S组.S组单纯用舒芬太尼进行镇痛:S+F组给予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2d的疼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谵妄发生率.结果:S+F组的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S组(P<0.05).S+F组患者的术后1d、2d的疼痛评分与S组无显著差异,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骨科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发挥镇痛作用,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后静滴对减轻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4-7月收治扁桃体切除术后患者5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滴氟比洛芬酯。所有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4天的疼痛指数进行评估,评估2次/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治疗组的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呕吐。结论:氟比洛芬酯术后注射在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且较为安全。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59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术前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在术前注射氟比洛芬酯,对超前镇痛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照组中1 h、3 h、8 h、12 h的疼痛评分均高于观察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情况,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目的:探讨分析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收治预施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4例,根据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采取地佐辛(5 mg)联合氟比洛芬酯(50 mg)镇痛的观察组和采用芬太尼(1μg/kg)镇痛的对照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镇痛药物后的临床表现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其术后2 h、4 h、8 h、12 h、24 h进行VAS疼痛评分比较。结果:当患者采取翻身或仰卧等动作时,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使用镇痛药后,两组患者中均有部分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嗜睡等,观察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程度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在老年患者实行髋关节置换后有很好的临床镇痛效果。
目的 探究氟比洛芬酯在骨科手术中镇痛的应用.方法 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4例四肢骨科疾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该院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当中,常规镇痛组62例患者,施行10 mL生理盐水静脉缓注的方式为患者镇痛,研究镇痛组62例患者,采用10 mL(100 mg)氟比洛芬酯静脉注射的方法为患者进行镇痛,手术结束后对患者术后1、2、4、8 h以及24 h的VAS评分和患者阵痛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结果 研究镇痛组患者在术后1、2、4、8 h以及24 h的VAS评分均要低于常规镇痛组患者,研究镇痛组患者在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为(92.78±14.75)μg,常规镇痛组患者在术后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为(106.91±20.42)μg.另外,研究镇痛组患者的非常满意率(53.23%)和总满意率(93.55%)均远远高于常规镇痛组的非常满意率(32.26%)和总满意率(77.42%).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氟比洛芬酯应用于骨科手术当中作为镇痛药物,患者的VAS评分较低,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程度较高,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下肢骨折术后镇痛及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 F1α)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2015年12月-2017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30例,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为实验组(FB组)、术后应用曲马多为对照组(Q组).术后6、12、24、48 h采用VAS评分法评价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并于术前2 h(T0)、术后24 h(T1)、术后48 h(T2)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的TXB2、6-K-PGF1α;记录分析血浆TXB2、6-K-PGF1α水平变化及意义.结果 运动状态下,各时间点Q组VAS评分分别为(5.43±1.22)分、(5.07±1.17)分、(5.60±1.10)分、(4.47±1.01)分,FB组分别为:(4.47±1.01)分、(3.40±0.86)分、(4.00±0.95)分、(3.10±0.76)分,各时间点Q组VAS评分均大于F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时刻,Q组TXB2值分别为(271.5±42.82)、(248.68±61.15)ng/L,FB组TXB2值分别为(302.3±60.11)、(299.76±50.70)ng/L,Q组TXB2明显低于F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时刻,Q组6-K-PGF1a值分别为(24.97±4.75)、(30.10±5.31)pg/mL,FB组6-K-PGF1a值分别为(22.31±3.82)、(23.52±3.59)pg/mL,Q组6-K-PGF1a明显高于F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能够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及抑制TXB2的含量,促进6-k-PG F1α含量增加.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降低下肢静脉血栓有积极作用.
目的 分析氟比洛芬酯在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超前镇痛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手术前10 min静脉注射10 min生理盐水,观察组则静脉注射50 mg氟比洛芬酯.观察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量表(VAS评分)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4、12 h以及24 h的疼痛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4.5±0.4)min和(5.3±0.6)min、苏醒时间为(6.1±1.1)min和(7.2±1.3)min、拔管时间为(8.2±1.3)min和(9.5±2.1)min,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5.324、5.452、5.485,P=0.000、0.000、0.000);观察组术后1、4、12、24 h的VAS评分为:(3.1±1.2)分、(3.0±1.0)分、(2.6±0.6)分、(2.1±0.4)分,对照组1、4、12、24 h的VAS评分为:(4.5±1.4)分、(4.1±1.1)分、(3.3±0.9)分、(3.0±0.7)分,观察组术后1、4、12以及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5.325、5.412、5.635、5.413,P=0.000、0.000、0.000、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6/50)和18.0%(9/50),两组患者在术后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24,P=0.362).结论 氟比洛芬酯在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能够起到较好的超前镇痛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同时对麻醉不良反应无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全麻患者苏醒期镇痛作用和烦燥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全麻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15~80岁,体重40~113kg.所有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3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n=50)、哌替啶组(P组,n=30)和对照组(C组,n=20).
酯剂量增加可明显增加各部位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③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以明显增强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术后镇痛效果.
目的 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凯纷)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43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确切,镇痛效果明显.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好转.结论 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凯纷)能有效控制癌性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联合中药用于老年肥胖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并与单纯曲马多静脉镇痛进行对比。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肥胖患者60例( BMI>30 kg/m2),随机分为2组: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组(A组,n=30)和单纯曲马多组(B组,n=30),两组患者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前20 min,A、B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和曲马多100 mg,后连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其中A组:氟比洛芬酯100 mg+曲马多500 mg+0.9%生理盐水+盐酸托烷司琼4 mg+中药自拟益气活血汤;B组:曲马多1000 mg+0.9%生理盐水+盐酸托烷司琼4 mg,每组总量为100 mL。 PCIA模式:背景量2 mL/h,PCA 2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2 h、6 h、24 h、48 h各时段静息、及活动下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以及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2 h、6 h、24 h、48 h静息、活动时的VAS评分、镇静满意度间无统计学差异;与B组相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16.7% Vs 90.0%,P<0.01)。结论:使用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联合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老年肥胖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