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女性性高潮并非人人尽有,而能够获得性高潮的女性也不可能每次性生活都能达到性高潮,有多种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国外学者统计新婚之时女性达到性高潮者为4%,几年内达到高潮者占50%.我国学者对200名育龄妇女进行调查,发现有50%从未有过性高潮.另一个资料显示,女性在性生活中每次都达到性高潮的仅占1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您是不是经常感叹脑子不够使了、记忆力下降了?现在国外学者告诉您一个好消息:经常活动你的手指,就可以健脑.一些学者还指出,对大脑来说,最重要的是活动手指.
鼓膜穿孔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耳科疾病之一,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直接或间接外力创伤所致.临床上多采用保守干燥法、贴补法及手术修补法.自20世纪90年代,有国外学者已开始应用耳内镜技术辅助进行中耳外科手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1].近些年来,国内的类似报道亦逐渐增多.我科观察总结了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对35例鼓膜穿孔患者,采用在耳内镜下内置法行鼓膜修补术,并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外学者就提出了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概念,西方国家的临床界值已经从34 周孕龄提升到32周孕龄[1],鉴于我国的国情及早产儿存活率的救治水平,更认同孕34 周为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界定线[2].随着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处理中的矛盾也突显出来,其对母儿的影响及围产结局,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妇产科临床关注的热点.
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其种子白果作为药用在我国已有600余年历史.自6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属于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中的一员,因其具有促进小鼠MI型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抑制其增殖而得名[1].随着研究的深入,LIF作为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在体外它具有促进骨髓白血病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向正常分化,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等重要作用,在体内它参与机体应激反应和代谢调节.在生殖领域自1988年国外学者相继证实LIF能抑制内细胞群来源的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并保持其增殖能力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LIF影响生殖活动的各个环节[2],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摘要当母乳喂养和母亲职业及工作状况的关系被国外学者日益重视的时候,在中国对该领域的专题研究还相对较新.为了解母亲的职业和工作状况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四川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对成都、广汉、峨眉、宜宾四地城镇的1 533名产后6~12个月妇女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危险因素物理、生物因素:①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发生率为年人均0.98次,而手术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手术室护士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极易发生各种伤害,主要由于技术不熟练,操作不正规,有时是手术中医生传递不当引起.用手掰安瓿也是导致锐器伤的常见原因.②国外学者研究证实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约占80%.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手术室护士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更容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因此感染是手术室护士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已经由传统的以治病为目的转变为以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往往注重用临床指标评价治疗措施的效果,而忽视人群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受和态度.国外学者Levi[1]提出"生命质量是由于个人或群体所感到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良好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指标,是通过幸福感、满意感或满足感表现出来的".因此,生命质量评价是针对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领域的健康状况,从主体人出发综合衡量健康水平.
关于康复医疗空间的设计,国外学者认为:"环境的设计是健康恢复的重要因素,医疗空间要设计成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又居住得舒适的神奇之地."而方案的设计不能仅以设计师的感觉为标准.设计师只有通过对医疗空间使用者进行调查采访,了解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其需求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真正、全面了解康复医疗空间室内设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才能更好地使设计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满足康复医疗的需要.
支原体是人类呼吸道和尿道的常见病原体,近年来被认为与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系.国外学者陆续报道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液、关节腔和关节、心脏瓣膜修复部位分离到人型支原体.鉴于国内外尚无SLE患者咽部、睑结膜部和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状况的研究报道.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3年5月收集了120例SLE患者的咽、睑结膜、泌尿道拭子以及血清标本,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进行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发酵支原体(Mf)、关节炎支原体(Mar)核酸检测,并将阳性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报告如下.
近十多年来国外学者陆续报道,微特斯拉(μT)级的极低频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ELFMF)可引起生物体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1-3],但这受到一些物理学家的质疑和否定.ELFMF能否引起生物学效应的改变一直是生物电磁学领域争论的问题.首先,因为ELFMF是低能量磁场,不像电离辐射,能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损伤,也不像射频(RF)和微波(MW)那样可通过致热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当目标人群患病率较高时,已有许多成熟筛检方案以发现可疑患者和确定高危人群[1].国外学者[2-4]和笔者的研究[5-7]均表明:对低患病率人群采用混合血清法,可大大减少检验次数,从而显著降低筛检成本.
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过程中,风险交流是风险分析框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风险交流也是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相关工作和研究亟待加强[1].由于理解并缩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认知差异是风险交流的重要前提[2],国外学者使用多种方法研究风险认知,包括:心理测量法、小组访谈、Q方法和阶梯法等[3].笔者介绍Q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首次使用该方法开展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以期为今后应用Q方法提供经验.
抗肿瘤药物能治疗癌症,但在治疗过程中对操作者及环境会产生潜在的职业危害.早在20年前,国外学者已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管理及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可能通过皮肤直接接触、吸入或吞食,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可导致诱变性,使染色体发生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1-9,15,16].为此,发达国家早在80年代就制定并执行了相关的操作标准、安全防护设施及抗肿瘤药物管理的规章制度等.为了解我国化疗防护的现状,我们对全国31个省56个城市的107家医院做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股骨干骨折并发同侧股骨颈骨折是由高能创伤引起的一种少见多发骨折,其发生率为1%~6%[1].因股骨颈骨折被掩盖或其本身的隐匿性,常发生漏诊,甚至漏治.1发生率与漏诊率Delaney和Street[2在1953年率先报道了股骨干骨折并发同侧股骨颈骨折的病例.其后一些国外学者相继对这种特殊的骨折病案进行了报道.由于本病较为隐匿,故常常发生漏诊.Wolinsky等[3提出约有19%~31%的患者被漏诊.Hnghes等[4]1991年报道大约30%~40%的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被漏诊.而Yang KH等[1]在1998年则报告了高达19%~58%的漏诊率.患肢外旋和无症状是术前发生漏诊的主要原因.如果股骨颈骨折被漏诊,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发生了移位,将对骨折的治疗、预后、住院时间及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5.6].
1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系统1.1系统简介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中收录的数据是目前国内外中草药数据库中品种数量较多,中草药名称特别是古今本草文献药名及地方用名较全、基本信息数据较新的数据库.它反映本草考证,混乱品种研究材料详实,检索功能强大,具有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特点.名鉴数据库通过国际通用拉丁学名,可以沟通中外对中草药基原的共识,既利于国人的开发利用,也利于国外学者发掘探索,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价值.
近10年来,国外学者也开始关注包括中国传统医学(TCM)在内的经验性本草疗法(phyptherapy)在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治疗中的应用,国外文献也逐年增多[1-4].国内FGID中医临床研究现蓬勃发展,不但大量临床研究见诸文献,而且建立了主要FGID的中医诊治标准,为进一步科学总结中医在FGID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5].但如何规范中医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的设计、评价,仍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障碍[5-7].新近,本文作者受邀撰写罗马Ⅲ标准中有关功能性胃肠病中医治疗相关问题的内容,发现许多有悖循证医学原则的问题,值得未来研究重视.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是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成适当的剂型,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早在我国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应用熏疗及艾蒸等疗法的记载,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献中亦有芳香疗法治疗疾病的记载[1,2].1928年,现代芳香疗法由法国化学家Rene Maurice Gattefosse正式提出,通过各国科学家长期的研究显示,许多芳香类植物精油具有止痛、抑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力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3,4].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芳香疗法的药效药理,开展了部分针对感染性疾病、痛经、老年性痴呆、高血压以及肿瘤[5-9]等疾病的辅助治疗,初步显示了这一传统疗法在调节免疫、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
植物药在国际上的研发正方兴未艾,现在世界上常用的药物中约1/4是从植物成分中研发的.中药的植物药部分从广义上看也属植物药.虽然植物药在国际市场上有逐年上增趋势,"洋中药"也陆续进军中国,但植物药的研发也有着很多难点或沟坎.
孕酮作为一种能在神经系统合成的神经活性甾体,通过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发挥其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国外学者[1-8]研究表明在各类动物模型中孕酮替代治疗可延缓神经细胞的凋亡,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损伤,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并且能改善实验动物空间辨别和学习记忆等神经认知功能.其抗氧化、抗兴奋性毒性及神经营养作用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性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国外关于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S.Hall和E.Neter等人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有弊病”.而N.Fenton和山下俊郎的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独生子女在人格特质上并不存在特异性,甚至在某些方面上独生子女还优于一般儿童[1].我国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教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也与国外学者有类似的争论.本研究选择了有关独
人体蠕形螨呈世界性分布,国外学者报告人群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为0.8%~81%[1],感染率的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可能与区域性及方法学有关,尤其后者影响因素颇多.鉴于此,本实验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质量可靠,适用于医院门诊病人,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蠕形螨检查方法.
双氢青蒿素作为青蒿素的又一衍生物,继青蒿琥酯、蒿甲醚应用于临床后,对各种类型疟疾的治疗都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国外学者报道[1],青蒿琥酯或蒿甲醚与甲氟喹联用具有协同抗疟作用,并可有效地控制复燃。作者在援助赤道几内亚的医疗工作中,以双氢青蒿素片联用甲氟喹,治疗51例恶性疟患者,亦取得满意的疗效。对象与方法1 一般资料 51例恶性疟患者均系1998年8月~1999年2月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医院的住院患者,其中赤几人35例,西班牙人7例,俄罗斯人4例,中国人3例,黎巴嫩人2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5~42岁,平均25岁。全部患者均有疟疾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并经末梢血涂片检查找到恶性疟原虫大小环状体或裂殖体而确诊。无肝、肾病疾患史,此次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抗疟药治疗(引用该院病例,已事先征得其同意)。
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DHD)的治疗在国外发展迅速,方法涉及药物治疗(中枢神经兴奋剂等)、心理社会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及食疗等,其中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心理社会干预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国外学者在ADHD的心理社会治疗的理论、方法、疗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近20年来,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国外学者对乳腺癌患者性生活状况研究,发现确有各种改变[2].
胸腺素最早是从牛胸腺中提取出来的一类蛋白质[1],当时被认为是一类胸腺激素,后来发现它们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当中.国内对于胸腺素的研究很少,而且多停留在α族胸腺素的治疗作用.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发现胸腺素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认为胸腺素将成为又一评估肿瘤的重要参考指标.了解胸腺素的生物学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组织中的情况,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肿瘤的发病机制.
霍奇金淋巴瘤(HL)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和经典型(CHL),因两者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与临床特点必须加以区别.其中,NLPHL与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HL(LRCHL)的鉴别较困难.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BSAP)和BOB.1(B-cell oct-binding protein 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B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已有学者指出在NLPHL中的L&H细胞表达这两种蛋白[1-2].目前国内对EB病毒在这两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较少[3],而国外学者彼此又存在争议[4].在本研究中,我们拟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这两种病变中的价值以及EB病毒感染与NLPHL发病的关系.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1])虽为一种较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但由于它的高侵袭性、高转移复发率和低无病生存率而引起肿瘤学家的关注.而以往病理学者多认为IBC是一种以临床表现为特征的乳腺癌,对其缺乏重视.近年来国外学者们对于其概念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也很快.但国内研究尚少~([2-3]).笔者拟从几方面介绍其新进展,希望能引起同道们的研究兴趣.
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率仅次于轮状病毒.2004年6月-2005年5月我们对武汉地区3岁以下婴幼儿腹泻人群病原学分析的前期研究发现,全年HAstV的检出率为9.87%,以基因1型为主,仅1株基因3型HAstV株(WH1859),为HAstV-3中新的基因亚型.目前国外学者通过对位于HAstV衣壳蛋白编码基因ORF2的258~606个核苷酸之间的348bp片段进行分析,可以将HAstV-1型进一步划分为6个谱系(line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