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阿片药物滥用者使用药物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调查在我院中毒救治科进行自愿戒毒治疗的380例吸毒人员的用药情况.结果使用海洛因者323例,占85%;使用哌替啶者37例,占9.7%;使用阿片粗制品者16例,占4.2%;使用吗啡2例,占0.5%;使用强痛定2例,占0.5%.结论海洛因是该地区吸毒者滥用的主要药物;哌替啶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占第二位.调查中有40例开始滥用时使用的是二氢埃托菲(DHE),后来由于国家加强管理,杜绝了来源,改用其它药物.
老人便秘常为血虚肠燥、大肠气滞、通降失常所致,长期服用泻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使大肠功能减退,加重便秘,而食疗则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几种方剂,以供选用:
失眠是一种与许多病症有关的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晨醒过早,常伴有睡眠不深及多梦.药物治疗失眠,撤药时非常痛苦,往往出现REM睡眠(快速动眼时相睡眠)反跳现象及药物精神依赖性.笔者运用针刺治疗12例撤药困难的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以体温超过39℃的称之为高热.临床上除病因治疗外,常辅以物理降温和解热镇痛药来退热,而物理降温效果有时并不理想,解热镇痛药长期、反复应用,可引起毒副作用及药物依赖性.笔者在临床上处理高热病人时,采用针刺液门穴退热,效果较好,能起到"急则治其标"的作用.
目的:观察中药脱瘾方配伍美沙酮对大鼠吗啡依赖性的影响.方法:以剂量递增法形成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后,分为吗啡组、美沙酮组、中药组加美沙酮和空白对照组,观察经不同药物处理后动物的戒断症状反应,并测定其血浆和垂体的β-EP和血清的IL-2、IL-1含量.结果:脱瘾方配美沙酮组能明显抑制成瘾大鼠的戒断症状,促进动物体重的恢复,提高β-EP和IL-2含量,与吗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β-EP与美沙酮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脱瘾方配伍美沙酮能提高戒毒效应.
从1998年3月以来,笔者采用自拟抗焦虑方治疗戒断过程中焦虑症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80例均符合《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诊断标准(李密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1—382);根据卫生部药政管理局1993年颁布的《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统一采用美沙酮口服液进行脱瘾治疗;并符合戒断过程中焦虑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自拟):(1)精神症状:焦虑、失眠、易激惹、有强烈打人毁物的意念、注意力不集中。
失眠是指因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非器质性睡眠与觉醒障碍,是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疾病.临床上药物治疗疗程长、易反复、易发生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而针刺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无明显副作用.现就多年来笔者临床治疗本病的情况总结介绍如下.
部分年老患者及疼痛疾病患者睡眠较为困难,如果经常口服安定类催眠药物,则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实际工作中,我们研制了一种电子催眠器用于此类患者及部分睡眠困难的人群,获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外周神经存在阿片受体[1],将小量阿片类药物加入局部麻醉药中行神经阻滞麻醉,能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增强术中镇痛效应,延长术后镇痛时间[2].地佐辛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具有镇痛效应强、呼吸抑制轻和药物依赖性低的特点,近年来多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但其加入局部麻醉药中用于神经阻滞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即观察地佐辛联合局部麻醉药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药物应用中经常出现的副作用,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形成,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100多种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奎尼丁、奎宁、青霉素、肝素、阿司匹林、先锋拉啶、利福平、磺胺甲基异恶唑、庆大霉素、地高辛、万古霉素、卡吗西平及某些中草药等.1943年首次报道磺胺类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以往检测方法不敏感,磺胺类药物难溶于水等原因,导致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只在几个病例得到证实.本研究报告了流式细胞术检测磺胺甲基异唑(SMZ)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的最佳检测条件.
糖尿病病友多数是中老年人,由于患病后出现乏力症状,加之年龄原因,很多人不愿多活动,对药物依赖性过大,加上饮食调理不理想,对药物的选择过多过滥,或长期药物用量过大,造成血糖不稳定,忽高忽低或居高不下,容易引起肾功能衰退,视网膜、脑血管、心血管、神经系统、皮肤等器官的病变和足部坏疽等.
婴幼儿对其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在进入手术室与家长分离时多会出现焦虑、恐惧、哭闹等不安情绪,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等作用,呼吸抑制和药物依赖性发生率较低.有研究已证实,术前采用经滴鼻或口服可乐定(clonidine)的方式用于为缓解患儿进入手术室时与家长分离而导致的焦虑情绪,这2种给药方式的术前镇静效果相似.新型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旋美托咪啶,其滴鼻和口服的给药方式用于患儿术前镇静的效果,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探讨滴鼻和口服2种给药方式对婴幼儿术前镇静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近年来,对危重患儿的镇静镇痛越来越重视.但随着镇静镇痛药物在PICU应用增加,对药物依赖性,耐药性和撤药反应的临床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更加突出.1 定义耐药性是指随时间延长药物效果降低,或者是需加大剂量才能保证药效不减.耐药性与受体和受体末端发生变化有关,通常变化发生在细胞水平[1].药效性耐药是指由于药物分布和代谢的改变引起药效改变.药物动力耐药性发生指药物血浓度保持不变,但药效减低[2].对于机体依赖的患儿,突然停药会出现撤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
曲马多(Tramadol)是一种较新的阿片受体弱激动剂,属于非阿片类中枢镇痛药,具有镇痛作用较强、药效持续时间长、药物依赖性低等特点,临床上常用于缓解各种中、重度疼痛,包括术后疼痛的治疗.
曲马多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中枢作用镇痛药,临床应用已近30年.它具有镇痛作用较强、依赖性相对较弱的特点.国际上对曲马多滥用及其不良反应的监测表明,曲马多滥用的发生率为2~3/10万.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曲马多流行性滥用.本文就曲马多的药理学特点,结合国际上对曲马多依赖性的评议以及我们此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曲马多依赖性进行综述和分析.
2005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为此,本文就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药物依赖性的一些基本问题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大多数Gαi/o偶联受体(Gαi/o-coupled receptors)在持续激活条件下能够导致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AC)活性增强和随后的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浓度增加,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作AC“超敏化(supersensitization)”.它是一种细胞适应性反应机制,普遍认为是造成药物依赖性的原因.AC“超敏化”可能在精神病和抑郁症等许多由于细胞功能的改变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疾病(CNS disorder diseases)中发挥重要影响.本文对Gαi/o偶联受体介导AC“超敏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1.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2.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便秘的病因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2种,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有: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的刺激减少.2.因多种原因导致正常的排便习惯被打乱.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部分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动力不足.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性便秘;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
1 潜在的滥用(见药物依赖性)1.1可接受的药品不良反应在药品监测中,药物治疗益处的频率和数量足以弥补药品不良反应(ADR)的频率和严重性是这个ADR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这里价值的判断是必需的.与个例病例临床治疗的风险,效益评价相似,药物警戒从人群的观点进行风险/效益评价.
高血压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控制血压一直是临床关注的主题."降压达标" 已经成为抗高血压治疗的方向;"平稳降压"也已成为降压治疗的"潮流"[1].高血压的控制对策主要是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的调整.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compliance patientswith anti hypertensive therapy, CPAT)即高血压病人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的程度.
目的:了解"冰毒"滥用后产生的药物依赖性.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滥用"冰毒"的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冰毒"滥用者139例,被调查者平均年龄29.2±s6.7a(最小年龄19a,最大年龄50a),以初中文化程度、私营/个体劳动者和未婚者居多.滥用毒品的种类除"冰毒"外,部分人还有"麻古"、氯胺酮、"摇头丸"和海洛因滥用的行为/经历.该人群有25例(占18.0%)经常使用"冰毒",130例(占93.5%)在停止使用"冰毒"后出现了一定的症状/体征,目前吸食"冰毒"剂量较初始有所增加,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初始剂量持续作用时间与目前剂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冰毒"后出现了明显的欣快感,79例(占59.0%)出现过主动或强迫性寻找和服用"冰毒"的现象.结论:"冰毒"滥用后可产生明显的药物依赖性,是高成瘾性物质,若不加以遏制,将造成流行性滥用.
精神药品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特殊药品,如果使用不当可引起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为了解医师对精神药品的处方习惯,发现药物利用的流行趋势,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substances)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依据对人体产生的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精神药品.在临床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使用不当会引起药物依赖性和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为了解我院医师对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分析药物利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我们采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为指标对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药物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目前能引起依赖性的药物一般指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为了防止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的滥用,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加以严格管理.但临床上,仍能发现一些非管制药品引起依赖的情况,且这些药物不易为人们所重视.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综述如下,以引起临床警惕和重视.
药物滥用监测是各国政府了解药物滥用动态,禁毒决策科学化和药物滥用防治等方面不可缺的信息保证,是禁毒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及存在相关问题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药物滥用监测,建立了专门的监测体系和机制开展这项工作.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药物滥用监测工作,1984年7月在我国毒品问题刚浮现之际,卫生部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90年代初,卫生部决定在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成立"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我省的药物滥用监测站于1997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成立,设在我院内,负责我省药物滥用的监测工作.
药物滥用是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将滥用麻醉药品等称为"吸毒",是形成药物依赖性的主要原因.药物依赖性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类.
2006年,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申请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药物维持治疗和无毒社区防复吸新模式研究"课题.将吸毒成瘾者的戒毒康复防复发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体现了我国政府对解决毒品问题的重视,以期通过科学研究对禁吸戒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研究大鼠对烟碱形成依赖后脑皮层M、N胆碱能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形成烟碱依赖后脑皮层M-受体的亲和力与密度均无改变;N-受体亲和力也无明显变化,而N-受体密度则从对照组的90 fmol·mg-1±s 5 fmol·mg-1蛋白上调到131 fmol·mg-1±s9 fmol·mg-1蛋白.表明烟碱依赖与脑N-受体上调相关.
目的:调查评价7种可待因及羟考酮、右丙氧芬复方制剂(以下简称可待因复方制剂)的依赖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集中监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用自拟"可待因及羟考酮、右丙氧芬复方制剂使用情况调查表",对北京、上海、天津和南昌四个城市21家医疗单位就诊患者中使用可待因复方制剂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3910例符合条件的使用者中绝大多数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7个品种药品致欣快效应VAS值介于0.00-0.04之间;除少数患者在停用可待因复方制剂后出现轻度戒断症状外,绝大多数患者无戒断症状发生,各项症状OWS平均分值介于0.00-0.09之间;7种可待因复方制剂的平均日剂量随使用时间的延长均有所增加.结论:医疗用途常规剂量使用可待因复方制剂依赖性潜力很低;长期使用后身体可产生一定程度的耐受性.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滥用者使用药物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药物滥用调查表>调查在石家庄自愿戒毒所进行戒毒治疗的103例病人的用药情况.结果:使用海洛因者72人,占69.9%;使用哌替啶者18人,占17.4%;使用二氢埃托啡者2人,占1.9%;使用阿片粗制品者11人,占10.7%.结论:海洛因是本地区吸毒者滥用的主要药物;哌替啶滥用现象比较严重,占第二位.调查中有32人开始滥用时使用的是二氢埃托啡,后来由于国家加强管理,杜绝了来源,有30人改用其它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