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获悉,含有抗乙肝病毒抗原蛋白颗粒的转基因西红柿,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成功.再等两年,人们就可以从市场上买到这种西红柿了.人们在欣喜之余,难免又有几分顾忌:把西红柿弄成转基因的,是啥味了?吃这种西红柿真能防乙肝?这种西红柿能随便吃吗?
采用SY9406治疗慢性抗乙肝菌苗(下称SY9406)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之一,为防治乙型肝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本文应用SY9406对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实用性治疗,观察SY9406的临床治疗效果。……
生物碱是苦豆子中目前研究得较多的一类物质,主要作为一种药物原料来开发,研究发现苦豆子生物碱在抗肿瘤、抗菌、抗心率失常、抗乙肝、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目前用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色新药"苦参素"的主要成分氧化苦参碱就是苦豆子生物碱的一种,此外,利用苦豆子生物碱抗菌、杀菌、抗病毒的生物活性,可以用来生产农药、消毒类产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源单链抗体(ScFv)细胞内免疫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治疗的作用.方法: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的HBcAg人源可变区单链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基因重组技术体外扩增HBcAg单链抗体基因,并构建表达HBcAgScFv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HBcAg,转染PA317细胞,逆转录PCR(RT-PCR)方法验证细胞培养液上清分泌的假病毒颗粒中HBcAg ScFv的表达;将假病毒颗粒感染2.2.15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成功筛选出HBcAg ScFv,PCR扩增出750bp的全基因,构建HBcAg ScFv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PA317细胞,在上清中检测出含HBcAg ScFv假病毒颗粒的存在,上清感染2.2.15细胞后第3、5、7、14天,HBsAg、HBeAg逐渐下降,到14d时HBsAg已变为阴性,DNA定量检测无明显变化.结论:HBcAg ScFv能成功地在逆转录病毒载体中表达,并有抑制HBsAg、HBeAg表达的作用.
目的 对抗乙肝病毒前药阿米福韦(MCC-478)在比格犬中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体外的代谢转化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比格犬分别经灌胃和静脉注射给予等克分子量MCC-478和其活性产物602076,采用ESI-LC-MS/MS技术同时定量检测比格犬血浆中MCC-478和602076.体外MCC-478或602076分别在比格犬血浆、肝匀浆和肠匀浆等孵育体系,于不同时间点取样,采用ESI-LC-MS/MS技术同时定量检测比格犬血浆和肝肠匀浆中MCC-478和602076浓度.结果 比格犬经灌胃给予MCC-478后体内602076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较低(2.38%).在体外孵育体系中,MCC-478在犬血浆、肝匀浆和肠匀浆中均有代谢降解,t1/2分别为10.76、11.20、59.23 min,仅在血浆孵育体系中检测到活性产物602076且代谢活化率较低(5.90%).602076在肝匀浆和肠匀浆中均较稳定,t1/2分别为533.08、693.00min.结论 比格犬灌胃MCC-478后,602076在比格犬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可能与其体外代谢活化效率低有关.
目的:改进富马酸阿米福韦酯的合成工艺,提高合成收率.方法:以2-氨基-6-氯嘌呤与对甲氧基苯硫酚缩合、与2-氯乙氧基甲基膦酸二乙酯(Ⅱ)缩合、水解、与氯甲基异丙基碳酸酯缩合得阿米福韦酯,再和富马酸成盐制得新型抗乙肝药物富马酸阿米福韦酯.结果:总收率从8.9%提高到15.6%(以2-氨基-6-氯嘌呤计).结论:通过对富马酸阿米福韦酯的合成的改进,减少了反应步骤,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产物经元素分析、1 H-NMR、13C-NMR、MS结构确证.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为腺嘌呤磷酸酯化合物阿德福韦(Adefovir,PMEA)的前体药物,由美国Gilead Sciences公司研制,2002年9月被FDA批准在美国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分子式为C20H32N5O8P,分子量为501.48,其化学名、化学结构式如下:
氧化苦参碱具有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功能,免疫调节剂泰来肽(抗乙肝胎盘转移因子针)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故二者联合应用治疗6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观察其临床疗效[1,2].
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可能影响到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能及时正确地处理是十分重要的.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做更为详细的解读.
核苷类似物的出现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自核苷类似物-贺普丁于1998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全国已有数十万患者正在服用该药物进行治疗,预计在今后的2~3年内还将有多种核苷类似物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因此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核苷类似物治疗具有用药方便、副作用较少、抑制HBV复制作用迅速等优点.然而,核苷类似物耐药的出现成为临床医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核苷类似物耐药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近几年来,"医疗食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畅销.所谓医疗食品,是指那些既有治疗作用又能食用的食品(在我国传统上称其为"药膳食品").据了解,医疗食品在国外已发展成为一新兴产业.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周钢桥研究员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从遗传学、病毒学、功能和分子机制等多个角度,首次发现一种“整合因子复合体”基因INTS10可激活人体先天性免疫功能,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
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国内比较肯定且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治疗性抗病毒药物, 代表药物如拉米夫定,第二种是免疫调节性抗病毒药物,代表药物如干扰素.由于两种药物的 HBeAg血清转换率都未超过50%,因此有不少学者主张采用二者联合治疗乙肝以提高HBeAg 的血清转换率.本文就拉米夫定、干扰素联合治疗乙肝的疗效及其单独用药的效果比较分析 ,报告如下.
慢性乙型肝炎(CHB)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治疗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抗乙肝病毒治疗.疗程根据病情及病人治疗的应答不同而定,至少6个月以上.随意停药可致病情反弹,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但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病人的较普遍现象,据报道乙型肝炎病人具有完全遵医行为的只有48.1%.
博尔泰力是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单独应用效果尚不十分令人满意,仅30%~40%的病人有疗效.胸腺肽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状态,我们联合应用博尔泰力及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据第2次(1992~1995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68%,HBsAg阳性率为9.75%,现症患者至少1 200万人以上。每年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疾病者约为27.3万人(死亡率为23/10万)。其中15.6万人死于肝癌(13/10万),故乙肝病毒感染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0多年来大力推广乙肝疫苗的计划免疫,已使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下降到2%以下,为我国在新的世纪中摘掉肝炎大国帽子,提供了有效武器。但1 000多万现症患者的治疗,至今仍为十分棘手的问题。从1980年开始,20年来慢性肝炎的治疗,一直列为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及“九五”攻关课题。在全国以及国外的医、药学界众多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不少知识、经验和进展,使我们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多的办法。但疗效尚不满意,需要我们继续寻找更为有效的药物和方法。
抗乙肝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过程中重要环节.我科应用磷甲酸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研究表明,单一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不理想,联合用药为抗乙肝病毒治疗的重要方向.我科采用干扰素α-1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40例,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目前,抗乙肝病毒治疗,国内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治疗性抗病毒药物,代表药物如拉米夫定;第二种是免疫调节性抗病素药物,代表药物如干扰素.
荔枝核是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广西、广东等省.我国古代药典记载荔枝核性温,归肝,肾经,能祛寒止痛;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荔枝核能够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和提高抗氧化能力、对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1-3].郑民实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技术对300种中草药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荔枝核抑制HBsAg效果仅次于夏枯草[4];徐庆等研究发现荔枝核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抑制HBsAg的功能[5].
有或没有乙型肝炎,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吗?默然忍受命运的传染的毒箭,或是接种疫苗反抗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改编自莎士比亚原文开发无菌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终极策略,相较与全球健康的相关性,对确定的疾病范围的治疗与其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天花和脊髓灰质炎是因疫苗接种而消灭的疾病的范例.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及国家卫生政策的支持,可以按照类似的途径在全球消灭乙型肝炎(乙肝).Journal of Hepatology2012年10月刊登了在Ding Shen Chen领导下的Yin-Hsian Ni的研究,回顾了对抗乙肝的战斗中已经走过的历程.
患者,男性,54岁.以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度贫血、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胸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胆囊结石入院.患者半年前起病后曾在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一次,住院期间先后给予静脉输入“0”型悬浮红细胞共7.5U,输红细胞前检测血型为“0”型,住院3个月病情好转出院.半年来,经常出现黑便,每次自服云南白药后改善;胸腹水持续无消退,一直在用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治疗;服用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半年.
抗乙型肝炎转移因子(HBV-TF)系促进乙肝患者产生抗HBV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药物,现将我院肝炎门诊1998年2月~1999年6月2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治疗后的T细胞亚群的变化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系1998年2月~1999年6月肝炎门诊病人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龄3~12岁。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我国乙肝相关性肝癌约占原发性肝癌(PLC)的80%,随着肝癌放疗地位的提高,放射性肝损伤倍受关注.为了探讨抗乙肝病毒治疗对放射性肝损伤的影响,我们对部分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抗病毒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拉米夫定具有抗乙肝病毒复制、调节机体免疫力、护肝及抗肝纤维化等功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但此药用药期长,容易产生耐药性.我们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指导患者正确按时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慢性病毒性肝炎经常规护肝、降酶、退黄及抗乙肝病毒治疗3个月,症状改善,黄疸程度下降,但停留于一定数值再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称之为顽固性黄疸.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顽固性黄疸患者20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无环鸟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抗乙肝病毒复制已受到重视.中药强肝液具有清热利湿,补脾养血,益气解郁之功效,也多用于乙肝治疗.采用无环鸟苷和强肝液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与单独应用无环鸟苷治疗乙肝进行疗效比较,现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不久前的一则科技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生物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原来,国家农业科学院培育出了含有抗乙肝病毒蛋白的转基因西红柿,说明我国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乙肝口服疫苗已获得成功.
目的 研究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方法.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在510 nm处测定.结果 建立了回归方程C(μg/ml) = 2.541 61 + 83.286 26 A, 相关系数r = 0.999 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100.82%(RSD=1.59%).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7.13%.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荔枝核抗乙肝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治疗上尚无特效方法,主要以休息、营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并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但疗效欠佳.1997-12~1999-06,我科共收治116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慢活肝)患者,其中58例使用α1b型干扰素(赛诺金)抗乙肝病毒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