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几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结核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多,65-69岁人群达最高峰,农村更为突出.老年肺结核的致病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感染并以稳定状态停止发展,潜伏下来的结核病灶,在进入老年后机体出现退行病变,淋巴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易使原来潜伏在体内的结核菌重新复燃,或在中年发病,病情缓慢进展未能治愈而延续到老年,以及再次感染结核菌发病.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尤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者多,以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接触过敏原史,随着社会发展,多种不良因素增多,导致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约5%死于肾脏损伤、肾功能衰竭.我们采用中医治疗为主,治疗过敏性紫癜肾患者,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现选择1例重症患者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眼科用1%阿托品点眼使瞳孔散大和调节麻痹以检查眼底或儿童及青少年屈光状态,已是眼科临床所常用的方法.在应用阿托品的同时可常见一些不良反应,现将应用1%阿托品眼液散瞳验光出现中毒症状1例报告如下.
为了解天津市儿童体内血硒水平现状,我们对天津市7 773名儿童及青少年的血硒水平进行了测定.1.对象与方法:2001~2003年,在天津市妇儿保健中心门诊,对自由就诊的无器质性病变和感染性疾病、生长发育正常的1~18岁儿童及青少年,随机抽样采血测定全血硒.测定人数7 773名(男性4 814名、女性2 959名).
肱骨近端骨骺损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在诊治上有其特点,文献报道较少.1986~1996年作者共收治1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数月、数年;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本病西医无特效疗法,多采用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笔者运用自拟参麦解毒汤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伴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炎、腹痛及肾炎等.本病属于中医紫癜风等病证范畴.西医治疗复发率比较高.笔者采用辨证分型自拟凉血清瘀汤和益气摄血汤治疗,并与西药抗组胺药和激素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目的 本研究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拒绝上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拒绝上学的儿童和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因拒绝上学问题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的60例患者及家属进行评定.结果 门诊就诊的儿童及青少年中,男女比例(3.29∶1)差异显著;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4)、母亲过分干涉或过分保护(MF2)、母亲拒绝否认(MF3)、母亲惩罚严厉(MF4)5个因子差异显著(t=10.7292,9.3540,3.7249,7.8419,10.815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因素是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拒绝上学的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具有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导致拒绝上学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2003年~2004年上半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接到了8例水痘死亡报告,年龄在1~40岁,其中6例是<2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6例死亡病例未接种过水痘疫苗,另外2例的免疫史不详.其中3例儿童死亡病例未接种过疫苗,是易感者,但身体健康.另外3例儿童和青少年病例存在免疫缺陷.本文强调:①为12~18月龄儿童常规接种水痘疫苗或在强化免疫活动中为易感儿童及青少年接种的重要性;②需尽快完善国家水痘死亡病例监测.
电子游戏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发达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中盛行,近几年来又很快成了我国儿童及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更有甚者沉溺其中,乐此不疲.各种媒体竞相报道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犯罪的事例,我国政府对电子游戏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重视.然而,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电子游戏对儿童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电子游戏成瘾的儿童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国外已有了一些研究报道,国内却极少见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将比较全面地总结已有的研究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发展进行讨论.
滑膜肉瘤是儿童及青少年期常见的软组织肿瘤,约占软组织恶性肿瘤的2%~10%[1].好发于大关节周围,也可见于其他关节、软组织[2],还可发生于肺、前列腺、肾等脏器[3].
目的:评估Ⅰ型糖尿病病人对胰腺大小的影响.方法:用超声技术评估年龄在3~15岁的糖尿病患儿60人,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胰腺大小.结果:糖尿病病人胰腺面积和其他参数明显下降,尤其以年龄在8~12岁和13~15岁儿童最为明显.3~7岁儿童胰腺面积较8~12岁和13~15岁儿童的为大,因3~7岁儿童糖尿病病程多少于2年,而8~12岁和13~15岁儿童的糖尿病病程为5年以上,在所有组中,胰腺体积和Ⅰ型糖尿病病理成负相关关系(P<0.05).
口腔淋巴管瘤是一种淋巴管发育畸形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舌,颊,唇,颈部.临床上根据其特征及组织结构分为毛细管型、海绵状及囊肿型三类.淋巴管瘤治疗通常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由于淋巴管瘤周界不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易合并感染.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并存在出血不能根治等诸多并发症.近年来作者采用CO2激光机及Nd∶YAG激光机对三例毛细管,海绵状型混合型淋巴管瘤施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s,MMD)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脑血管病。其特点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进行性闭塞,从而由于穿动脉的膨大,在脑底部代偿性的出现异常网状血管。Moyamoya乃日文形容吸烟时吐出的烟雾,因该病的脑血管造影片上脑底部有模糊不清的血管网,因而称之为烟雾病。继发性脑底异常血管网称烟雾病综合征。1 烟雾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是目前危害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最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它于1955年首先由日本的清水和竹内描述,1966年由铃木命名,最初认为是日本特有的一种疾病,以后在中国人、白种人、高加索人及黑种人种均有出现,已有2000余例报道,患者主要分布在日本及中国。临床及实验指出,该病乃免疫性血管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炎症反应[1],是一组后天获得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感染性原因如颅底脑膜、鼻咽部感染、血管炎及放射损伤而致病占较高比例,有些为动脉表现的全身纤维组织病,也有脑底动脉的先天发育不良,有家族性(约占6%)。儿童常是胶原组织发育不良。
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40岁以上发病很少,因此老年人脊柱结核的诊断比较困难,本例就是一位74岁的老年人。1 诊断椎体结核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以后者多见,椎体中心型结核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以胸椎居多,椎体边缘型结核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多。可发生于椎体上下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易侵犯椎间盘和椎体,使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X线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体骨质破坏、塌陷、碎裂和融合,椎间隙狭窄合并椎旁及腰大肌脓肿,本病出现上述X线表现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s,DNET)在1988年由法国病理学家Daumas Duport首次报道,当时将其定为一种先天性、主要位于皮层下、多结节、由异质性细胞构成的实体,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并多数伴有癫痫发作[1]。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列入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类,分级为Ⅰ级[2],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600例关于该病的报道,但目前国际上该研究患者例数均较少,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关于该病术后长期的预后情况目前研究尚少。本文就其流行病学、肿瘤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较低,在全身肿瘤中不足1%,但由于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且主要侵及四肢长骨干骺端,长期以来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1]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开发和改进以及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保肢疗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骨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三大特殊性1)发生率高由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从全球范围来看,多数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达标,血糖波动大,因此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2)急性多见由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相比成人患者短,所以慢性并发症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而急性并发症则更为常见.
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为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随病程进展,患者胰岛β细胞数目进行性减少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随之殆尽.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能够根据血糖水平变化自动调整胰岛素分泌水平,因此在没有低血糖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2型糖尿病在以前被认为只发生在成人当中,随着儿童肥胖率的飙升,2型糖尿病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这让我们陷入一个双重困境——有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经验的医生很少,被证实对儿童安全有效的降糖药物也很少.美国儿科学会(AAP)在今年1月底发布的新诊2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管理指南可谓非常及时,它不仅给儿科医生、基层医生、儿科内分泌医生等可能接诊到低龄患者的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提供了一个管理框架,也为广大家长提供了预防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基本原则.
北京儿童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基地拥有一支糖尿病治疗及教育的专业化队伍.结合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特点,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门诊教育、病房教育和糖尿病儿童夏令营.
第一章流行病学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9年对于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T1DM可分为自身免疫性及特发性T1DM.前者的胰岛自身抗体多为阳性,提示病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多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此外,尚有一类缓慢起病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在病因上亦属于自身免疫性T1DM,但由于患者起病年龄及临床表现均貌似2型糖尿病,易被误诊.特发性T1DM的病因尚不明确.
关键措施声明5委员会建议医生在2型糖尿病青少年患儿诊断时及随后的治疗管理中,使用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的儿科患者体重管理循证营养学实践指南用于营养相关建议.(可选;证据等级D;专家意见;利大于弊;患者起重要作用)摄入超过机体所需的能量可致体重增加,这也是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T2DM发病率日益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尚无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最佳建议的总结性意见,且研究儿童及青少年T2DM患者饮食的相关研究亦有限.因此类研究样本数过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特异性有限以及从饮食营养学研究归纳获得数据较为困难,难以作出推荐.
一、蜜月期历史、定义及预后1940年,Jackson首次描述了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发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用量逐渐减少,甚至有些患者完全停用胰岛素可达数个月,其血糖水平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或正常范围内,称之为糖尿病“缓解”[1],这一缓解时段又称之为“蜜月期”.ISPA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Diabetes)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临床实践指南中,对“蜜月期”给出了具体的定义,即T1DM患者每日胰岛素总量<0.5IU/Kg/d,且HbA 1c<7%[2].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一直是威胁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年轻患者中以1型糖尿病多见,但近年来,2型糖尿病发病逐渐趋于低龄化,儿童及青少年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1-5],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分类国际糖尿病联盟儿童青少年学会(ISPAD)指南将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以如下顺序分类:(1)1型糖尿病包括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2)2型糖尿病;(3)特殊类型糖尿病:儿童时期常见到这类患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包括β细胞功能的单基因缺乏、胰岛素作用的遗传性缺陷、内分泌胰腺疾病、内分泌轴病变、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导的等8类病因导致的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类较经典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代表;(4)妊娠糖尿病:目前青少年妊娠并非绝无仅有,这类糖尿病青少年的相关问题应该有所认识[6].
1 型糖尿病仍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关于糖尿病患病越来越低龄化的原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小燕总结了三点,“首先是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很多儿童吃太多高热量的食物,长期易导致肥胖,后者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次是环境因素的作用,加上儿童本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感染上病毒,从而增加病毒感染相关糖尿病的风险.另外,长期压力过大、休息欠佳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自身免疫糖尿病的风险.”
目的:针对1型糖尿病患儿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影响糖代谢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12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情况做以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的1型糖尿病患儿的糖代谢情况进行记录,观察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患儿胰岛素用量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严重低血糖现象以及酮症酸中毒次数。结果在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半年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均有下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低血糖现象以及酮症酸中毒的次数均有减少,在胰岛素用量方面虽有减少,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1型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对糖代谢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推广和应用。
由于都市化生活方式和肥胖患者的增多,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病因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在诊断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时须注意与1型糖尿病、非典型糖尿病(ADM)、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相鉴别.治疗与成人2型糖尿病相同.但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现综述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的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等特点.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替代疗法是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唯一被证实具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措施[1?2],GH替代治疗后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早在1958年,国外首次报道了使用生长激素为生长激素缺乏(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的儿童进行替代治疗成功的案例[3]。20世纪80年代“包涵体技术”使获得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在技术上成为可能,DNA重组技术使rhGH可批量生产,克服了垂体提取物的产量限制,也解决了部分应用安全性问题[4]。至今rhGH在临床应用已经超过20年,其有效性已获肯定,但安全性受到广泛的关注。GH一方面通过降低周围血糖摄取、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来拮抗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另一方面GH还能促进脂质分解,从而促进脂质氧化、抑制葡萄糖分解[5]。由于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和升血糖作用,其对糖尿病发生率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讨论已有研究中生长激素对儿童及青少年糖代谢以及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以期引起医师对接受GH替代治疗患者糖代谢情况变化的关注。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T淋巴细胞(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细胞免疫性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从而引起血糖持续升高[1].T1DM患者人数目前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