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肿瘤发病率较低,在全身肿瘤中不足1%,但由于骨肿瘤尤其是恶性骨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且主要侵及四肢长骨干骺端,长期以来其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1]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开发和改进以及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保肢疗法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骨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手术治疗肢体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4年6月至2002年6月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手术治疗肢体骨肉瘤17例.达到广泛切除者11例,仅达边缘切除者6例;15例接受过术前化疗的病例切除标本均做多病理切片的坏死率评估.结果17例中无瘤生存超过5年的共有9例(52.9%),其中截肢术2例(17.6%),肢体功能评分结果,优7例、良2例、可3例、差5例,优良率为69.9%.结论新辅助化疗加保肢手术是治疗肢体骨肉瘤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前有效化疗是保肢术成功的关键.
对肢体恶性肿瘤行局部切除的保肢手术曾因局部复发率高、生存期短而遭否决.但自Rosen(1976)的15例骨肉瘤保肢疗法以后,这一疗法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开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化疗的进步,尤其是新辅助化疗概念的建立,以及影像学诊断技术、外科手术技术和外科置入物技术的提高,肢体恶性肿瘤保肢手术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得以实施,并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替代截肢术,成为当今肢体肿瘤外科治疗的主流与发展方向[1-2].但保肢术较截肢术复杂,且有较多的并发症发生率[2-3],有文献报道保肢的各种并发症可达4%~52%[3],因此如何减少、预防和处理保肢手术的并发症,是提高保肢手术成功的重要课题之一.作者就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予以复习,以期对保肢技术的开展有所帮助.
目的:探讨骨肉瘤保肢治疗后复发及转移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前、后化疗的关系以及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表达产物P糖蛋白(P-170)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统计近7年47例骨肉瘤保肢术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并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中P-170糖蛋白.结果:术前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为45%,未化疗为100%(P<0.05).术后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40.54%)低于未化疗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为ⅡB、ⅡA及ⅠB期的患者其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60.52%,33.33%及0,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以ⅡB期者最高.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60.53%)高于阴性表达组(22.22%),(P<0.05).大肿瘤组与小肿瘤之间以及不同保肢术式之间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临床分期、术前、后化疗及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骨肉瘤保肢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肿瘤大小及保肢术式与复发及转移无关.人工关节置换是保肢术中较理想的方法.术前高选择性肿瘤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术中广泛切除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P-170糖蛋白检测可作为骨肉瘤保肢术后化疗敏感性的指标.<0.05).术后化疗的患者复发及转移率(40.54%)低于未化疗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为ⅡB、ⅡA及ⅠB期的患者其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60.52%,33.33%及0,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以ⅡB期者最高.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组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60.53%)高于阴性表达组(22.22%),(P<0.05).大肿瘤组与小肿瘤之间以及不同保肢术式之间患者的复发及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临床分期、术前、后化疗及P-170糖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骨肉瘤保肢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肿瘤大小及保肢术式与复发及转移无关.人工关节置换是保肢术中较理想的方法.术前高选择性肿瘤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及术中广泛切除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P-170糖蛋白检测可作为骨肉瘤保肢术后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目的:了解骨肉瘤病例中施予保肢手术疗法+吡柔比星辅助化疗疗法+术后康复训练的意义.方法:选择65例患上骨肉瘤且于2011年03月至2014年09月进入本院的确诊置,以专业治疗工作流程的差异分组,其中甲组34例施予保肢手术疗法+吡柔比星辅助化疗疗法+术后康复疗法,乙组31例施予保肢疗法,评定入选病例肢体功能,同时随访、记录其病变组织转移/复发率及其生存率.结果:甲组34例肢体功能临床优良率70.59%,乙组31例是54.84%,(P<0.05);甲组3例病变组织转移/复发,乙组12例,(P<0.05);甲组术后三年有27例存活,乙组16例,(P<0.05).结论:肿瘤科给予骨肉瘤病例治疗时,施予保肢手术疗法+吡柔比星辅助化疗疗法+术后康复训练更为可靠,推荐视作优选措施.
1998年7月~2002年8月我院脊骨科采用新治疗方法即保肢术、皮下埋泵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后行特制人工关节置换术63例,术后3~5天查伤口及恢复情况,无一例伤口感染.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