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子宫内膜是卵巢激素调控的主要靶器官,近年来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存在多种激素的受体,并能够合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协同甾体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功能进行调节.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所组成的促有丝分裂肽家族,不仅对人类的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子宫内膜的增殖、分化、诱导蜕膜化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与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
红薯叶,即秋天红薯(学名番薯)成熟后地上秧茎顶端的嫩叶,一般人对它不屑一顾.殊不知,红薯叶也是一种营养价值甚高的绿叶蔬菜,还有人将其誉为“蔬菜皇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红薯叶含有一种独特的胶粘蛋白,所含维生素B、C和矿物质丰富,能够增强人体细胞的活性,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出现,又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和关节腔的润滑,预防胶原病的发生;红薯叶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延缓细胞衰老、抗炎防癌等多种保健作用;红薯叶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是很好的“减肥蔬菜”;红薯叶含有胰岛素样成分,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s)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主要包括:IGF-Ⅰ、IGF-Ⅱ、IG阳P1-6(骨骼组织主要为IGFBP3-5)、IGF-IR,酸不稳定亚单位等成分.
节后糖尿病患者要想提前结束节后综合征,除了要求自己尽快调整生活规律,回归健康饮食,增加活动量,同时可以配合服用一些中药类降糖产品,助益身体回到正常轨道,远离综合征的困扰.节后,糖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理改善.饮食方面:节后糖尿病患者调整饮食,坚持适量而规律的进餐,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不可随意减少主食,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这对血糖的平稳控制十分不利.专家建议,糖友增加蔬菜及高纤维素食品,如苦瓜、洋葱、茄子、黄瓜、豆角、西红柿等,尤其是苦瓜,它本身含有一种胰岛素样的物质,可降低血糖,堪称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
空心菜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比西红柿高出许多倍.如维生素A高6倍,维生素B高7倍,维生素C高2倍,蛋白质高4倍,钙高12倍.同时还含有胰岛素样成分,其丰富的纤维素和胰岛素样成分可治疗糖尿病.
目前关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基因的研究报道主要见于实体瘤 [1-3],尚无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报道.我们利用实时定量逆转录酶式聚合反应(QRT-PCR)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不同病程中IGFBP- r P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WT1、RbAp46基因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其与白血病发生的关系.
我们测定5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循环中胰岛素样因子-1(IGF-1)水平和脉压水平,并探讨循环中IGF-1水平、脉压与心肌肥厚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是从孕妇血清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其含量随妊娠进展逐渐升高,到妊娠末期达到高峰.目前PAPP-A已应用于先天性染色体异常妊娠特别是唐氏综合征的筛查与诊断.最近国外研究发现,PAPP-A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一种新的生化血清学指标,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tue coronary syndroms,ACS)的早期识别、危险分层以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3].但其在心血管系统中的生物学作用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来发挥作用.本文将对PAPP-A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作用以及与ACS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述于下.
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结构域和功能:CCN 家族由6名成员组成,每个家族成员都包含4个保守的功能域。每个功能域能够独立性和合作性的发挥CCN 家族成员的整体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功能域和von Wille-brand 因子C(von Wille-brand factor C VWC)同时被绑定到聚集蛋白聚糖。VWC 域还结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整合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的高磷酸化异构体主要由人蜕膜细胞产生,能用单克隆抗体6303检测.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过去称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是指孕37周后,胎儿出生体重小于2 500 g;或低于同孕龄胎儿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是围生期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新生儿的4~6倍.FGR发病率为2.75%~15.53%,我国该病的平均发病率为6.39%.它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1],还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甚至与成年期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
妊娠41周虽然不能诊断为过期妊娠,但临床上需要决定是否进行人工干预.过早或过晚的干预,都容易对孕妇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寻找预测分娩的敏感指标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妊娠41周孕妇宫颈分泌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的检测分析,以探讨IGFBP-1对妊娠41周分娩时机选择的指导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钒酸盐具有胰岛素样作用,能够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尿病人的能量代谢.大量体外实验、动物模型证明,钒酸盐对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明显降糖效果.血糖安是由我校研制开发的降糖药,其主要成分为原钒酸钠.本实验对血糖安片剂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人到中年以后内分泌功能逐渐变化,如男女性激素系、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生长激素(GH)及胰岛素样增殖因子(IGF-I)三系内分泌减退最明显.这些内分泌系随增龄的变化表现最突出的是雌性激素功能减退,妇女闭经以后各种老化征象,如动脉硬化性脑、心血管病以及癌症、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都明显增多.随着对老年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人衰老征象与雌激素分泌减少密切相关,因此提出用雌激素补充疗法(HRA)防治老年性疾病.本文就最近中年后内分泌变化与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的新进展概述认?
[病例] 男,24岁.3个月前患者家属晨起后发现患者昏睡不醒,时间、空间定向障碍、失语、大小便失禁,12小时后意识自行恢复伴面红、多汗.发作时无高热、抽搐,初发病时每周发作1次,入院前2周发作频繁,平均2~3天发作1次,并出现喷射性呕吐.曾在多家医院作脑电图及脑脊液生化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7天前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入我院.查体:意识恍惚、反应迟钝、木纳、面色潮红,瞳孔等大.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无抵抗,甲状腺不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左腹部可扪及约12 cm×10 cm大小、质中偏硬、活动肿块,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生化检查:血钾2.5 mmol/L,血糖1.3 mmol/L;糖耐量试验:空腹口服75 g葡萄糖前1 h和服糖后1/2 h,1 h,2 h,4 h,血糖分别为2.72,6.5,5.48,5.28,4.03 mmol/L.B超检查示左侧腹部实性非均质性包块,脾略大.MRI检查除外脑占位性病变.入院后昏迷发作时两次复查血糖,分别为1.8 mmol/L和1.2 mmol/L.予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患者迅速清醒,而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无效.因腹部肿块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大网膜,约13 cm×14 cm×10 cm大小,包膜完整,与胰腺无关,顺利切除肿瘤.术中予5%葡萄糖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查术中、术后1 h,4 h,24 h及术后1周血糖分别为7.17,7.0,5.95,5.5,4.29 mmol/L,手术次日及术后1 周血钾3.0及4.3 mmol/L.术后病理报告为大网膜纤维组织细胞瘤,部分区域增生活跃并显示异型,低度恶性.术后未再发生意识障碍,病情逐渐恢复正常.许多恶性肿瘤可以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临床上表现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内分泌综合征,而产生胰岛素样物质,临床以纤维肉瘤,肝癌、宫颈癌、肺肉瘤、平滑肌肉瘤为常见.本例发生低血糖综合征的原因即为大网膜上肿瘤产生的异源性胰岛素样活性物质所致,切除肿瘤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即为其佐证,而临床表现的昏迷、多汗、面色潮红等症状均可以低血糖昏迷、副交感兴奋解释.本例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体检不全面和对异位低血糖综合征认识不足,另外对昏迷病人未行血糖常规检查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医生对不能以神经系统疾病解释的昏迷患者,应充分考虑到异位内分泌肿瘤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感染性疾病的逐渐控制,间质性肺病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成纤维细胞在各种致病因素所致肺泡炎进而形成肺纤维化过程中起着一种共同通道的作用.故深入了解该细胞的代谢与功能及其调控,将有助于人们对纤维化性疾病的了解和防治.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认为有多种细胞因子,如TNF、ILs等均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调控.但关系更为密切与直接的包括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对它们与成纤维细胞关系的进一步了解将有助于我们对ILD的控制.
一、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基础IGF-1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Salmon和Danghaday发现,曾被称为硫化因子,后因其对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又被称为生长介素.它是一类介导合成代谢具有生长激素样效应的细胞因子.IGF-1由7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碱性多肽分子,分子量为7649.它与胰岛素前体有50%的相同序列.与胰岛素不同的是,它在循环中保留相当于胰岛素C肽的部分,并有一个延长的羟基端.体内几乎所有组织、细胞都能分泌IGF-1、表达IGF-1受体.循环中的IGF-1主要是由肝脏合成.血中的IGF-1主要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GFBP)结合,只有1%是游离的.人类IGF-1在循环中的浓度约为25nmol/L.[1]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现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有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与肿瘤关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1].本文测定并分析了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GFBP2含量,并与健康对照者和良性肿瘤血清IGFBP2的含量进行了比较,以探讨其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是由70个氨基酸碱基组成具有内分泌、自分泌及旁分泌特征的单链多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500,血液中IGF-1主要由人的肝细胞合成和释放.生长激素(GH)的主要效应是通过IGF-1 介导而起作用,在机体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IGF-1 的结构和胰岛素有高度的同源性,故也有胰岛素样代谢效应.人重组IGF-1(rhIGF-1)可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为探索临床应用rhIGF-1 治疗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本研究检测了53例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质量浓度,以探讨其在CNS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内脂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在内脏脂肪组织内呈现高度表达,具有促血糖下降及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的生理作用,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在糖脂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本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改变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国内外动物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已肯定了钒化合物的类胰岛素样作用,认为对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治疗意义重大[1-3].本研究旨在评价联麦氧钒对糖尿病大鼠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其降糖机制.
原癌基因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7是IGFBP家族成员,是多种肿瘤的抑癌基因[1].小样本mRNA表达谱研究表明,IGFBP7在胃癌中表达下降[2].本研究对胃癌中IGFBP7的表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4是以糖基化及非糖基化两种形式存在的最小的IGFBP,对其在结直肠肿瘤中作用的认识多来源于体外研究,体内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观察IGFBP4在结直肠肿瘤组织局部mRNA、蛋白质表达及检测循环中IGFBP4血清含量,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众所周知,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是一类既有促细胞分化和增殖活性,又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多肽,主要包括IGF-1和IGF-2两种[1].白细胞介素-2受体是由IL-2诱导产生,可间接地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2].本文报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2和SIL-2R水平测定的结果.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是一类既有促细胞分化和增殖活性,又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多肽,主要包括IGF-1和IGF-2两种.本文对54例糖尿病患者和76例正常人IGF-2测定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对象:2型糖尿病患者54例(男29,女25),年龄42~62岁,病史在12年以上,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并经生化及相应的内分泌检测方法确诊.正常对照组76例,其中男性运动员25例,年龄17~28岁.其余51例(男30,女21),年龄42~60岁,二者经体检确认除外肝、肾、心血管、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胰岛素生长因了(IGF)是一类结构上与胰岛素部分同源并具有胰岛素样生长活性的多肽,有调节代谢和促进多种细胞分裂和增殖的作用.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是IGF在循环中的特异性结合蛋白(包括IGFBP1~6).它通过于IGF结合成复合物来调节IGF的活性,并且是IGF的储存及运载蛋白.我们通过测定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GFBP-1和IGFBP-3水平,以了解其变化特点.
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在我国均很高,且就诊时大多已为晚期.因此加强肿瘤病因、病机及诊疗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及疗效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血液中IGFs水平升高,与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病呈明显正相关,IGFs的信号通路研究有望成为它在肿瘤早期诊断、分子靶向治疗方面提供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