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成就:一位女性“先生”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在中国的传统中,尊女性为“先生”,往往是因为她那超越了狭隘性别而得到普遍认可的人格.在这方面,杨绛先生可谓那个时代的代表.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一本《称心如意》一炮走红,后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我国第一部自西班牙语原文翻译的中文本,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之后她著有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隐身衣》等.晚年的杨绛先生仍笔耕不辍,以90余岁高龄创作了随笔《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作品集.
败犬,是指30岁以上,高收入、高学历、事业成功,但无感情归宿的女性.这种说法源自日本女作家酒井顺子的散文集<败犬的远吠>,探讨未婚女性及其生活,认定年过三十的未婚女性,无论事业上多有成就、在职场叱咤风云,只要未婚就是人生战场上的一只败犬.
余秋雨,当代著名学者,一位走得最远的文化人,一位在全球各大名校演讲、交流的作家,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称号,曾以散文集<文化苦旅>震动文坛.他在家乡浙江余姚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李霁野,安徽省霍丘县叶集人,1904年4月6日出生,1997年5月4日在天津谢世,享年93岁.一位著名作家霁野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位颇有声望的外语教授和著名作家,各类作品约有30种,包括译作、小说集、诗集、杂文集、散文集,他的第一部译作是美国房龙的《上古的人》.1924年翻译俄国著名戏剧家安德列夫作品《往星中》时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位年轻朋友,同时成了“未名社”的一员.“未名社”以鲁迅为旗帜,其成员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人.
住在郑州市管城区新南里胡同祥和楼91岁高龄的郭增莲老太太,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当过中学校长的老人,一生喜欢习武弄墨,曾有散文集、诗词集和回忆录出版.如今年过九旬,依然能独自生活,不请保姆;更因热心公益事业,还被居民们选为楼长.老太太何以长寿?她乐呵呵道出真谛:"我生性乐观豁达,你瞧,我天天闲不住,喜欢往人堆里凑热闹,再说了,社区里大小杂事儿还等我忙活呢……"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散文集《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专门谈到“倚老卖老”这一现象.他认为,老人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老年人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种做法不妥当.
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散文集《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中,专门谈到“倚老卖老”这一现象.他认为,老人经验丰富,识多见广.他们的经验,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用处的.但是,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是不会取信于人的.另外,老年人最不喜欢别人瞧不起他,一感觉到自己受了怠慢,心里便不是滋味,甚至怒从心头起,拂袖而去.有时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甚至结下怨仇.这种做法不妥当.
小物件挽留岁月我有一座自己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就在家里,收藏着反映我个人成长史的实物.从小学起,我就特别喜欢作文课,也爱看课外书籍,爱逛旧书店.至今我仍珍存着杨朔的散文集《荔枝蜜》等数十本书籍和《三国演义》等一批小人书.五年级时代表学校参加区少年宫作文比赛,我的作文《赞美祖国》获得一等奖.初一时,皖南事变幸存者秦丰应邀到学校作报告,语文老师以此为题布置作文,我的《秦丰革命回忆录》备受好评,老师将这篇作文油印了300份发给年级组六个班级同学阅读.我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上朗读、分析,这些文章的原稿和老师的圈点,我都珍藏着.
李霁野,安徽省霍丘县叶集人,1904年4月6日出生,1997年5月4日在天津谢世,享年93岁.一位著名作家霁野先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位颇有声望的外语教授和著名作家,各类作品约有30种,包括译作、小说集、诗集、杂文集、散文集,他的第一部译作是美国房龙的《上古的人》.1924年翻译俄国著名戏剧家安德列夫作品《往星中》时结识了鲁迅先生,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位年轻朋友,同时成了"未名社"的一员."未名社"以鲁迅为旗帜,其成员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