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倍他米松瘢痕疙瘩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探索简单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瘢痕疙瘩的患者84例,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瘢痕疙瘩内注射,观察患者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瘢痕疙瘩病情严重程度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瘢痕疙瘩内注射具有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运用.
目的 探讨关节腔内注射倍他米松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老年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膝关节炎患者76例,按不同用药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单独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组患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玻璃酸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总评分及膝关节周径.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QOLI-74总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膝关节周径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倍他米松和玻璃酸钠治疗老年膝关节炎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疼痛,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目的:探索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局部注射倍他米松治疗斑秃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斑秃患者根据就诊时间编号并作为分组依据,其中30例单号为对照组,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0例双号为观察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局部注射倍他米松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痊愈率53.33%、有效率90.00%,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有2例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而对照组出现1例双下肢水肿,但均不影响继续治疗,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未出现异常.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局部注射倍他米松治疗斑秃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优选方案.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4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扶他林软膏外敷患处,每日2次;观察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1 ml肌肉深部注射1次,疗程均为1周.治疗1周后进行两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治疗前、治疗1周后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及相关血生化指标,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尿酸(BUA).记录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疗效评价显示,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19/20)、70.0%(14/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血BUN、BUA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前、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血BUN、Scr、BUA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Hb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前、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H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较好.
目的 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科室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例,均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进行比较.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前患者VAS评分为(6.5±0.7)分,术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7±1.2)分、(2.5±1.4)分、(2.3±1.1)分、(2.4±1.9)分、(2.5±1.3)分.术前患者ODI为(55.0±6.0)%,术后1 d、3 d、1周、1个月、6个月ODI分别为(15.0±6.0)%、(13.0±4.0)%,(12.0±3.0)%,(13.0±6.0)%,(14.0±5.0)%.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患者VAS评分、ODI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术后各时点患者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较好.
蠕形螨感染引起的慢性毛囊炎和皮脂腺炎(毛囊虫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高发病.以往治疗外用药为10%硫磺霜、5%甲硝唑霜等,效果均不令人满意.采用我院配制的甲倍霜(5%甲硝唑和丙酸倍他米松霜)治疗蠕形螨病,疗效良好.
目的:探讨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在腰椎管狭窄患者腰椎神经根减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神经根型腰椎管狭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倍他米松组(B)、医用生物蛋白胶组(C)、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组(D),每组30例。A 组患者采用腰椎后路椎板间开窗减压间盘切除术,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次口服,1次/ d 治疗;B 组在 A 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 神经根周围注射;C 组在 A 组基础上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进行术中硬膜及神经根表面覆盖止血治疗;D 组在 A 组基础上,采用倍他米松与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联合应用,对患者进行抗炎抗粘连的治疗。4组均以28 d 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四组患者改良日本骨科学会的下腰痛评估表(JOA 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价系统评分(ODI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变化,引流量,术后感染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与 A 组相比,其他三组总有效率升高( P <0.05),B、C 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D 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 P <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增大,阳性反应发生率、VAS 疼痛评分降低,JOA 评分、脊柱 ODI 评分升高( P <0.05);与其他三组相比,D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增大,阳性反应发生率、术后48 h 内引流量较低( P <0.05),JOA 评分、脊柱 ODI 评分较高( P <0.05);四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05),B 组、C 组各项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倍他米松联合医用生物蛋白胶治疗腰椎神经根减压术后的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好,VAS 疼痛评分、引流量降低,脊柱 ODI 评分、JOA 评分升高。
我科于2002年2月~2004年8月应用He-Ne激光联合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得宝松)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5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HFB,40 MHz)观察二丙酸倍他米松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接受二丙酸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患者(治疗组)和20例未接受任何治疗患者(对照组)以40 MHz探头行高频超声,于第1、31、61、91天测量瘢痕横径、垂直厚度;以DFY型超声图像诊断仪测量其面积、平均灰度值、声强值;结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评分.结果 治疗组:第31、61、91天较治疗前横径、垂直厚度明显减小(P均<0.05),面积、平均灰度值、平均声强值明显减小(P均<0.05),VS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1);第61天较第31天、第91天较第61天以上各参数均明显减小(P<0.05),评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各参数及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显微镜能无创、定量观察二丙酸倍他米松局部治疗后病理性瘢痕改变,对评价治疗情况有一定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使用脉络宁复合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脉络宁复合液组与倍他米松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使用脉络宁复合液及倍他米松行责任椎体旁神经阻滞术.每周治疗1次,疗程4周,6个月后随访.观察综合疗效,统计分析颈椎病疗效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治疗后6个月脉络宁组与倍他米松组临床疗效及疼痛症状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脉络宁组优于倍他米松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络宁复合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远期疗效稳定,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的:研究鞘内连续注射吗啡联合倍他米松治疗癌性骨痛(cancer-induced bone pain CIBP)的机制.方法:癌性骨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吗啡组Morphine(M组),鞘内泵入单纯吗啡;吗啡联合倍他米松组Betarmethasone(B组),鞘内泵入吗啡和倍他米松(1 mg/周),患者均行椎管内镇痛药物输注港皮下植入术.手术前、手术后第1、3、7天评定疼痛缓解程度、生存质量评分和SF-36量表,手术后第7天测定血浆内啡肽、血浆胃动素和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B组爆发痛的次数少于M组(P<0.05);静息卧床时两组疼痛都得到缓解NRS评分<2分,两组比较(P>0.05);B组下床活动后疼痛次数对比吗啡组明显减少(P<0.05);SF-36量表各维度比较B组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内啡肽水平,两组比较(P>0.05);血浆胃动素B组高于M组(P<0.05);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M组高于B组(P<0.05).结论:鞘内泵入吗啡联合倍他米松对比鞘内泵入吗啡治疗癌性骨痛,爆发痛的次数减少,改善胃肠动力,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脑脊液中PGE2、SP、CGRP浓度低于鞘内注射吗啡组,可减轻吗啡耐受,增强了镇痛效果.
目的:评价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和倍他米松对腰椎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以下肢酸胀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术后患者24例,行硬膜外置管并造影,术后持续泵入利多卡因;于术后第2、10天硬膜外推注倍他米松各1 ml;观察硬膜外造影与“责任”神经根的关系,记录手术前、术后第3天及1个月患者的NRS评分、ES评分、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1月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既往手术区域呈造影剂缺失影, “责任”神经根均位于此部位附近1~2个节段.与术前相比,术后第3天及1个月时的NRS评分、ES评分及HAMA评分明显下降(P<0.05),1个月后治疗效果优良率为54.1%.结论:硬膜外应用利多卡因和倍他米松可有效缓解腰椎术后酸胀样疼痛.
目的:了解黏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对气道瘢痕组织增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检测良性气道狭窄经常规介入治疗(CI)及CI联合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LBI)治疗前和7d后局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胶原蛋白平均吸光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共6例患者完成试验.CI前后TGF-β1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92±38和164 ±47(t=-7.984,P=0.000),LBI前后TGF-β1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128±45和78±40(t=10.055,P=0.000);CI前后胶原蛋白分别为91 932±59 520和150 252±76 673(t=-8.105,P=0.000);联合LBI前后胶原蛋白分别为107 024土54 880和114 038±50 772(t=-0.621,P=0.54).将联合LBI前后变化趋势与CI前后变化趋势对比,TGF-β1 (F =712.139,P=0.000)和胶原蛋白(F=261.25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治疗可以刺激局部TGF-β1表达增加及胶原的合成及沉积,而LBI有助于减少TGF-β1的生成,减轻介入治疗后胶原蛋白的合成及沉积.
患者女性,53岁,因口、眼干燥20余年,干咳5年余于2005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20余年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口、眼部干燥,进食馒头等干性食物时难以下咽,眼睛有磨砂样感觉,一直未予以重视,以后逐渐出现牙齿片状脱落.5年前开始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偶伴少许白色黏痰,无明显胸闷、气急,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症状反复迁延,2004年开始服用倍他米松0.5 mg,每天2次,中药调理,用药后症状稍有改善,倍他米松减量至0.5 mg,每天1次后症状再发.
患者男,60岁.反复鼻塞、流涕39年,喘憋、咳嗽36年.患者21岁时出现鼻塞、流涕,24岁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后1 h内发作喘憋、咳嗽、咳白黏痰,此后8年间因反复发热服用NSAIDs后引起上述症状10余次.33岁时查X线鼻窦相示左上颌窦窦腔缩小,黏膜增厚,考虑为左上颌窦炎.诊断为阿司匹林性支气管哮喘(aspirin induced asthma,AIA),严格避免应用NASIDs,并给予倍他米松、丙酸培氯松及氨茶碱等治疗,症状缓解.
目的 观察膝关节镜清理术后联合罗哌卡因和复方倍他米松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关节镜清理手术的16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62例,复方倍他米松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采用Lequesne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6周、12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64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术前、术后1、6、12周疗效评分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1.3±4.8)分、(12.3±4.3)分、(9.2±6.3)分、(8.2±5.5)分;复方倍他米松组分别为(21.7±5.1)分、(14.7±5.8)分、(12.4±5.8)分、(9.1±4.8)分;对照组分别为(20.9±4.2)分、(15.2±5.5)分、(15.8±6.3)分、(14.4±6.9)分.联合治疗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及对照组各组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表明术后1周、6周、12周,联合治疗组及复方倍他米松组疗效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周,联合治疗组疗效对比复方倍他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性关节炎在关节镜清理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及复方倍他米松,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
目的:探究采用氯胺酮联合倍他米松注射液喷喉对全麻术后患者咽喉痛的预防效果。方法:搜集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行全麻术的240例患者病例,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分组和治疗组2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喷喉的方法,治疗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倍他米松喷喉的方法,观察2组患者手术后咽喉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治疗组的在拔管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经24小时后疼痛发生率为29.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1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嗽发生率为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8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倍他米松喷喉预防全麻术后咽喉痛的效果显著、可靠性高。
目的 评价局部类固醇治疗小儿包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门诊包茎患儿40例,年龄2~14岁,平均8.7岁.其中外口狭窄型15例、粘连型25例,粘连分级Ⅰ级9例、Ⅱ级9例、Ⅲ级7例.给予0.05%倍他米松软膏,早晚各一次涂抹于包皮狭窄开口及粘连处,5 d后每次用药时可轻微用力上翻包皮,1个月后门诊随访评价疗效. 结果 40例患儿中完全治愈2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90%.其中包皮粘连Ⅰ级治愈率100%、Ⅱ级78%、Ⅲ级29%,总有效率92%,包皮外口狭窄型治愈率为53%,总有效率86%.患儿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 局部类固醇治疗小儿包茎是一种安全、简便、无痛、有效的新方法.
目的 观察孕妇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对早产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倍他米松治疗组)的26例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 165±348 g,胎龄为30.3±1.0周)及产前未用倍他米松治疗(对照组)的36例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 183±338 g,胎龄为29.3±1.2周)于生后1天、7天和28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及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病率的比较.结果 倍他米松治疗组RDS患病率为50%,对照组为85%(P<0.05);生后1天、7天和28天倍他米松治疗组较对照组肺顺应性增加(为0.09、0.11、0.13 ml·kPa-1·kg-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06、0.07及0.08 ml·kPa-1·kg-1,P值均<0.05),气道阻力降低(7、6、5.4 kPa·L-1·S-1,分别低于对照组所9、10、9.0 kPa·L-1·S-1,P值均<0.05)及呼吸功能降低(14、15、18 g·cm-1·kg-1,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1、23 g·cm-1·kg-1,P值均<0.05).结论 产前孕妇应用倍他米松治疗可降低RDS患病率,促进肺发育,改善肺功能.
目的 比较产前小剂量应用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对大鼠胎肺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 15只孕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地塞米松治疗1 d组、3 d组和倍他米松治疗1 d组及3 d组,每组3只.地塞米松及倍他米松3 d组分别于妊娠第16、17、18天连续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剂量为0.2 mg/(kg·d);地塞米松及倍他米松1 d组于妊娠第16、17天腹腔注射4 m1生理盐水,妊娠第18天给予相应剂量药物.对照组大鼠于妊娠第16、17、18天连续注射4 ml生理盐水.光镜及电镜观察各组孕鼠的胎仔肺组织形态发育变化.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倍他米松3 d、1 d组及地塞米松3 d组肺泡结构发育较为成熟.(2)倍他米松3 d组的肺泡间隔为(23.38±7.77)μm,地塞米松3 d组为(30.82±5.32)μm,倍他米松1 d组为(33.37±9.30)μm,均小于对照组[(71.15±48.72)μm](P<0.01);倍他米松1 d组的呼吸膜周径为(43.24±18.20)μm、肺泡表面积为(412.71±298.45)μm2,倍他米松3 d组分别为(61.22±23.58)μm和(780.23±428.34)μm2,地塞米松3 d组分别为(40.31±15.20)μm和(471.08±324.63)μm2,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32.06±11.40)μm和(285.70土175.77)μm2](P<0.01);倍他米松1 d组与地塞米松1 d组相比肺泡间隔薄,呼吸膜周径及肺泡表面积增大(P<0.01).倍他米松3 d组与地塞米松3 d组相比肺泡间隔薄(P<0.01),呼吸膜周径及肺泡表面积增大(P<0.01).(3)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倍他米松1 d、3 d及地塞米松3 d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可见板层小体,以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3 d组改变最为明显,而对照组未见板层小体.结论 小剂量地塞米松、倍他米松均能促进胎肺发育,但倍他米松效果更好.
目的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提高治疗慢性肥厚性喉炎声音嘶哑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7月-2002年12月底,用倍他米松(得宝松注射液)对46例长期声音嘶哑的慢性肥厚性喉炎患者进行声带注射术治疗,并用嗓音疾病评估仪进行术后疗效观察.对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和声门噪声能量声学参数进行自身对照的t检验,对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嗓音质量评估综合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 8例在门诊表面麻醉后间接喉镜下注射,38例是在全身麻醉显微喉镜下注射.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患者自觉声音嘶哑明显改善,检查见讲话较前轻松;检查见声带充血或水肿明显减轻,声带边缘变锐.嗓音质量明显改善,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声门噪声能量和嗓音疾病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注射后6个月时有效8例(17.39%),显效22例(47.83%),治愈10例(21.74%),无效6例(13.04%),总有效率40例(86.96%).结论得宝松声带内注射术是治疗慢性肥厚性喉炎声音嘶哑的较为有效方法.
目的 观察倍他米松对大鼠嗅感觉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嗅觉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10只大鼠,提取嗅感觉神经元细胞膜蛋白,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1 mg/ml和1.0 mg/ml的倍他米松预孵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观察不同孵育时间点(5 min和30 min)环核苷酸门控通道(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CNG通道)配体cAMP生成量的变化.结果 0.1mg/ml和1.0mg/ml倍他米松可提高大鼠嗅感觉神经元中cAMP生成量,同一时间点两个浓度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倍他米松预孵育5 min后即引起cAMP浓度的快速升高,直到30 min仍维持较高水平,同一浓度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倍他米松可使嗅感觉神经元内cAMP生成量增多,且1.0 mg/ml倍他米松的作用大于0.1 mg/ml的倍他米松.糖皮质激素对嗅觉障碍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嗅觉信号转导过程中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通路强化有关.
目的 探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对顽固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3例单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次,剂量1 ml,观察疗效,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同时对4例双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进行了相同的治疗.对照组18例单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用口服西比灵+敏使朗治疗2周,随访2个月.结果 23例单耳患者中12耳痊愈,7耳听力改善(有效率82.6%),4耳无效.有2例(2耳)患者2~3个月后重新出现低频听力下降的症状.其余患者随访6个月,没有复发.除1例患者耳后局部注射处发现轻度的皮肤萎缩,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4例双侧发病的患者,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有效的患者1~2个月后症状复发.对照组18例患者中3例(3耳)停药1周后痊愈,1例(1耳)停药2周后痊愈,随访2个月,没有复发.其余14例无效.结论 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治疗顽固性低频型感音神经性聋,但是对双侧患者疗效差,可能双侧患者多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有关.
目的 建立测定倍他米松尿素乳膏中倍他米松和羟苯乙酯含量的方法.方法 色谱柱:PLATISILTM ODS(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30∶ 70),检测波长:240 nm,流速:1.0 ml ·min-1,柱温:45℃.结果 倍他米松、羟苯乙酯分别在3.94~23.64 μg·ml-1(r=0.9999)、4.78~28.68 μg·ml-1(r=1.000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RSD分别为倍他米松99.7%、0.92%,羟苯乙酯100.4%、0.40%.结论 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中倍他米松和羟苯乙酯的含量测定.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氯霉素倍他米松搽剂中水杨酸、氯霉素、倍他米松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 用Agilent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34%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进样量:20μl,柱温:30℃.结果 水杨酸、氯霉素、倍他米松的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040 48 ~0.8096 mg ·ml-1(r=1.000)、0.019 94 ~0.3988 mg·ml-1(r=1.000)、0.001 492 ~0.029 84 mg ·rrd-1(r=0.999),重复性试验RSD值均小于0.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1%(RSD为0.53%,n=9)、98.91%(RSD为0.34%,n=9)、99.33%(RSD为0.80%,n=9).结论 该方法简单、灵敏、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含量测定.
1例30岁男性患者因右手第一掌指关节腱鞘炎,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用药后关节肿痛明显减轻。约24 h后患者出现持续性呃逆,严重影响进食及睡眠。出现呃逆当日先后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及口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但无明显效果,次日开始患者自服中药治疗。呃逆持续2d后逐渐停止。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倍他米松的LC-MS/MS方法.采用Venusil XBP C8(200 mm ×3.9 mm ID,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含甲酸铵5 mmol·L-1)(80:20),流速0.4 mL·min-1;质谱仪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检测,监测离子为393.3→355.2(倍他米松)和361.3→343.2(泼尼松龙,内标).血浆样本用乙酸乙酯处理.倍他米松在0.5~80.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血浆低、中、高3种浓度(1.0,10.0,60.0ng·mL-1)平均提取回收率为88.24%,定量限为0.5 ng·mL-1.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灵敏,适用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观察倍他米松结合温针在坐骨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8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经椎间孔注射2%利多卡因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0.5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mL,qw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6次/周;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指标、炎症因子水平,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月、6月、12月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两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月、6月、12月VAS评分和ODI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 05),且研究组低于同期对照组(P< 0.05).结论:经椎间孔注射倍他米松联合温针灸具有协同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程度,降低治疗后疼痛程度,且疗法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