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IH分别制定了次声、低频声、噪声和超声的TLVs,分述如下:1 次声和低频声TLVs次声和低频声限值表示几乎所有劳动者反复接触而不引起听力以外的不良健康效应的水平.除持续时间小于2s的脉冲噪声外,1~80Hz频率的1/3倍频程[1]的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不应超过145dB的上限值.另外,所有的未加权的SPL不应超过150dB的上限值.
B型超声诊断系统是声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医疗生物科学相结合的产物,超声诊断在现代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B型超声波诊断仪是集电子学,声学于一体的高科技电子医疗设备,由于其电路结构复杂,控制信号流程繁锁,用一般的维修方法是很难正确判断出故障所在部位.因此,维修者一定要在弄清B超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弄清楚各部分电路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再加上必要维修经验的积累,才能够缩短维修时间,减少维修步骤,做好B超机的维修工作.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通过配方和工艺研究、采用理化分析和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该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相关性能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观察.结果 该消毒凝胶以醋酸氯己定为有效成分,复配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基质及其他辅剂组成无色透明凝胶.用该消毒凝胶原液浸泡作用1 min,对载体上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平均杀灭率可达99.9%以上,作用5 min杀灭率可达100%;对载体上白色念珠菌作用3 min,平均杀灭率大于99.9%.该消毒凝胶对小鼠急性经口毒性LD50值>5 000 mg/kg(体重),其原液对动物完整皮肤无刺激、无致突变作用.该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声学性能符合医用超声耦合剂相关要求.结论 该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相关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和使用安全性.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今年第1 期刊登了作者王瑛关于"医学计量"概念及特点的文章,不少读者提出异议或疑问,非常希望权威人士能够答疑解惑.再者,近年来,国内有关部门相继组建了"临床医学计量"和"医学计量"两个技术委员会;在计量专业的网站上,还辟有"医学计量"版块.但遗憾的是对于至关重要的"医学测量"、"医学计量学"和"医学计量器具"概念,他们都不曾做出过界定.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牛凤岐教授是兼跨医疗器械标准化和计量两大领域的老专家,学问深厚,为此本刊<访谈>栏目记者特地采访了他.
在学习、贯彻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过程中,许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情况,即第三十九条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使用环节的医疗器械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其道理不难明了:除了耗材和一次性产品之外,绝大部分医疗器械,尤其是其中的仪器类,往往要持续使用多年,无论多么结实、先进,都逃不脱自然老化、使用加速老化的客观规律,难以避免出于各种原因的损坏;功能的丧失、性能的退化必然导致安全有效性的降低,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生产阶段施行严格的质量管理是绝对必要的,但再严格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代替在用阶段包括安全、性能检测等环节在内的质量监管。在许多读者看来,鉴于其必要性,以及因“医用三源”造成的、持续20多年的混乱,这一规定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人士认为:提出“医用三源”,依据《强检目录》对某些设备进行强制性计量检定,属于“法制计量”的范畴,是《计量法》赋予计量部门的权责,《条例》的规定不能超越法制计量。孰是孰非,不妨听听领域内专家的解读。中科院声学所牛凤岐教授在医用超声设备标准化、质量检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深厚造诣,对医疗器械和计量器具的立法、监管都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下面所载,是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他的采访记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逐渐提高,利用科学的技术防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看好和接受.所谓技术防范,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光学、声学、化学、电子等学科的先进技术进行的安全技术防范.医院有没有必要花巨资安装技术防范系统?我院的使用情况说明很有必要.其理由如下:①是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②由医院的工作性质决定.
目的:评价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声带小结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中药组(20例)、西药组(20例).针刺组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中药组口服金嗓散结丸;西药组采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观察3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嗓音学参数.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中药组(85.0%)与西药组(85.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改善嗓音学方面,针刺组亦优于其他两组(均P<0.01).结论: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声带小结疗效确切.
目的:评价"开音1号穴"对声带黏膜下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灸试验组和西药对照组各8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开音1号穴",运用呼吸补泻法中泻法,结合喉腔声门的深呼吸运动,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西药雾化吸入,每日1次,疗程均为7天.结果:试验组愈显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分别为60.0%、85.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声时、频率微扰商、振幅微扰商、谐噪比声学参数也客观地反映了治疗后嗓音质量的提高.结论:针刺"开音1号穴"为主是治疗声带黏膜下出血的理想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运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 ARFI)评价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与33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S0),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肝脏s5、s6、s7、s8段及肝包膜的剪切波速度,同时常规测量所有受检者的肝、脾大小及门静脉内径.结果 6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肝穿活检病理结果分为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早期肝硬化组(S4).早期肝硬化组(S4)的肝脏各段剪切波速度与S0组、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纤维化组(S2-S3)与S0组、S1组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1组与S0组间的各肝段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肝包膜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肝硬化组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较其他组有增加,并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可无创评价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程度,方法可行,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报道我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声学造影诊断先天性三尖瓣闭锁4例,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现报告如下.
文报告我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声学造影诊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5例,并经心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23岁,均自幼出现心脏杂音并伴有不同程度气短、活动能力下降等.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3~6/6级收缩期或双期连续性机械杂音并伴有震颤.X线胸片示:5例均见两肺血增多、肺动脉扩张,心影增大、心胸比例0.62~0.78,ECG提示双室肥厚.
第16届国际声学会议(16thICA)暨第135届美国声学会议(135thMASA)于1998年6月20-26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联合召开.ICA每三年举办一次,第14届ICA曾于1992年在我国北京21世纪宾馆进行.
患者婚后1年余,停经52天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少量出血,尿中HCG呈阴性,血中HCG呈弱阳性.临床诊断:①宫外孕?②月经不调?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性损伤的声像图特征,以及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仪探测甲状腺,并反复复查,综合分析41例亚甲炎病人的声像图特征,以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亚甲炎病人的甲状腺无论从体积上,形态上,内部结构上,声像图变化明显差异性较大,短期内声像图动态变化显著.结论:亚甲炎的甲状腺改变具有明显的声学特异性,对评价此病的病变程度,判断其病变性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HFB,40 MHz)观察二丙酸倍他米松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接受二丙酸倍他米松局部注射治疗患者(治疗组)和20例未接受任何治疗患者(对照组)以40 MHz探头行高频超声,于第1、31、61、91天测量瘢痕横径、垂直厚度;以DFY型超声图像诊断仪测量其面积、平均灰度值、声强值;结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评分.结果 治疗组:第31、61、91天较治疗前横径、垂直厚度明显减小(P均<0.05),面积、平均灰度值、平均声强值明显减小(P均<0.05),VS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1);第61天较第31天、第91天较第61天以上各参数均明显减小(P<0.05),评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各参数及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显微镜能无创、定量观察二丙酸倍他米松局部治疗后病理性瘢痕改变,对评价治疗情况有一定临床价值.
患者女,54岁,一年来反复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阴道指诊在尿道与阴道间触及一个肿块,大小约4cm×5cm,无触痛,位置固定,囊性感,肿块距阴道口3cm左右.
目的 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通过特异性纳米探针对肝脏疾病进行检测,为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牛血清白蛋白为骨架,在白蛋白上修饰半乳糖基团用于靶向肝脏上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通过氯胺-T标记法进行放射性碘的标记,并在白蛋白内包裹吲哚菁绿分子形成肝靶向的纳米颗粒.分别进行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光谱表征、生物分布、SPECT显像以及光声成像实验.结果 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颗粒的粒径为86.4 nm,在705、780 nm处有明显吸收峰.生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该放射性标记的纳米颗粒在肝脏的分布60 min时可达到(55.52±5.39) %ID/g,而受体抑制后,肝脏摄取降为(37.01±7.38) %ID/g,抑制效果明显(P<0.05);该材料的肝摄取在240 min时依旧保持在(34.22±4.44) %ID/g,而在其他器官中,放射性标记物的分布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及光声成像实验结果与生物分布数据一致,肝脏上面有最高信号,适于进行肝的成像.结论 131I标记的白蛋白纳米颗粒是一种性质优良的肝靶向双模态探针,有望用于肝疾病的检测.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的超声生物显微镜特征.方法 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患者30 例(30 眼)作为急性发作组,选取眼内压经药物控制良好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 例(30 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当日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测量两组的前房深度及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4 个象限的距离巩膜突500 μm 处房角开放距离、小梁网睫状突距离及虹膜睫状突距离,两组之间各项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急性发作组前房深度为(1.55 ±0.27 )mm,对照组为(1.78 ±0.26 )mm,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40,P =0.001 ).急性发作组颞侧、鼻侧、上方及下方四个象限的房角开放距离分别为(0.051 ±0.082 )mm 、(0.010 ±0.033 )mm 、(0.012 ±0.041 ) mm 、(0.039 ±0.086 )mm;对照组分别为(0.136 ±0.064 )mm 、(0.130 ±0.102 )mm 、(0.115 ±0.093 )mm 、(0.097 ±0.071 )mm,两组比较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组4 个象限小梁网睫状突距离分别为(0.606 ±0.122 )mm 、(0.656 ±0.091 )mm 、(0.624 ±0.124 )mm 、(0.579 ±0.142 )mm;对照组分别为(0.815 ±0.155 )mm 、(0.775 ±0.164 )mm 、(0.721 ±0.117 )mm 、(0.810 ±0.162 )mm,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组4 个象限虹膜睫状突距离分别为(0.125 ±0.086 )mm 、(0.153 ±0.138 )mm 、(0.150 ±0.127 )mm 、(0.114 ±0.081 )mm;对照组分别为(0.372 ±0.130 )mm 、(0.383 ±0.122 )mm 、(0.357 ±0.098 )mm 、(0.395 ±0.157 )mm,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前房更浅,房角更窄,睫状体的位置更加贴附于小梁网和虹膜,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能从解剖学上进一步认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发病机制.
超声造影剂(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UCA)也被称为声学增强剂(echo enhancing media),是在血液中加入声阻抗值与血液截然不同的微气泡等介质,使血液的散射增强,以提高血管、心腔和组织的显像[1].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微循环和组织灌注的新技术.随着基础理论、造影剂和显像技术的迅速发展,CEU从早期的右心显影发展到在毛细血管水平评价组织血流灌注.超声造影成为超声领域中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重点.随之,超声造影剂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概述VVI技术通过声学采集方式及像素空间相干技术,运用实时跟踪运算方法自动追踪二维图像中描记点的位置,获取研究对象的运动信息,把速度矢量叠加在二维图像上.研究对象的运动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箭头的长度代表速度大小,箭头的指向代表速度方向.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银屑病患者皮肤超声生物显微镜声像图表现,计算各个时期皮肤厚度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50例,其中进行期患者50例、静止期50例、退行期50例.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其表皮、真皮厚度,观察表皮与真皮之间低回声暗带的变化.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肤声像图表现为表皮、真皮不同程度增厚,结构紊乱,其内皮肤附属器显示清晰.表皮与真皮之间的低回声暗带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时期银屑病患者表皮、真皮、暗带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9.239、26.899、37.902,P值均<0.01).表皮厚度进行期与静止期、退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89、18.987,P值均<0.01),静止期与退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92,P<0.01);真皮厚度进行期与静止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2,P>0.05),退行期与进行期、静止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8、5.941,P值均<0.01);低回声暗带厚度进行期与静止期、退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73、7.540,P值均<0.01),静止期与退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26,P<0.01).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特征不同,可观察银屑病患者表皮、真皮及中间暗带的结构变化,各个时期皮肤厚度不同.
目的 评估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前移术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例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年龄18 ~35岁,手术方案包括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并前移.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术前3d、术后6个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并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鼻腔总阻力分别为(1.189±0.38)cm H2O/L/mi、(1.081±0.43) cm H2O/L/mi和(1.111±0.40) cm H2O/L/mi,鼻腔总容积分别为( 14.920±1.95) ml、(16.380±4.32)ml和(15.660±4.25) ml,鼻腔平均截面积分别为(0.500±0.09) cm2、(0.570±0.15) cm2和(0.560±0.14) cm2,但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较术前下降,即主观症状改善,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前移手术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检测(鼻声反射检测)及主观性检测(NOSE量表)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型(以下简称VPI)异常语音的语图表现和音声特征.方法应用美国Kay-7800语图仪分析系统,对39例腭裂术后患者中腭咽闭合不全的异常语图与30例正常语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PI患者的异常几乎以辅音为主,VPI异常语图主要有5种类型,以辅音残缺和鼻化构音多见,起声时间(简称VOT)短缺,明显低于正常构音值.结论VPI的异常语图和音声特征研究,为临床评判、治疗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术前主、客观评估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围手术期鼻塞处理的指导作用.方法对以鼻塞为主诉的CRS患者,因收治在医师组不同,而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鼻阻力及鼻声反射对鼻塞进行主、客观评估,并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评估鼻-鼻窦情况.实验组围手术期严格依据主、客观评估采取个体化处理,对照组仅依据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处理.术后6个月和1年随访.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鼻塞VAS评分、总鼻阻力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及1年,两组患者鼻塞VAS评分、总鼻阻力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年分别与术前相比,各评分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患者疗效评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鼻塞主、客观评估,不仅可用于CRS鼻塞症状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两者综合应用并结合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可指导CRS围手术期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改善CRS患者鼻塞症状及提高其疗效.
目的 探讨对存在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前移术的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例Ⅲ类错颌畸形并伴有鼻中隔偏曲,鼻腔阻塞症状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年龄18~45岁,手术方案包括上颌骨LeFort Ⅰ型截骨前移术及鼻中隔矫正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前鼻镜检查及鼻声反射检查.术前及术后6个月,完成鼻腔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asal obstruction symptom evaluation scale,NOSE)的主观性评估.采用SPSS13.0对术前、术后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的鼻腔阻力、鼻腔容积及鼻腔最小截面积术后3个月及6个月较术前有显著改善.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较术前下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前移手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鼻腔容积,改善鼻腔通气.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所致鼻呼吸阻塞对儿童颅面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30例腺样体肥大儿童(腺样体肥大组)和27例正常儿童(正常儿童组)分别进行声反射鼻测量和X线头颅测量.结果 腺样体肥大组鼻咽腔容积为(15.49±6.59)cm3,较正常儿童组(20.78±4.91)cm3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肥大组鼻气道阻力为(5.58±3.28)cmH2O/L·min,较正常儿童组(2.28±1.30)cmH2O/L-min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头颅测量显示腺样体肥大组儿童面部形态呈明显的垂直向生长,下颌后缩,下颌角变大,其中前下面高为(68.32±6.66)mm,较正常儿童组(62.09±6.30)mm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高比例为0.7±0.08,较正常儿童组0.77±0.11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腺样体肥大可致鼻阻力增大和鼻咽腔容积减小;鼻气道阻塞可明显影响儿童颅面发育.
目的 探讨鼻黏膜充血指数与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 组织重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接受鼻内镜手术的CRS患者44例,应用鼻声反射仪进行测量来获取鼻黏膜充血指数; CRS患者钩突黏膜标本行鼻黏膜血管密度和纤维化程度评分;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鼻黏膜纤维化程度、血管密度与鼻黏膜充血指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鼻黏膜充血指数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522,P=0.00),与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838,P=0.00).黏膜下纤维化程度与血管密度结合与鼻声反射黏膜充血指数有显著相关性,决定系数(R2) 高达 0.778.结论 以鼻黏膜充血指数确定病变黏膜顺应性,进而确定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及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指导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仪的参数--鼻阻力(nasal resistance,NR)与鼻声反射测量仪的参数--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V)、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 cross sectional area,MCSA)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应用主动后鼻阻力测压法和鼻声反射测量法对316例有鼻阻塞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减充血前双侧鼻阻力(bilateral NR,BNR)将患者分为2组,组1: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组2:BNR减充血前0.25 Pa,cm3·s.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研究上述两种客观测量法的参数在全体研究对象及各组中的相关性.结果 在使用减充血剂前、后,316例患者单侧鼻阻力(unilateral NR,UNR)与单侧鼻腔容积(unilateral NV,UNV)、单侧鼻腔最小横截面积(unilateral MCSA,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组1(104例)和组2(212例)在减充血前、后的UNR与UNV、UMCSA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值均=0.000).鼻阻力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鼻阻力与鼻气道容积的相关系数.结论 在有鼻阻塞的患者中,NR、NV及MCSA存在负相关,MCSA是影响NR的主要因素.
目的 比较下鼻甲黏膜下骨质切除术和骨折外移术治疗下鼻甲肥大的手术疗效.方法 利用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调查量表和鼻声反射测量对分别接受两种术式的患者进行术前1周和术后12个月的评估.结果 47例下鼻甲肥大患者入选本研究,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显示两种术式均使患者获得QOL改善,且术后改善程度相似,下鼻甲肥大患者术前五大问题依次为睡眠质量差、经常需要擤鼻涕、流黏稠鼻涕、容易疲劳、头晕.术后依次为鼻涕倒流、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两种术式均可使患者的鼻声反射测量参数最小横截面积,0~5 cm鼻腔容积(nasal volume,NV)和2~5 cm NV发生显著改变,且黏膜下骨质切除术比骨折外术移获得更宽敞的NV,分别为(7.28±2.01)cm3 vs(6.01±1.22)cm3,(5.99±1.87)cm3 vs(4.23±1.08)cm3(P<0.05);但SNOT-20得分和鼻声反射测量数值无相关性.结论 针对程度较轻的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推荐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作为首选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