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的下肢浮肿常见于以下情况:1.糖尿病并发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糖尿病人下肢水肿的最常见原因.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损害时,由于尿蛋白大量漏出、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严重低蛋白血症而引起双下肢、眼睑及颜面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浮肿.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与管型,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升高.
民间把下肢水肿叫做"穿靴",把头面部水肿称为"戴帽".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也就是说,如果男同志的水肿从脚以及下肢发起就比较严重,女同胞的水肿从头面部发起就比较厉害.其实,这两种水肿大多和心脏以及肾脏疾病相关.往往是心脏病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时,人体下肢静脉压最高,所以,心脏病病人发生水肿最先出现在下肢,即从脚肿起.而肾脏病水肿是由于肾脏滤过能力的丧失或者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水肿.而眼睑等组织疏松的部位组织压力较低,液体更易渗出,因此这些部位的水肿出现最早,也最为明显.
李奶奶下肢水肿有一段时间了,她找到中医治疗,医生给她开了个方子,嘱咐她一周后再来.一周后,李奶奶再去看病,拿到的方子跟上一次的有些不同,不仅有些药物换了,就是那些没换的药物,其剂量也跟上次不一样了.李奶奶很纳闷,为什么同样一种中药,剂量还会调整呢?在中医的遣方用药中,中药的剂量的确是有讲究的.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它的有效成分,而剂量的大小又决定着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剂量过小,则不能发挥疗效;剂量过大,不但浪费药物,而且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目的 评价采用中药足浴法治疗肺心病下肢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65例肺心病下肢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32例)与足浴组(33例).在积极治疗肺心病的同时,常规组行西医利尿消肿,足浴组行中药足浴,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周后评价疗效,两组肺心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足浴组下肢水肿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组,且足浴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中药足浴治疗肺心病下肢水肿的疗效理想,安全性高.
患者,男,73岁,因慢性咳嗽、乏力月余,咳痰带血丝3d,于2002年1月11日来我所门诊查治,经拍X线胸片及痰涂片查结核菌,确诊为双上继发型肺结核,涂(+)给予异烟肼0.6g、利福平0.6g、吡嗪酰胺2g,隔日空腹顿服(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抗结核组合药,批号0107071),链霉素0.75g隔日肌注,患者用药后次日,即出现下肢水肿,未在意,仍继续用药,至第3次用药后,患者呈全身水肿,尿量减少,一昼夜约750ml,方来所查治.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下肢水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治下肢水肿老年患者46例,调查分析患者下肢周径,询问患者体格状态,测量体质量、肝脏、血糖、血脂、B性钠尿肽等.再进行患者胸部CT、心脏的左心功能、腔静脉超声、下肢淋巴管超声等检查,根据结果分析具体治疗方案.结果:造成患者下肢水肿的原因相对较多,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社区老年患者下肢水肿的原因相对较多,需要结合具体的社区老年患者自身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实现对老年患者下肢水肿的治疗.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增高及血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引起.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75%以上出现腹水,大量腹水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下肢水肿、脐疝,腹部膨隆呈蛙状腹,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的不适,良好的护理对此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因月经量增多3年,头晕1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可能性大.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3g/L,余正常.于4月30日行子宫全切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血常规复查血红蛋白75g/L,患者拒绝输血于5月6日出院.5月14日患者因左下肢进行性水肿5天入住本院内科,体检左下肢水肿(++),彩超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病根据日常社区诊疗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介绍社区老年患者下肢水肿常见的原因,重点围绕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心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患者除了要忍受睡眠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的折磨之外,治疗时出现病情的反复加重、大量的口服药物、高额的治疗费用等,也都是患者和家庭的难以承担之“痛”.由于治疗之路的漫长和痛苦,相当一部分心衰患者表示,自己曾经有过悲观绝望、打算放弃治疗的想法.
心衰的治疗之路漫长、痛苦,患者除了要忍受睡眠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症状的折磨之外,治疗时出现的病情反复加重、大量口服药物、高额的治疗费用等等,都是患者和家庭难以承受之“痛”.庆幸的是,近年来中医络病学指导心衰的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多、彻、好、省”四大优势,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王××,男,57岁,2003年9月25日初诊.主诉:左下肢水肿2年余,近来加重.患者于2001年8月左下肢膝外侧创伤,经当地医院手术清创缝合.外伤裂口长13 cm,瘢痕从左膝股骨下端外上髁向前下弯曲至腓骨小头下.患者左下肢水肿,左小腿周径41 cm,右小腿周径37 cm,左足背、踝部、小腿部外观水肿明显,皮肤色素沉着,按之凹陷.诊断为左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因在左膝胫骨粗隆外侧,腓骨小头内侧缝合线下方,触及米粒样大小瘢痕结节3个,压痛明显,考虑左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为创伤缝合后的瘢痕结节所致.
旅游途中,由于频繁地更换地点和改变生活环境,加上爬山涉水,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全身各系统常常处在紧张和变化之中,即处于"应激状态".机体一旦进入应激状态,就会破坏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和稳定,导致疾病的发生.当然,进行旅游保健要根据旅游者的实际进行科学安排,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争取医疗机构的配合.
慢性布卡综合征(BCS)是因肝静脉主干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门静脉和下腔静脉高压的一组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胸腹壁静脉曲张,顽固性腹水或下肢水肿等.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本病发现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西医治疗BCS主要靠外科手术解除血管中的梗阻,改善症状.一般认为,BCS仅极少数可自行缓解,绝大多数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近年来我们重用活血化瘀药组成活血消臌汤治疗1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治疗小儿肾病:笔者在1987年下乡医疗时,偶得一药农治水肿验方,其中主药为徐长卿。多年来笔者在治小儿肾病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徐长卿,疗效颇佳。如治患儿赖某某,女,8岁。颜面、双下肢凹陷性浮肿,B超检查腹部有少量积液。血清胆固醇13.43mmol/L,甘油三酯2.26mmol/L;血浆总蛋白38g/L,白蛋白12g/L;尿蛋白(++++),尿白细胞(±)。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西药激素治疗罔效,请中医会诊。询知上症俱存外,伴面色FDAF白,神疲肢冷,纳差恶心,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治以温阳利水,益气健脾。处方:徐长卿10g,制附子3g,茯苓6g,白术6g,白芍6g,胡芦巴5g,党参6g,泽泻6g,黄芪6g,薏苡仁8g,生姜3片,炒谷麦芽各8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颜面、下肢水肿及腹水消失,精神胃纳好转,小便增多,尿蛋白(++),尿白细胞(-)。继以上方随证加减治疗1个月,诸症悉平。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
患者,男,64岁.因"间断下肢水肿4年,发热伴咳嗽、咳痰1月余"入院.1病历摘要1.1病史患者2002年8月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24h忌酒蛋白7.53g,血白蛋白22.4g/L,血压正常,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患者男,15岁。因左下肢水肿半年于1998年8月就诊。患者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水肿,在外地医院抗炎治疗无效转入本院。体检:患者一般状况好,左下肢中度水肿,左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多枚,黄豆到蚕豆大,活动,质较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行淋巴结活检术。
患者男,54岁.主因右下肢水肿,活动受限于2006年7月8日入院.曾在当地某医院诊断有下肢血栓,治疗后未见好转而来本院.体检:右下肢指凹性水肿,浅静脉曲张,皮肤暗紫色,疼痛,活动时加重.
患者,女,39岁,主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年,乏力1个月,于2013年12月9日入我院治疗。
1病程情况
1.1现病史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当地查血常规WBC、RBC、Hb正常,PLT约为1200×109/L,在我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予羟基脲+干扰素治疗约3年,间断复查PLT 约600×109/L~700×109/L,PLT 正常后间断羟基脲治疗,未规律监测血常规。一个月前出现乏力,无发热、心悸、下肢水肿、腹泻、尿频、鼻衄等不适,当地查血常规Hb 68 g/L,WBC 59.47×109/L,PLT 213×109/L,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可,睡眠可,小便正常,无茶色、酱油色尿,大便正常,无血便、黑便等,体重无明显减轻。
目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95%以上的旁路移植血管取自于患者单腿或双腿的下肢大隐静脉,术后由于患肢血液回流不畅,容易造成患肢淤血及肿胀.为了缓解以上症状,要求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常规使用弹力袜,目的是促进浅部静脉回流与深部静脉回流形成交通支,减少下肢水肿发生,从而促进腿部伤口愈合.
患儿女,29 d.因“腹胀15 d,加重1d”人院.出生体质量3 1 50 g,否认产伤、窒息史,生后第10天出现腹胀,吃奶可,无呕吐.查体:下颌角可见1.5 cm×1.5 cm肿块,可见青紫血管纹,右脚内侧可见1圆形0.3 cm×0.3 cm青紫肿块,患儿外阴水肿,下肢水肿,B超示:肝脏明显增大,右肝斜径127 mm,肋下30 mm,表面平,肝缘变钝,未见明显正常肝组织回声,内可见大量无回声区,未见明显实质占位性病变.肝内血管显示欠清晰,肝内胆管未见扩张(图1).超声提示:巨肝伴回声改变,占位性病变可能,建议活检.临床根据患儿下颌角及脚内侧青紫肿块,首先考虑该疾病引起,腹部MRI提示:肝弥漫性占位.患儿出现恶病质,家属放弃治疗,致死亡,死亡诊断:新生儿肝肿大(重度):肝占位性病变;多发性血管瘤;低钠血症;新生儿重度贫血.
患者女,30岁.因右上腹不适、下肢水肿及腹壁静脉曲张就诊.超声所见:肝右叶及左内叶部分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部分左叶增强、增粗不明显,两部分边界清晰,均无占位感(图1).左、中肝静脉近第二肝门部完全阻塞,右肝静脉管腔内径正常范围,近第二肝门部内径约0.8 cm,但与下腔静脉交汇处管腔内见纤细的膜状物回声,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示膜状回声处见细条状高速血流与腔静脉相通.
患者女,29岁.因胸骨后闷痛不适2个月入院.患者自述胸骨后闷痛不适并向左肩背放射.无恶心、呕吐,无晕厥,亦无下肢水肿等.查体:BP 16.0/9.3 kPa,心率80次/min,心界扩大,心前区无隆起,未触及细震颤,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外院MRI诊断:心包内占位病变,心包间皮瘤或恶性畸胎瘤.
患者男,55岁.因反复发热8个月,伴进行性胸闷、心悸、下肢水肿及夜间不能平卧入院.入院体检:BP 120/55 mm Hg(1 mm Hg=0.133 kPa,下同),患者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向颈部及腋下传导;主动脉瓣区闻及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患者女,25岁.因外院发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拟行介入治疗来我院就诊.患者自幼年起至成人期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但无明显活动后气急、乏力、发绀、咯血、心悸、胸闷等其他症状.2岁时曾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现心脏杂音,怀疑先心病.今年6月底因出现乏力,久立后左下肢水肿,在外院诊断为: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行PDA封堵术而来我院.
患者女,38岁.因下肢水肿,反复上腹部隐痛1个月而到我院内科就诊.体检:胸前正中见一长10 cm手术疤痕,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患者女,58岁.既往无异常.近日胸痛,胸闷伴下肢水肿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慢性病容,血压14/8 kPa,心率106次/min,心肺听诊(-).经X-线胸片检查拟诊纵隔肿瘤.超声检查:使用SSA 270A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75 MHz.患者仰卧位,两手置于头侧,探头置于两侧胸骨旁进行纵切探测及患侧肋间逐一进行横切探测,于左前胸二、三肋间胸骨柄左缘处探及一个4.6 cm×5.0 cm×4.0 cm实性稍强回声,外形不规则,欠清晰.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显示主动脉及肺动脉均被实性稍强回声包绕(图1).
肢体水肿多由组织间隙积液过量造成,引起疼痛、下肢活动受限、心理障碍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通常采用的消肿方法包括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我科自2005年起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下肢水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对卧床患者下肢深部静脉血栓预防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1—9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60例患者(重症肺炎45例、急性脑梗塞30例、外科手术后35例、胃穿孔15例、股骨头置换术后20例、重症胰腺炎1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症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0例.对症治疗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55.83±5.62)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常规治疗组男41例,女39例,年龄(57.33±4.57)岁,年龄范围为25~65岁.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对症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的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峰速度和血栓发生率.结果 对症治疗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48.6±7.3)cm/s]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28.6±4.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1/80)]低于常规治疗组[6.3%(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部静脉血栓防治系统可有效缓解患者下肢水肿且可降低深部静脉血栓发生率.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2岁.因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白色黏液,痰量中等,伴周身乏力入院治疗.治疗后症状略好转,自行停药出院.15天后咳嗽、咳痰加重,为砖红色黏液,不能平卧,可侧卧,再次住院治疗.用药后7天症状缓解,但第8天开始加重,出现咳血,量多,发热,体温最高达39℃,伴畏寒,无盗汗,眼睑及下肢水肿,不能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