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评价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研究对象包括49例高血压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进行了肱动脉充气加压前后血管内径变化.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的检测情况,用以评价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反应;结果: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的下降;多普勒超声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是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
肢体水肿多由组织间隙积液过量造成,引起疼痛、下肢活动受限、心理障碍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通常采用的消肿方法包括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我科自2005年起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仪(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治疗下肢水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下肢麻痹或瘫痪的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vein thrombosis,DVT)累积发生率为53%,明显高于无瘫痪者7%[1].
《柳叶刀》(Lancet)杂志5月3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了CLOTS 3研究结果,该结果指出,在卒中后卧床患者中,周期性充气加压(IPC)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并且有可能改善生存率。
该多中心、平行组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2876例卧床急性卒中患者(中位年龄76岁),并按1:1比率随机给予IPC或常规治疗。在患者入组(7~10)天和(25~30)天时实施加压超声检查,随访6个月以确定生存率和晚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主要转归为30天内加压超声检出的近端静脉DVT或任何症状性DVT。结果显示,IPC组和对照组的主要转归发生率分别为8.5%(122例)和12.1%(174例);绝对风险降低为3.6%。排除323例主要转归前死亡患者和41例未行加压超声筛查患者后,IPC组和对照组的校正OR为0.65(P=0.001)。在治疗30天期间,IPC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11%和13%,腿部皮肤裂开发生率分别为3%和1%,摔伤发生率均为2%。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气压式血管瘤治疗器”治疗69例小儿血管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将1990~1998年初次在我院就诊的四肢、躯干、乳房区血管瘤患儿156例随机分为3组。(1)治疗组(Ⅰ组):采用“气压式血管瘤治疗器”治疗。根据患儿年龄、瘤体部位不同,选择型号合适的血管瘤治疗器。将袖式气压袋置于瘤体表面,皮肤表面衬一层软保护垫,粘合扣固定两端,通过单向阀充气加压。最佳治疗压力应低于患儿舒张压15 mm Hg,通常1~6个月患儿的治疗压力是20~25 mm Hg;6~12个月为25~30 mm Hg;1岁以上为30~35 mm Hg。为保证治疗效果,最好为持续配戴。配戴治疗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半年,一般3~4个月。(2)服强的松对照组(Ⅱ组):强的松2~4 mg/kg,隔日1次,晨起顿服,以后每周减半量,直到5 mg维持量为止,一疗程为10周。(3)观察对照组(Ⅲ组):不用任何治疗,等待血管瘤自行消退或给安慰剂口服。3组患儿病史、瘤体大小、及年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腰椎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42例(联合预防组)行正规抗凝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另选择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50例(对照组)单纯行联合间歇充气加压.观察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引流量、拔管时间.结果 联合预防组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10.0%(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1,P<0.05).联合预防组引流量、拔管时间分别为(318.6±213.5) ml、(116.3± 11.3)h,对照组分别为(312.1±202.9) ml、(115.6±30.5)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具有高或极高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腰椎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较单纯联合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效果更佳.
在临床上一般腹带已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的患者,但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发现一般腹带在下腹部手术的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患者在术后使用时,易于上滑,达不到对切口加压止血的作用,且对体型瘦弱者,由于两侧髂骨的作用,下腹切口部处于空虚状态,失去术后利用腹带对切口加压止血的作用.
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检测,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在血流介导性扩张(FMD)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对采用袖带阻断肱动脉血流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尽统一,FMD的临床应用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本研究通过采用血压计不同充气压和保持时间对肱动脉FMD值结果的影响.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已被临床广泛接受,除此之外,IPC也被成功地用于改善下肢远端动脉疾病病人的循环,减轻淋巴水肿,治疗静脉曲张性溃疡,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IPC是怎么发挥这些临床作用的还不是很清楚,其确切的作用机理也是不明确的.本文将IPC的临床效用和作用机理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电动止血仪在四肢手术中为最常见辅助工具之一,采用数字控制,根据手术部位的需要设定压力,通过高效气泵快速充气加压于气囊止血带内,从而压迫肢体暂时阻断动脉血流.具有减少术中出血、手术野暴露清晰、缩短手术时间等优点.小儿皮肤娇嫩,电动止血仪在手术中使用不当,易造成皮肤损伤.近年来,我们将烧伤纱布运用于196例小儿四肢手术,使用电动止血仪时保护皮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2006年6月~2007年10月,我们治2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当天即给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仪(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为了防止乳癌根治术后创面渗血、渗液,促进皮瓣愈合,避免绷带加压包扎繁琐与不便及因包扎过紧给病人带来的损伤,我们自行研究设计充气加压止血胸腋肩带,2000年1月投入临床应用.经43例乳癌根治术后的使用,效果确切,病人满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