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髁部骨折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及解剖特点分为股骨髁上骨折、双髁骨折、单髁骨折和股骨下端骨骺分离,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疗效多不满意,我们自2000年9月至2006年9月,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采用膝前外侧切口,内外侧联合切口,应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治疗股骨髁部骨折,经6个月~3年随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为探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下端Hoffa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股骨下端Hoffa骨折患者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8例患者使用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下端Hoffa骨折,按照Letenneur膝关节评分,7例优良,1例可,后者于取内固定物时做了松解术,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结论: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股骨下端Hoffa骨折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
人体的关节中最复杂的莫过于膝关节了.我们的膝盖就是膝关节的一部分,在加上大腿的股骨和小腿的胫骨,这三块骨头就是构成膝关节的全部骨骼了.膝关节复杂性主要来源于膝关节内部的软骨结构——半月板.由于股骨下端呈球面凸隆,而胫骨髁的关节窝较浅,彼此很不适合,在关节内就生有由纤维软骨构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缘与关节囊紧密结合,内缘薄而游离;上面略凹陷,对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胫骨髁.内侧半月板大而较薄,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形.
我院于1998年以来为71例儿麻患者行股骨髁上截骨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14~35岁.右侧42例,左侧29例.2手术方法于髌上前外侧行斜切口,长约4~5cm,上极至正中,下极至髌骨外上角.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斜行切开股四头肌腱及肌腱下脂肪.再切开骨膜,用弯止血钳行骨膜下剥离,并牵拉显露股骨下端,于髌上一横指处行"V”字形截骨.截骨时要保留后侧的皮质.如果屈膝角度大,需行反"V”字截骨.缝合切口时要将股四头肌腱下的脂肪组织缝合好.
股骨下端骨骺分离临床上较少见.本院自1982年以来收治4例.报告如下.
例1,男,29岁.左大腿和膝部酸痛、肿胀,进行性加重一年,于1986年9月住院治疗,拍X线片见左股骨下端骨皮质变薄,松质骨部有透亮区,呈斑点状,无骨膜反应,肿瘤阴影长5cm,宽4.5cm,周围血象与体温正常.完整切除肿瘤至正常骨结构5cm,周边软组织缺损10cm,从左右两侧各取一根腓骨,皆为14cm,将腓骨互为倒置180°,首先端端吻合腓动脉,再同样吻合腓静脉,最后将游离腓动脉与股动脉作端端吻合,腓静脉与大隐静脉作端端吻合.骨固定方式为近端一腓骨插入股骨髓腔,另一根镶在股骨旁,用一枚螺丝钉将腓骨与股骨固定;远端两腓骨皆插入髓腔内,同法用一枚螺丝钉固定.术后三个月摄X线片,两骨接触处已有骨痂生长,半年骨痂丰富,腓骨已增粗,患者已能持拐负重行走,一年后重返工作岗位,随访七年患者全身及局部未见肿瘤复发,无跛行.
王××,男,57岁,2003年9月25日初诊.主诉:左下肢水肿2年余,近来加重.患者于2001年8月左下肢膝外侧创伤,经当地医院手术清创缝合.外伤裂口长13 cm,瘢痕从左膝股骨下端外上髁向前下弯曲至腓骨小头下.患者左下肢水肿,左小腿周径41 cm,右小腿周径37 cm,左足背、踝部、小腿部外观水肿明显,皮肤色素沉着,按之凹陷.诊断为左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因在左膝胫骨粗隆外侧,腓骨小头内侧缝合线下方,触及米粒样大小瘢痕结节3个,压痛明显,考虑左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为创伤缝合后的瘢痕结节所致.
患者女,24岁.因左大腿反复疼痛4年于2006年6月7日入院.体检:左大腿中下段前内侧触及一肿物,大小约2 cm×3 cm×1 cm,质软,有压痛,可活动.B超示:左大腿皮下脂肪与肌层间见低回声区,性质待查.CT示:左股骨下端皮下脂肪与股内侧肌之间异常信号,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大.临床以左大腿肿块性质待查行手术切除.
目的 探讨解剖型支持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下端复杂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1年2月以来收治的股骨下端复杂粉碎性骨折45例,用解剖型支持钢板植骨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8~15个月,解剖复位37例,接近解剖复位21例;4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骨折不愈合、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27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88.89%.结论 解剖型支持钢板植骨内固定治疗股骨下端复杂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股骨下端复杂粉碎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患者男,12岁.因右大腿下端肿痛2月余入院,诊断为右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术前胸片双肺未见转移,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化疗一疗程后行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为成骨肉瘤.术后两月患者相继出现左腕、右肘及左胸疼痛,考虑为骨肉瘤全身多发转移.查体:左腕肿胀,质硬,有压痛,活动受限,右肘有压痛,活动自如,其它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42金氏单位,血沉36mm/h,血常规正常.
病历摘要患者男,38岁,农民,因"全身骨关节、腰骶部疼痛10余年、伴渐进性行走困难、乏力、间断性尿结石、血尿7年."前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骨关节、腰骶部疼痛,但无关节红肿、发热和游走性关节痛,而且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在负重劳动时加重,遂到当地县医院诊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对症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但出现渐进性乏力、行走困难、间断性尿排沙石、血尿等症状,于2008年1月前来我院骨科求治,经X线及CT检查,诊断为"右胫骨及左股骨下端骨囊肿",住院治疗,行骨囊肿刮除及双侧髂骨取骨植骨术,术后全身骨关节疼痛好转,期间因外伤致左下肢胫骨病理性骨折,经保守治疗后愈合.
目的为使股骨下端复杂骨折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探讨如何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不同内固定器材.方法应用AO股骨髁支持钢板15例,动力髁部螺钉11例,股骨髁上逆行交锁髓内钉6例分别治疗此类骨折共32例,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评定效果.结果 32例经6~36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术后功能恢复,总优良率达87.5%.结论动力髁部螺钉、股骨下端逆行交锁髓内钉在治疗33-A、B、C1型骨折中优于股骨髁支持钢板.股骨髁支持钢板适用于所有33-A、B、C各型骨折,特别在治疗33-C2、3型骨折中优于动力髁部螺钉和股骨下端逆行交锁髓内钉.
构成膝关节的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主要由覆盖着软骨面的松质骨组成.骨折后常伴随压缩性骨缺损及大量的游离碎骨块,并累及软骨面.因此,该部位发生的创伤后骨髓炎容易导致大量的松质骨及附着的软骨面感染坏死,脓液经骨折间隙流入关节腔,引起骨与关节的合并感染,给治疗带来挑战.笔者于1999~2003年共收治该类患者11例,现将治疗方法、效果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20年前左膝上方出现一肿块,约核桃大小,无疼痛等不适,也无明显增大现象,一直未予注意.16 h前不慎摔倒,感左大腿疼痛,不能活动及行走,来院就诊.入院查体:神清,心肺无异常,左大腿远端及膝部肿胀、畸形,无皮肤发红及静脉曲张、压痛,可触及骨擦感,膝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左股骨远端骨质破坏并骨折.提示:左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并骨折.入院诊断:左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病理性骨折.经准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股骨髁上肿物约10 cm×6 cm大小,暗红色,表面血管曲张,有完整包膜,包膜被骨折断端刺穿,髁上部分骨皮质破坏,骨折为斜形.镜下见多个Verocay小体,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部分区域生长活跃(大小约10 cm×5 cm×4 cm)位于骨外,骨皮质部分压迫破坏".术后病人恢复良好.
1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20岁在行"人体倒立"时摔伤左膝,伤后关节处肿胀,疼痛,当时未行任何检查即给予石膏固定2周.此后左膝关节疼痛反复多次出现,入院前2个月疼痛加重不能行走.查体:左膝呈轻度外翻畸形,外翻角为15°,左股四头肌明显萎缩,左膝内外侧膝眼消失,膝内侧胫骨上端压痛,膝外侧股骨下端压痛.推髌实验(+)浮髌实验(-).膝关节屈伸过程中有弹响.双膝并拢时,双内踝间距为5.0 cm.左Q角约23°.麦氏征(±).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1例股骨下端骨巨细胞瘤的患者,因肿瘤巨大,破坏广泛,做了肿瘤截除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患者出现窦道感染.依照常规,这例患者的治疗应当是取出假体、扩创缝合,待伤口愈合后0.5~1.0年再行手术,重新安装假体.由于这位患者为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对侧肢体重度麻瘅.为了缩短疗程,我们为这位患者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术前抗感染治疗,术中彻底清除和冲洗感染病灶,取出的人工假体清洗后进行严格消毒后一期置回原位.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3周拆线,伤口Ⅲ甲愈合,随诊1年无复发.后来我们又有2例类似的病案获得成功治疗.这些临床经验使我联想到活动性关节结核的治疗似也可否病灶清除与人工髋关节置换同时进行.
股骨远端骨折系指股骨下端15 cm以内的骨折。该处的骨折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发生率不到全身骨折的1%,占股骨骨折的3%~6%[1,2]。好发于两个类人群,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前者多为年轻男性,由于高能量创伤而导致骨折,如交通事故等,且多为多发伤,后者多是老年女性,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的降低,通常低能量的创伤,如普通的摔倒,就能造成股骨远端的骨折[2,3]。由于骨折靠近膝关节,所以很难完全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在许多报道中,畸形愈合、不愈合及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对已行膝关节成形术的老年患者,其治疗可能更为复杂。基于以上问题,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历来是一个难题。该综述旨在总结一下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选择以及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在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非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出现如脱位、头坏死、关节感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虽存在一些并发症,但其较常规非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好,患者Neer评分情况好,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 评估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治疗的82例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菲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绞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骨肿瘤临床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预后良好,可以作为优选的手术方案.
目的:通过对股骨下端关节面形态的测量分析,探讨其在膝关节运动中对髌骨的限制作用。方法:用精度为0.01mm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对50副完整股骨的下端关节面进行了26个项目的测量,数据用SPSS软件计算处理。结果:股骨内侧髁较外侧髁不仅前后径线长,而且其长轴与关节面横轴之夹角也大;外侧髁髌面较内侧髁髌面宽、长而突起。结论:在伸膝过程中,小腿有一外旋过程使膝外翻;股骨外侧髁髌面对髌骨的外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以成年大鼠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8周的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下端松质骨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大鼠去卵巢后两种强度的运动均比非运动组大鼠骨小梁数目增多,以中等强度运动更明显;骨小梁厚度增加,以大强度组更明显,大强度组骨小梁发生片层状改变.中等强度运动组骨吸收面积减小,骨小梁表面骨胶原纤维排列更整齐.大强度组裂纹及微骨折增多.结论:中等强度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股骨下端松质骨超微结构产生了更好的作用.
股骨髁上骨折是股骨下端常见骨折之一,多伴有伸膝装置的损伤,而股骨髁上部位的粉碎骨折则使膝上股四头肌与股骨间的滑动装置损伤更为严重,易因骨折出血而粘连,使膝关节功能受限[1],我院自1999年~2002年应用股骨髁部异形钢板治疗股骨髁上粉碎骨折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院于1993年3月~2003年5月采用双矩形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端横型骨折64例,经1~5年的随访,效果满意,体会如下.
目的 探讨旋转铰链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部骨肿瘤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膝部良恶性骨肿瘤患者32例,其中股骨远端18例,胫骨近端14例,分别是骨肉瘤17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均接受1~2个疗程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3~4个疗程正规化疗.观察术后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假体松动;1例术后出现肢端麻木;1例术后出现感染;股骨下端组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平均24.7分;胫骨上端组平均24.1分.结论 旋转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部良恶性骨肿瘤较理想的保肢方法.
目的总结股骨下端骨折的受伤机理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患者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67例均手术治疗,67例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5个月).骨折愈合6 5例,骨不连2例,按Merchan等的功能评定标准,优39例,良15例,中10例,差3例.优良率80.6%.骨不连2例于术后1年植骨内固定.创伤性关节炎8例,2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结论对股骨下端骨折的治疗关键是骨折的准确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和膝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膝关节腔透明质酸钠(SH)的应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1 病案介绍患者女,45岁,工人,因间断性呼吸困难半年,于2005年11月29日入院.入院前半年出现不严重的间断呼吸困难,每于情绪激动时发作,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症状自发生后无明显加重.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不伴寒战、发热;不伴心慌、手颤、多汗、易激动、消瘦;不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就诊本院,行胸片检查,结果提示前上纵隔占位,以"前上纵隔占位病变"收入院.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2年前股骨X线检查发现右股骨下端絮状类钙化影,考虑骨梗死可能.既往无其他疾病史.家族无类似病患者.在住院后术前准备阶段患者发生过数次突发心慌、乏力、憋气,平卧休息吸氧大约5分钟左右可缓解.
例1 男,50岁,左大腿摔伤2 h,于1998年5月10日入院.查体:左下肢外翻畸形,髋膝不能活动.X线:左股骨下端1/4处粉碎性骨折,远折端骨密度不匀,虫蚀状,皮质变薄.诊断:左股骨肿瘤.全身其他部位检查无异常.手术见骨折端大量肉芽组织,骨髓腔消失,皮质溶骨性破坏,取肉芽组织送检.随访至今健在.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所组成,外包以关节囊,内有交叉韧带及半月板,西医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老年人的增生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伴有半月板和滑膜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改变的疾患.病因不太明了,大多认为与年龄、慢性损伤有关.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其中股骨内,外侧髁分别与胫骨内,外侧髁相对,髌骨与骨骨的髌骨面相对.膝关节还有髌韧带,双侧副韧带,髌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内外侧半月板等结构.膝关节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之外还有滑膜,滑膜覆衬了关节大部分结构,具有丰富血管的结缔组织,包括关节纤维囊内侧面、关节内韧带和肌腱表面,以及关节内骨面.膝关节病主要是滑膜的病变.
目的探讨股骨下端骨折的受伤机理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09例患者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损伤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 109例均手术治疗,106例随访5个月~5年(平均2年10个月).骨折愈合104例,骨不连2例,按Merchan等的功能评定标准,优45例,良40例,中15例,差6例.优良率80.2%.骨不连2例于术后1年植骨内固定.创伤性关节炎4例,2例膝关节伸直位强直.结论对股骨下端骨折的治疗关键是骨折的准确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和膝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术后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膝关节腔透明质酸钠(SH)的应用,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