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妮宫内节育器(IUD)由于具有无支架、固定式、柔软可随意弯曲、脱落率低等优点为越来越多妇女所接受[1],但部分妇女由于放置后的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因绝经、计划妊娠等原因要求取出.本站对吉妮IUD的3种取出方法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如下.
本文收集1986年6月~1999年6月,96例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盆腔疼痛者的腹腔镜检查资料,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96例对象均为输卵管结扎术后,其中在县级以下单位施术者82例,占85%;县及市级医院施术者14例,占15%.绝育术时年龄平均32.5±3.3(22~39)岁,症状出现距绝育术时间为9个月~12年,平均为3.1±1.8年.全部病例均下腹疼痛,其中伴有腰骶部疼痛32例,性交痛28例,大腿牵引痛16例.在96例中,月经量增多12例,痛经21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8例.
资料:某女,42岁,因"子宫壁间肌瘤",月经量增多8年伴不规则阴道流血3个月,于2005年10月27日在本院做全子宫切除术,术后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P4G1,人工流产1次,药物流产2次,末次妊娠时间为1996年,妊娠结局为宫内妊娠40d行药物流产.
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优点是长效、简便、经济、安全、可逆、应用最广,但会出现节育器脱落和带器妊娠,还引起盆腔炎、阴道出血、月经量增多等副作用.我站于2001年6月~2002年3月放置Gyne Fix IN宫内节育器204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放置IUD后子宫异常出血患者139例,作宫腔镜检查.年龄35~69岁,孕产次1~5次,放置IUD 5~25年.其中月经前后点滴出血56例,经期延长35例,月经量增多20例,月经紊乱伴经期延长17例,绝经后点滴出血11例.患者均无宫腔镜检查禁忌证.无出血性疾病史.术前作B超排除子宫明显器质性病变,术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作宫颈防癌刮片,均无异常.
慢性子宫内膜炎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是对妇女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并无特殊,但如结合感染病史、白带与月经量增多、盆腔区域隐痛及痛经这四大症状,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资料与方法2006~2007年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年龄21~56岁,平均34岁,病程1~1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或下腹坠胀感,在劳累、性交及月经前后加剧.其中白带增多50例,月经量增多及月经失调25例,低热、易感疲倦43例,子宫呈后位、压痛、活动受限28例,附件增厚压痛63例,盆腔内可触及囊性肿物20例,B超检查示盆腔少量积液36例.这些患者中有的可同时合并上述几种症状.
病历资料患者,女,52岁,因发现腹部包块10年,月经量增多4年入院.患者10年前无意间触及腹部肿物,约拳头大,有时腹痛,逐渐出现阵发性坠痛,大便后缓解,月经正常,阴道分泌物渐多,有时如淘米水样,有时如脓,味臭,近4年经量增多为之前的2倍,经期延长.
病历资料患者,女,42岁,发现子宫肌瘤7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10月余入院.妇科检查:子宫体如3个月妊娠大小,质硬,活动度好,双附件未扪及异常.B超示:子宫前位,形态失常,大小26cm×25cm×17cm,表面不平,宫体充满不规则非均质团块,边界欠清,提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48岁,因"经前腹胀,月经改变半年",于2007年8月23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前腹胀,月经量增多为原来的2倍,有血块,色暗红,经期延长至8~9天,月经周期不变.患者月经19岁(5~6/2~26天),2007年8月18日,G2P2L2A0.
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因月经量增多3年,头晕1个月,于2007年4月27日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可能性大.术前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83g/L,余正常.于4月30日行子宫全切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诊断子宫多发性子宫肌瘤,血常规复查血红蛋白75g/L,患者拒绝输血于5月6日出院.5月14日患者因左下肢进行性水肿5天入住本院内科,体检左下肢水肿(++),彩超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资料患者,45岁,已婚,孕4产4,因“间断性下腹痛1年余,月经量增多4月”就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通畅,分泌物少;宫颈肥大,光滑;子宫前位,偏右;女性拳头大小;左侧附件区触及巨大包块,边界尚清楚,可活动,无压痛;彩超见子宫切面大小为7.3 cm ×6.0 cm ×5.0 cm,形态正常,肌壁回声均匀,左侧壁壁间见不均质回声团4.2 cm ×3.3 cm,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检查见丰富血流信号,脐带血流阻力(RI)为0.46,内膜显示不清;左侧附件区见混合型包块,大小为10.2 cm×8.1 cm×9.1 cm,与子宫边界不清,紧贴盆壁,团块内见丰富血流信号,RI:0.26,左卵巢显示不清,右卵巢可显示.
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中国育龄妇女应用最广泛的避孕方法,GyneFix IN IUD(简称吉妮IUD)于199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引入中国后,经中国多中心随机比较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吉妮IUD避孕效果可靠,近期、远期脱落率低、疼痛发生率低 [1,2],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含铜宫内节育器.吉妮IUD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与其它含铜IUD一样,为月经期月经量增多.为减少出血不良反应,本研究对放置吉妮IUD后肌内注射缩宫素和放置吉妮IUD常规方法进行月经量比较,现报告如下.
宫内节育器(IUD)是应用最广泛的避孕方法之一,放置宫内节育器是中国育龄妇女普遍采用的长效避孕方法,约占综合节育措施的50%,此方法可逆并且不影响性生活,但由于IUD的构型、制作材料与宫腔形态等因素影响,易造成IUD脱落异位,导致带器妊娠,同时一些宫内节育器可造成妇女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腰腹痛等副反应,为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IUD供育龄妇女使用,本文对860例分别放置吉妮IUD和活性元宫IUD的育龄妇女进行24个月使用效果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存在于子宫肌层,并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1].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是子宫内膜移位的一种表现形式,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2].子宫腺肌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的大,不仅可导致妇女月经量增多、继发痛经进行性加剧外,还可导致不孕[3].现回顾性分析我院59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治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女,43岁.月经量增多1年,经期延长半年,无痛经,20 d前因出现尿频、尿急,自以为泌尿系感染,服药后无好转,来我院检查.超声检查:子宫外形增大,右前壁可见一大小约12 cm×10 cm的类圆形无回声区,轮廓规整,边界欠清,其内见大量纤维带状分隔,囊液透声佳,宫腔内可见节育器回声(图1).双侧卵巢显示不清.超声提示:子宫右前壁囊性包块,考虑肌瘤囊性变.临床行子宫切除术,术中所见:子宫呈球形增大,如孕5个月,右前壁弥漫性隆起约15 cm×12 cm的肌瘤结节,切开后内呈较多网状分隔(图2)并有大量清亮、淡黄色液体涌出,液体总量约1 000 ml.病理诊断:子宫肌瘤囊性变.
本文对超声显像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48例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均系住院患者,年龄32~50岁.临床症状:月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加重伴贫血33例.无痛经病史12例.痛经并有不孕史2例.无症状1例.妇科检查均有子宫不同程度增大.
例1:患者女,43岁.因小腹隐痛,月经量增多两个月就诊.妇科检查:子宫增大饱满,质度中等.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子宫增大9.1cm×8.4cm×7.5cm,包膜清楚尚规则,宫体回声不均匀,后壁略厚于前壁,宫腔内膜隆起.宫腔内见5.2cm×4.3cm的回声增高区.边界尚清楚,周围见间断低回声区包绕.双附件未见异常.超声诊断:①子宫黏膜下肌瘤;②子宫腺肌症?
患者女,41岁,因"多食易饥、心悸5个月,发热、乏力、月经量增多15 d"于2009年12月28日入院.2009年7月30日患者因多食易饥、心悸,伴有双手抖、皮肤湿润就诊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查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索(TSH)0.008 μIU/ml,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4.6 pmol/L,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49 pmol/L;血常规:WBC 4.87×109/L,N 0.61,L 0.34,RBC 4.97×1012/L,Hb135 g/L,PLT 135×109/L;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给予甲巯咪唑(30 mg/d)治疗,每周监测患者血常规;2009年9月1日复诊查血常规:WBC 3.31×109/L,N 2.25,L 0.93,RBC 4.57×1012/L,Hb 123 g/L,PLT 92×109/L,给予口服升白细胞药辅助治疗,继续服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2009年11月5日复查血常规:WBC 2.0×109/L,N 0.38,L 0.50,RBC 3.36×1012/L,Hb 107g/L,PLT 68×109/L,停用甲巯咪唑,口服利可君、复方皂矾丸等治疗,患者无感染等不适.
患者女,45岁,主因"腹膜透析6个月,月经量增多、腹透管移位并负超2个月"入院.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化验血肌酐升高达809 μmol/L,超声发现双侧肾脏缩小,尿常规示蛋白++,潜血++,诊断为:(1)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2)慢性肾小球肾炎.
例1,患者女,43岁.2011年9月20日因"月经过多3年,加重1个月"入院.3年前患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增多4~5倍.近1年曾行诊刮2次,自诉病理未见恶性病变.1个月前月经量增多至约10 min更换一次卫生巾,当地医院给予缩宫素、止血药等对症治疗,效果差,遂转诊我院.
患者女,44岁.因月经量增多3个月,近日来乏力、心悸、活动后气促,于2005年10月30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月经周期正常,有接触性出血,末次月经为2005年10月27日.体检:神清,营养差,身体消瘦,面色苍白,心肺及胸腹部检查无异常.
患者女,38岁,因间断性心悸5年,加重伴胸闷、憋气2个月入院.常规盆腔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包块.妇科病史:24岁结婚,未避孕,未孕,既往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中等.2005年出现月经量增多,较前增多1倍,有血块,月经期延长至8~9 d.2006年开始出现经期腹痛,月经前1 d开始,第1~4天最重,口服药物治疗(芬必得)于月经干净后方能缓解.痛经逐渐加重,止痛药不能完全缓解.无恶心、呕吐,伴里急后重,无性交痛及排便痛.体检:体温 36.2℃,血压 107/77 mm Hg(1mm Hg=0.133 kPa),肝脾肋下未触及.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畅,黏膜色泽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前位,孕11周大小,质软,活动欠佳,无压痛.子宫上方可触及15 cm×9 cm包块,无触痛,活动欠佳.实验室检查:CA 125 29.8 U/ml,CA 199 37 U/ml,CA 50 0.49 U/ml,CA 153 10.2 U/ml,AFP 9.22 ng/ml,CEA 7.47 ng/ml.
患者女,3岁,未婚.因"血小板减少1年,皮肤、黏膜出血10 d",就医.患者于1年前,因感冒时血常规检查血小板42×109/L,但无出血症状,未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10 d前因发热38℃、鼻塞、流涕、乏力及双踝关节部有出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量增多到医院就诊.
病历摘要患者,女,14岁,因头晕、乏力20 d,发热1周于2002年1月4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活动后气促,伴有心悸、寒战、腰痛.无酱油色尿、无黑便、无腹痛腹泻或月经量增多.近1周出现发热,体温38~39℃,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发病以来无头痛、胸痛,无肢体感觉、活动异常.
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它常常会导致继发性痛经及月经量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案选择较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子宫肌瘤( Hysteromyoma )和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 )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二者均可导致月经量增多等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其中子宫肌瘤又称为纤维肌瘤、子宫纤维瘤,主要是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作为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目前,超声检查是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1]。本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旨在探讨超声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以提高超声诊断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痛经和月经量增多[1-2],其主要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手术切除子宫或病灶和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 ation,UAE).由于异位的内膜与基底层内膜相似,对激素反应差,因此激素治疗的疗效不佳[4].虽然切除子宫后的疗效确切[3-5],但对于年轻且希望保留子宫的妇女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因能在获得疗效的同时保留患者的子宫,对年轻患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5,6].2000年刘萍等[7]在国内首次报道了UAE治疗子宫腺肌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子宫腺肌病的UAE治疗也日益发展,本文通过归纳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
子宫腺肌病已成为人们日益重视的妇科常见病.[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继发渐进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和子宫均匀增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将近年来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患者47岁,孕3产2.因月经量增多13年,腹痛7 d,于2000年9月30日入院.13年前患者在当地卫生院行输卵管结扎术时发现有一小的子宫肌瘤,似花生米大,未进行治疗.13年来月经量逐渐增多,时而伴有小的血块,月经规律.经期伴有轻度的腹痛,尚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