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女性耳环孔逐渐形成瘢痕,甚至瘢痕形成范围已达耳孔周围的正常皮肤,耳环瘢痕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肿块常引起痛痒、不适、下坠感,也影响美观,患者求诊心切,对美观要求较高.手术切除易复发,2004年来我们用Nd:YAG激光治疗耳环瘢痕孔33例40耳,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一
时间如淌过指尖的流沙,转瞬便已初秋。九月的天空,被突如其来的小雨冲刷的澄澈透明,隔窗向外望去,大片大片的树叶已泛出深深的倦意,亦或随风轻摆,亦或旋转下落。浪漫?萧条?于我而言,都毫无意义。两年间,换了三个班主任,经历了五任同桌,这些对我来讲,也无关痛痒,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被风吹乱的荒草丛里找寻一把钥匙,然后开启远方的一扇门。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草药中记载着有许多能够止痒杀虫的药物.皮肤奇痒不少是由于微生物寄生而造成的,痛痒难忍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治疗这类疾病的剂型较多.如:洗剂、酊剂、药膏等.为了使用方便,选用适宜的中草药处方制成新型的止痒涂膜剂,它具有制备简单,不粘污衣物,疗效显著等优点.
到底什么是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指初到一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暂时未能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睡眠不好、腹泻呕吐、心慌胸闷、皮肤痛痒等,俗称"水土不服".
患者,女,31岁.双下肢硬红斑块3年,加重并溃破2年,咳嗽、低热、乏力20余天来所就诊.1998年8月发现右小腿外侧有2个杏仁大小硬结,无痛痒感,自认为长期站立劳累所致,未予诊治.半年后左小腿内侧及大腿外侧又出现3个类似硬块,色暗红,有胀疼,就诊于某医院,疑为"结节性红斑",治疗半年(用药不详),不见好转,且硬结增大并破溃,又按"脉管炎"用中药、西药治疗达2年之久,病情仍未得到控制.2002年4月患者因咳嗽、低热、乏力20余天,于5月4日就诊于本所.
患者,男,40岁,职员.因右上肢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红斑块8个月,于2011年2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8个月前右上肢出现数个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疹,无痛痒,病变部位随后逐渐增大,破溃后形成溃疡,自行愈合后形成瘢痕.曾于外院诊断为湿疹,予以治疗,未见好转.患者无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质量减轻等症状;无咳嗽、胸痛,大小便无明显异常.既往身体健康,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有系统性疾病及慢性病史,否认家族成员有相似疾病史.
一般老百姓都知道哮喘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严重的还会致命,病人出现哮喘症状时也都很紧张,会及时就医,但对鼻部疾病常常认为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殊不知,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会诱发、加重哮喘.
1 临床资料60例病人均为我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门诊患者,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71岁;病程2个月~10年.其中56例病人均接受过不同程度治疗,有12例曾痊愈后复发,大多数病例病情慢性反复发作,其中6例下肢溃疡腐烂严重,蕴脓较多,痛痒难忍,所有病人均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排除合并糖尿病及偏瘫等疾病患者.
冻疮是一种发于冬春季节,而在夏季症状自然消失的皮肤病,是由于局部皮肤感受寒湿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痛痒等症状,甚者皮肤溃烂、化脓,多发于手、脚、脸等部位.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隔姜灸治疗冻疮,现报道如下.
玉屏风散一方首见<世医得效方>,继现<丹溪心法>,五版中医专业教材<方剂学>将其归属固涩剂,称为益气固表止汗之代表方.近3年来,笔者于治疗皮肤疾病时,在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基础上均配合应用玉屏风散,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此举医案3则介绍应用的体会.1 足湿癣刘某,男,57岁,1998年6月17日就诊.患者双足五趾间皮肤轻者肤色潮红,散在黄色水泡,形如麻粒,重者糜烂痛痒,搔后破溃流出黄色液体,浸淫正常皮肤后上述症状复现已3月余,近来加重10余日,舌红苔根部黄腻,脉濡数.中医诊断:足湿癣;西医诊断:湿疹.治则:清热燥湿、祛风杀虫.
青黛,咸寒,入肝经.具有解毒医疮、凉血化斑、消疳清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湿疮、湿疹流水痛痒,口舌咽喉溃疡、痄腮、热毒发斑、血热吐衄、小儿疳积发热等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偶然发现青黛治疗热痹、卡他性结膜炎、高血压、抗精子体阳性、脏躁具有较好的疗效,举例如下.
接种狂犬疫苗可以引起多种过敏反应,但在接种部位皮肤引起过敏性疱疹则较少见.现将2例病患报告如下:例1:孙××,男,45岁,工人,于2001年1月19日上午被犬咬伤右臂,渗血.局部用创可贴包扎.次日来我站计划免疫门诊在臀部接种狂犬疫苗1针(唐山华鑫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001205,有效期:2001年12月31日,效价:2.5U/支).注射5h后,患者感到接种部位有轻微痛痒,再次来门诊求治.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过敏史.
2007年6月,海淀区大钟寺某建筑工地民工宿舍楼近百余名民工被虫叮咬,被叮咬民工躯干、四肢等部位出现丘疹,痛痒难奈,部分患者皮肤呈现炎症、化脓性表现,严重程度已使人无法入睡.2007年8月,海淀区清河镇小营又一建筑工地民工宿舍发生几十名民工被虫叮咬,周身呈虫咬性皮炎性改变,无法休息及工作.本中心接到报告后,随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与处理.现场捕获几十只小虫带回鉴定:虫体前胸前缘凹入较深,背板中央显著隆起,两侧扁平,且两侧伸展至眼附近,经鉴定为温带臭虫(Gimex lectularis).
患者女,72岁.5年前无明确诱因发现右下唇有一肿物,无痛痒不适,未做任何处理.近1年来肿物逐渐长大,遂于2002年3月25日来我院就诊.体检:右下唇可见1个2.5 cm×3.0 cm肿物,质硬,不活动,与表面皮肤粘连,无压痛,表面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光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右下唇皮脂腺囊肿.病理检查:皮肤标本1.5 cm×1.0 cm×1.2 cm,真皮明显增厚0.5~0.7 cm,未见囊腔.
瘢痕疙瘩是由于皮肤损伤后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瘤样改变,质地较硬,突出于皮肤表面,患者常伴有痛痒感,既痛苦又影响美观.以往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和术后射线照射治疗,有创伤性和复发性.我科于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CO2激光加90Sr敷贴治疗瘢痕疙瘩6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疼痛在烧伤后即刻发生并持续到伤口愈合.深度烧伤创面往往愈合后留下增生性瘢痕,这种瘢痕在一年左右时间内继续痛痒,严重时影响睡眠和生活.
足癣是常见的一种局部皮肤霉菌病,临床上以趾间糜烂型为多见,治疗后容易复发,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及痛苦。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0.5%碘伏纱条换药,经120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120例患者中,女45例,男75例,年龄18~45岁,足癣以趾间糜烂型为主,趾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糜烂,皮肤浸渍发白,剧痒,分开趾间疼痛。换药方法:用0.02%~0.05%洗必泰棉球清洗伤口,有水泡要剪破,剪干净死皮及浸渍发白的死表皮,洗净后拭干,用0.5%碘伏纱条湿敷于趾间的伤口至基底部,让药液与伤口充分接触。每天换药1次,连续5天。换药5次后,趾间糜烂面可见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有光泽、干燥、痛痒感消失,无恶臭味。120例患者经5~6次换药后均痊愈。
大面积瘢痕性秃发不仅使患者产生痛痒等不适,而且影响美观而增加其心理上的压力和创伤.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患者由于皮源缺乏,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皮肤组织扩张术的进一步应用,显示出良好修复效果和广阔应用前景,尤其是应用于头皮瘢痕性秃发的整形修复,已成为治疗瘢痕性秃发的有效方式之一.本科2005年7月至2010年6月对9例大面积瘢痕性秃发患者应用多个扩张器连续扩张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患者女,78岁,因右侧面颊部结节6个月就诊.50余年前患者右侧面颊部出现一个黄豆大小的黑色斑丘疹,皮疹无痛痒,缓慢增大.自认为系色素痣,未予重视,从未就诊.近年来皮疹颜色逐渐加深,并感轻度瘙痒,经常搔抓.半年前色素痣周围出现肤色结节,并迅速增至鸽蛋大小,表面从未破溃.
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油漆工人.2007年5月主因"乏力、纳差半个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乏力、纳差,不伴发热、头晕、咳嗽、咳痰、腹痛、腹泻.10 d前发现胸背部出血点,紫红色,不高出皮肤,无痛痒感,未经特殊治疗.
烧创伤后创面修复形成的增生性瘢痕不仅痛痒难忍,而且严重影响到患者痊愈后的容貌外观和功能部位的功能恢复.我科于2009-2010年用纯中药制剂复春散2号治疗150例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现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比较,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6岁.因单侧下肢小腿及腘窝处痛痒,并迅速出现风团样丘疹和斑丘疹,继而伴水泡发生,痛痒感强烈,丘疹呈群集和散在,无融合现象而到医院就诊.经皮肤科医生诊断是由过敏引起的丘疹性荨麻疹.口服抗过敏药及外用擦剂药后,丘疹逐渐消退,水泡结痂,痛感消失,痒感减轻.从出疹到消退整个病程大约1周左右,机体无发热及呼吸道等其他症状.
一、临床资料例女,83岁.2001年5月因面部多发性皮肤角化物来我院就诊.自述8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前额部、颞部、面颊部陆续出现皮肤角化物,散在分布,约绿豆粒大小,无痛痒及其他不适.曾于1996年在外院行切除治疗.两年前左颞部又出现一痂皮样结节,逐渐增大、角化、变硬,形成锥形角化物,因长大而来院就诊.查体:神清、体健,左颞部皮肤角状隆起,高出皮面约5.0 cm,角体部发黑、质硬,表面呈黑色绒毛样、干燥、无分泌物.
病例患者男,58岁,4个月前发现左头顶部有黄豆大小的结节,无痛痒,渐增大到核桃大小.入院前1个月破溃.查体:左头顶部可见3.5 cm×2.5 cm×2.0 cm大小的结节,边界清楚,质韧.结节表面破溃高低不平,呈颗粒状,伴出血和脓性分泌物,中央部坏死,触之轻度压痛(图1a).CT检查:肿物未侵及骨膜.
患者男,30岁,2008年1月15日因胸部外伤后形成增生性瘢痕,半年前曾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后复发,伴痛痒症状明显来我科门诊就医.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全身健康情况良好,门诊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浙江仙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0762)50 nag,混合2%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7022147)50 mg瘢痕内注射,至瘢痕局部隆起色转苍白.
病例患者女,57岁.40余年前枕区右侧出现一肿物,无痛痒感,渐增大,但从未红肿破溃,未经治疗.目前肿物增大至鸭蛋大小,影响卧位及外观.检查:枕区偏右侧头皮可见一大小约10 cm×7 cm肿物(图1),界限清楚.明显高起皮肤.
难忍的疼痛和瘙痒是瘢痕疙瘩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部分患者经正规激素治疗后痛痒仍无明显缓解,我们采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A)注射治疗27例此类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基金项日: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07JC14038)
某男,34岁,2002年9月15日就诊.主诉:舌下生长增生物,无痛痒20天.有冶游史.6个月前曾因外生殖器尖锐湿疣在门诊经激光、抗病毒治疗,目前为止外阴尖锐湿疣未复发.查体可见:舌下系带两侧条索状粉红色赘生物,质地柔软,表面光滑.经确诊后,对患者系带两侧赘生物进行激光、抗病毒及局部治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1病例女,17岁,因左足背小腿伸侧起斑块7年来诊.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足背及小腿伸侧出现紫红色斑,继之局部逐渐高出皮肤表面,无痛痒,搔抓后表面有时脱屑,曾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扁平苔藓",并给予相应治疗无效.
患者女,43岁.右乳房肿块10年余,开始时约黄豆大小,无痛痒,近年来肿块增大明显,现约鸡蛋大小,偶有隐痛伴低热,无咳嗽、胸痛等.体检:双乳对称,未见桔皮样改变及乳头溢液,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质地硬,轻压痛,活动可,双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