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占心脏病住院病人的40%,而风湿性心脏病中二尖瓣受损占70%~80%[1].1982年统计上海地区13 032例风湿性心脏病,有10 257例累及二尖瓣瓣膜,占78.7%.可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高发率,它也是危及生命的高危因素,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只有使用一些药物控制症状,40年代开始闭式二尖瓣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二尖瓣狭窄不能治愈的历史.随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闭式分离、直视成形及瓣膜置换均已做了大量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984年由Inoue等首次成功完成了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以来,为二尖瓣狭窄非开胸治疗带了福音.由于PBMV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经研究表明[2,3]PBMV与闭式二尖瓣扩张术疗效基本相同,目前发达国家闭式二尖瓣扩张术已很少应用[4],理由是直视瓣膜切开术彻底,便于矫正腱索粘连.在国内各家意见不一,但是由于闭式二尖瓣扩张术疗效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在国内仍广泛开展,尤其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和基层医院广为开展.PBMV和心内直视手术只在大医院开展.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测量左、右心室Tei指数来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rheumatic mitral stenosis,MS)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mitral ballon valvuloplasty,PBMV)后心室功能变化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36例MS患者,平均年龄(40.83±13.93)岁;正常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39.56±12.34)岁.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正常对照组及入选病例术前、术后1d、术后1年左、右心室的Tei指数.分别比较正常对照组、MS术前组、术后1d组及术后1年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1)术前组左、右心室Tei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 PBMV术后1d组右心室Tei指数较术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PBMV术后1年组左、右心室Tei指数较术前组、术后1d组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组织多普勒脉冲法获取的心室Tei指数,能很好的反映心室整体功能,而且更简便、易行,是对传统测量心室功能的改进及有益补充.
患者,女性,32岁.因劳力性心慌,气促就诊.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中等,口唇、指(趾)端无发绀,无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Ⅵ收缩期杂音,心尖区闻及Ⅱ/Ⅵ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并舒张期杂音.心律不齐80次/分.腹部及四肢无明显异常.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
成人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AVF)是一类少见病,国内外报道较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肺动静脉瘘是罕见的复合畸形.我们采取一次性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及肺动静脉瘘栓塞术治疗取得成功一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返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01-01至2013-02在本院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住院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患者1700例,其中60例合并三尖瓣重度返流,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7.4±8.7岁),男性24例,女性36例,病程3~20年,二尖瓣口面积0.4~1.5 cm2(平均0.9±0.3 cm2),三尖瓣返流面积12.2~26 cm2(平均19.6±6.5 cm2)。以76%泛影葡胺17 ml递增法扩张,每次增加0.5~1 ml,扩张终点使左心房压下降50%以上,或左心房平均压达到15 mmHg以下,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6岁.主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 kPa),心率:64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可闻及双期杂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左心室肥厚,ST-T改变.X线胸片示:双肺淤血,心胸比率0.58.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狭窄(重度)并关闭不全(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中度).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未见狭窄、阻塞性病变.血生化结果示:血糖6.9 mmol/L,其他各项指标均正常.患者于2000年11月10日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恢复顺利,口服国产华法林抗凝治疗.
病例76风湿性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频发多处体循环栓塞血栓堵在二尖瓣口导致心脏骤停
干部,男性,42岁。1954年(当年17岁)查体发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当时上五楼稍觉气短,休息后即恢复,全身无特殊不适。嗣后参加工作。1978年穿大衣走路即觉疲劳,上一层楼有心慌、气急、胸闷等症状,未就诊。1979-3-7突然发作心跳、气急、胸闷、心跳不齐,到某医院就诊,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诊断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收入该院。经用地高辛,心率减慢,予服奎尼丁0.2 g,3次/日,共4天,心律未转复,症状好转,1979-3-17出院。1979-3-29看中医时突然出冷汗,说不出话,予服氨茶碱、“心得宁”后送我院急诊,意识清楚,失语,右腿发麻,伴恶心、呕吐,吐出为胃内容物,并感腹部隐痛,予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等治疗,稍平稳,当日收入院。
各种原因导致的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左心房压力升高,使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淤血、静水压升高、水分进入间质和(或)肺泡,称为心原性肺水肿,轻者或慢性患者多发生间质水肿,急性重症患者多同时发生肺间质和肺泡水肿.引起心原性肺水肿的常见原因有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瓣膜损伤致血液返流、高血压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在以上心脏病的基础上输液过多、过快容易加重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1. 资料和方法: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15(男5,女10)例;年龄19~50岁,平均4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例,Ⅱ级10例,Ⅲ级4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1例,心房颤动4例; Wilkins二尖瓣膜评分3~9分,平均4.6分;二尖瓣口面积小于1.0 cm2者8例,大于1.0 cm2者7例;术前心室率均控制在90次/ min以下.
病例1,患者男,71岁,因活动后心悸40年,气促20年,间断不能平卧20年,加重10天于2000年1月16日入院.入院后查体,二尖瓣面容,心界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向左扩大,心率70次/min,节律不齐,心音强弱、快慢不一,心前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4/6级, 吹风样收缩期杂音2/6级,肝右肋下6 cm, 剑突下5 cm,脾左肋下4 cm,双肾区叩击痛阴性.
作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的有效治疗方法,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TMC)经常被用到,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现将一些相关操作技术的技巧和改进的体会总结如下,希望有助于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目的 对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风心二尖瓣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确诊患者68例,对患者分别采取二维超声法测二尖瓣瓣口面积(MVA2DE),多普勒压力降半时间法(MVAPHT),实时三维超声法(MVA3DE)对二尖瓣口面积进行进行测量,观察瓣膜整体周围结构、病变部位及范围,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二维面积法、多普勒压差降半时间法、实时三维超声法三种方法 在对二尖瓣口面积和术后二尖瓣瓣口描记法检测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可做定量诊断,临床价值显著,值得关注.
1999年3月至2000年12月,我们使用胸骨倒L形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术8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81例中男39例,女42例。年龄3~61岁;体重14~79 kg。房间隔缺损(ASD)38例,其中1例合并右位心;室间隔缺损(VSD) 29例,其中合并双腔右心室(DCRV)3例,重度肺动脉高压(PH)3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病变3例;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其中1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PECD)2例;左房粘液瘤2例;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1例。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是严重的产科合并症,对母儿威胁极大.文献报道,二尖瓣狭窄的孕产妇心功能Ⅰ~Ⅱ级者死亡率为0.4%,心功能Ⅲ~Ⅳ级者死亡率高达6.8%.临床上有些患者,因各种原因直至妊娠中晚期出现症状后才发现患有心脏病,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北京安贞医院收治了11例中晚期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对其中5例施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是临床上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主要方法.由于该方法对病人痛苦小,创伤小,疗效可靠,术后恢复快,经济易于负担,患者易于接受.我科从1993年开展此项业务医疗,为265例患者100%成功实施了二尖瓣球囊成形术.现将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患者女性,67岁.病案号1086666.2002年9月,患者曾以主诉四肢活动障碍伴不能说话2d住神经科病房.住院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报告双侧小脑、脑桥及丘脑多发梗塞.超声心动检查报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左房扩大.心电图提示房颤.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器质性心脏病,过去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自1984年日本学者Inoue等首次报道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以来,该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已逐渐成为治疗MS的首选方法.
1 病历报告患者,女性,56岁,因"持续性胸痛8 h"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持续性房颤病史.于2年前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冠脉造影正常,心脏超声未见血栓形成,术后服用华法令2.5 mg/d,近一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波动于1.2~1.5之间.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veneous mitral commissurotomy, PTMC)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与闭式扩张术(下称闭扩术)相同[1]。我院自1992年以来共完成27例二尖瓣再狭窄(mitral restenosis,MRS)的PTMC,其中19例为闭扩术后MRS,8例为PTMC后MRS。经再次PTMC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并发左房活动性血栓是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的禁忌证,常需外科手术治疗。我院自1994~1999年在选择PBMV病例中同时采用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进行筛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组病例98例,男44例,女54例;年龄16~58岁,平均(44.32±13.48)岁。其中房颤62例,窦性心律36例。全部病例均先经TTE检查,符合PBMV指征及以下标准:①瓣口面积<1.5cm;②无或有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③无或有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6例左室大小正常,2例左室内径轻度扩大,左室射血分数>50%;④二尖瓣评分<10;⑤心功能(NYHA)均<Ⅳ级。全部病例在先行TTE检查后即行TEE再次筛选,合适病例在3天内行PBMV术。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Apogee cx型超声心动图描记仪完成全部病例,用频率为2.5MHz的超声探头行TTE检查。全部患者经胸骨旁,心尖及剑下扫描,常规采用左侧位,二尖瓣血流采样为心尖四腔心,二尖瓣口。在TTE检查之后即行TEE检查,采用单平面,5MHz探头按常规方法进行,二尖瓣口血流采样为四腔心短轴二尖瓣口。术晨禁食,地卡因咽喉部麻醉,由一名副主任医师专门操作,TTE及TEE均录像,以供回放分析。一名主治医师协助检查以防心性意外,有指征在3日内行PBMV术。1.3 统计学方法 房颤和非房颤计量资料比较,
二尖瓣狭窄几乎均由风湿热所引起,是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损害中常见的病变,闭式二尖瓣扩张术是治疗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术式.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23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施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手术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有关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的研究较多,而对左心功能变化的报道较少.本文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其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患者女,58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史20余年.既往仅表现为活动量大时心悸、气短,轻体力活动不受限;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近1个月来心悸、气短反复出现,轻体力活动即可诱发症状的出现,有时休息时也可出现症状.心悸、气短症状出现时心电图多表现为快速心房颤动.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多数出现二尖瓣狭窄,心房收缩期排血受阻导致心房逐渐扩大,血液潴留.在轻度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发生代偿性扩大,以增强收缩力,但发展至重度狭窄时以上代偿不足以克服瓣口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左心房进一步扩大,心房壁变薄,收缩力反而下降,左心房压逐步增高,进入失代偿状态.肺静脉血流能较好地反映左心房血流动力学,肺静脉是左心房和肺毛细血管连接的直接通道,其和左心房间没有瓣膜相隔.左心房压力是影响肺静脉血流的主要直接因素,肺静脉血流心房收缩期A波从理论上能够反映这个病理变化过程.以上构成本研究的思路.
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治疗技术是一科微创性治疗,二尖瓣狭窄的一种非外科手术疗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无手术疤痕等优点,自2000年4月以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在介入治疗室,为28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患者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28例病人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风湿性心脏病是心脏瓣膜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其中尤其以二尖瓣狭窄高发。二尖瓣瓣口面积的准确测量、评估其病变的形态、部位及程度,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二维面积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的方法,但其测量的准确性受患者透声条件及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的影响[1]。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显示二尖瓣器的整体形态[2]。本研究旨在通过与手术二尖瓣标本的实测瓣口面积对照,探讨二维超声测二尖瓣瓣口面积(MVA2DE),多普勒压力降半时间法(MVAPHT),实时三维超声测二尖瓣口面积(MVA3DE)几种方法中,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早期呼吸困难常表现为
A.端坐呼吸
B.劳力性呼吸困难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D.心源性哮喘
E.急性肺水肿
答案:B
考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早期临床表现解析:一般二尖瓣瓣口面积<1.5cm2时开始有明显症状。呼吸困难为常见的早期症状。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若有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感染、发热、妊娠或分娩,输液过多、过快等因素均可诱发急性肺水肿,故选B。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MV)是目前治疗二尖瓣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创伤小、不开胸、相对安全、适应症广、疗效高、康复快、可反复进行等优点.我院已经开展该项手术,并对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施行了PBMV,现将护理的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我院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人施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现将获得成功的体会介绍如下.
当肺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渗出的血液溶血,其中珠蛋白部分被吸收,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肺组织并引起反应是为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肺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并破裂出血者,可发生肺含铁血黄素沉着,肺野可出现弥漫性结节样病灶,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并可在痰中检出,这种已知病因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称为继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另外,原因未明的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称为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PH).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少见病,主要发生于婴儿或儿童,成人约占20%,多在30多岁以前,但老年人亦可见到.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咯血、气短及缺铁性贫血,晚期发生肺间质纤维化.本文将主要对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症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