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湖北人不少,广州的湖北菜馆却不多,一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能就是你我心中对湖北菜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记.相比粤菜,湖北菜的口味略微偏重,与它的邻居湘菜相比,又不及后者辣,更没有川菜的麻.一点点咸、一点点辣……一切恰到好处,对于不能吃辣的广州人来说其实是不错的选择.炎夏初秋,一些食材正是当时,此等机会岂容错过,和湖北菜的亲密接触就此展开.
盛夏之际到湖南东安县旅游,好友大安邀我到家中作客,特做东安鸡为我接风. 对东安鸡早有耳闻,此菜是一道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美味佳肴,系国宴菜谱之一、八大湘菜之首.早年,曾在一东安籍工友家品尝过一次,那酸辣的口感,香甜的味道,一直让我念念不忘.不想,今遭能有幸再次品味到久违的美味,真是一大乐事!
不知从何时起,川菜馆湘菜馆、麻辣香锅、巫山烤鱼、麻辣烫等遍及城市大街小巷。特别是随着气候开始转凉,人们往往会喜欢吃一些辣味食物补充身体的热量,于是水煮鱼、麻辣香锅、麻辣烤鱼、辣火锅……成为人们的不二选择。
湘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风味菜,也是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以品种丰富、味感鲜明、富有地方特色而著称于世。传统湘菜如辣椒炒肉、剁椒鱼头、腊味蒸合、毛氏红烧肉等菜品,不仅深受湖南人喜爱,也早已走出湖南,享誉国内外。
11月28日上午,湖南省浏阳市友谊宾馆一楼大食堂内人声鼎沸,香溢八方。
那天,北京迎来了猴年最后一场雪.后海.岳麓山屋.这里有很多书,但不是书屋,而是一家雅致的湘菜餐厅.房梁上悬挂着竹架纸面的灯笼,巨大的书架装满了花花绿绿的书刊.食客可以读书,也可以读窗外的风景.白雪,朱漆,碧瓦.芳菲落尽的古树苍枝在寒风中傲立.店内温暖如春,一豆烛光轻轻摇曳.若有若无的书香,时近时远的菜香,坐在倾诉者杨丽对面的我,有一种在时光流转中回旋往复的错觉.杨丽说,她和她的前夫郑志鸣就在岳麓山屋相遇相知……
本期做菜的这位小女生,别看外表文静秀气,做菜可好吃了.小朱是湖南女孩,对厨艺很有经验,深得厨艺精深的父母的真传,擅长于做正宗湘菜.现在生活在北京,平时对健康饮食关注比较多,渐渐地吃菜的口味变得清淡起来.
走油豆豉扣肉特点:1.豆豉是湘菜特色调味品.走油豆豉扣肉就是以浏阳豆豉为主要调料制作的一道名菜.
"好不过三,红不过五",这是餐饮界的一句行话,意思是餐饮企业很难迈过食客喜新厌旧的"坎".由重油重辣转向健康养生提起湘菜,外地食客的第一反应就是"香辣油重".传统湘菜的这一特点,阻碍了湘菜发扬光大,也有悖养生之道.湘菜烹饪艺术家王墨泉也指出,现在很多菜品虽然好吃,但达不到互补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蔚成洋洋大观,琳琅满目,诸如粤菜、湘菜、川菜、鲁菜、江苏菜……无不体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重要的地方菜系之一的湖北菜,同样争奇斗艳,也已受到广大美食者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当今川菜和湘菜风靡全国,绝大多数只是辣、辣、辣,一点层次也没有,但是年轻朋友吃得不亦乐乎,连一贯不食辣的上海人亦不例外,问他们为什么,小朋友大叫:“爽呀!”所谓的爽,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原因如下:1.辣椒和口腔、咽喉、鼻腔产生烧灼反应,产生痛感.2.大脑分泌令人快乐的激素来平衡这种痛觉.3.吃得愈多,分泌愈多,愈快乐,愈追求,结果上了瘾.我们通常觉得四川人吃辣最厉害,湖南人和江西人一定不同意,三方争论不休,其实湖北、云南、贵州人中更是好手如云.放眼世界,什么菜都要加勺辣酱的韩国人并不入流,泰国菜显然刺激得多,也不能忘了印度和越南,但真正天下第一的应该是墨西哥吧,人家吃辣的历史最悠久,已磨炼出辣椒抗体.
中国风水里说,山脉形成"干龙",江河的流向形成"水龙".巧合的是,中国目前的八大菜系,正好和这种风水格局存在奇妙的对应关系.八大菜系的区域内都毗邻着一派水系:黄河流域—鲁菜;珠江—粤菜;长江上游—川菜;长江下游—苏菜(含淮扬菜、上海菜、无锡菜);湘江—湘菜;淮河—徽菜;钱塘江—浙菜;闽江—闽菜.
在很多湘菜名菜中,都涉及到一位湖南名人谭延闿,颇有些掌故轶闻,足资谈助.谭延闿(1880 年-1930 年),湖南茶陵人,字祖庵,号无畏、切斋.清总督谭钟麟之第三子,人称"谭三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