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能否减低雄黄的肝毒性及其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4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雄黄组,牛黄解毒片全方组(7.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组(3.8 g·kg-1),牛黄解毒片全方去雄黄组(7.3 g·kg-1)和正常组5组,雄黄组剂量设置为0.5 g·kg-1,根据《中国药典》的牛黄解毒片组方比例,设置其他给药组剂量(含等效雄黄量),各组经口给药9周,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与氧化损伤,并应用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原位凋亡和凋亡相关分子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雄黄组小鼠肝组织出现显著水肿,且局部有坏死,而牛黄解毒片全方组及其他给药组的肝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雄黄组的丙二醛(MDA)明显升高(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吸光度A明显增加,Bcl-2表达平均A明显减少(P<0.05);与雄黄组比较,牛黄解毒片全方组的MDA明显降低(P<0.05),TUNEL凋亡指数,Bax表达平均A明显下降,Bcl-2表达平均A明显增加(P<0.05);全方去甘草、黄芩、大黄后,凋亡指数较全方组增加,Bax表达亦明显增加,但Bcl-2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牛黄解毒片方中中药配伍可减低雄黄的肝毒性,抑制雄黄诱导的肝细胞凋亡可认为是牛黄解毒片配伍减低雄黄肝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抑制过程可能是通过促进Bcl-2表达而阻碍Bax表达来实现的,抑制药物与甘草、黄芩、大黄3味中药有关.
近10年来,关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凋亡途径及凋亡调控等方面,许多关键性步骤得到了较为明确地阐明.一个由多条细胞凋亡通路交织而成的凋亡网络概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各种病理生理刺激促进凋亡启动,而各个凋亡通路上的一些节点通过负反馈作用抵抗凋亡的发生,一旦凋亡刺激超过负反馈所能承担的某一阈值时,凋亡信号将突破这一节点继续向下传导,并在正反馈作用下逐级放大,最终导致细胞凋亡.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诱导凋亡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a2+]i的变化及其对凋亡的影响以及信使分子对凋亡和[Ca2+]i变化的影响。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标记术。结果 1.凋亡巨噬细胞内fluo-3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胞内钙库受体抑制剂,尤其是Ca2+内流阻断剂抑制细胞内fluo-3荧光强度变化,同时使细胞凋亡率降低; 2. staurosporine和DcAMP显著降低巨噬细胞凋亡率并明显抑制fluo-3荧光强度改变。genistein和亚甲蓝稍降低巨噬细胞凋亡率,并降低fluo-3荧光强度升高幅度。结论 1.胞外Ca2+内流和内源性Ca2+释放,主要是胞外Ca2+内流使[Ca2+]i逐渐升高并促进巨噬细胞凋亡; 2. PKC促进[Ca2+]i升高和巨噬细胞凋亡。cAMP抑制[Ca2+]i升高和巨噬细胞凋亡。cGMP、TPK降低[Ca2+]i升高幅度并稍抑制巨噬细胞凋亡。结果提示,[Ca2+]i是信使分子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靶点。
髓细胞白血病-1基因(Mcl-1)是Bcl-2基因家族的成员,是凋亡调控的重要基因 [1].为此,我们对Mcl-1和p63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和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MIB-1;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对40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进行MIB-1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并作HE染色,进行肝癌组织学分级(Ⅰ-Ⅳ级,Edmondson-Kondo标准)和癌旁肝细胞结构不良分类(大细胞LCD和小细胞LCD,AnthyonyWatanabe标准).结果:(1)40例肝细胞癌Ⅰ级3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Ⅳ级4例;癌旁有肝硬化改变者32例,3例有纤维化,10例呈气球样变和/或碎屑状坏死病变,大细胞LCD和小细胞LCD改变者各12例,上述改变常多种同时混合存在;(2)肝癌组织中MIB-1均呈核阳性,MIB-1平均增生指数为27.61±13.26%,而癌旁肝细胞阳性者甚少,增生指数1.24±1.67%,差异十分显著(P<0.001).肝癌MIB-1表达与其分级有关,分化越差,增生指数越高(P<0.01).癌旁组织中小细胞性LCD的MIB-1增生指数明显高于大细胞LCD、气球样变和正常肝组织;(3)癌旁bcl-2阳性率为77.5%(31/40),呈簇状和或片状分布,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为17.5%(7/40),且阳性细胞数较癌旁少得多,多数呈碎点状;(4)癌组织bcl-2阳性病例的MIB-1增生指数与癌组织bcl-2阴性者的MIB-1增生指数无明显区别.结论:(1)MIB-1表达可反映肝癌细胞的增生及恶性程度;(2)小细胞LCD中MIB-1高表达提示其比大细胞LCD、气球样变和正常肝组织增生活跃,发展为癌的可能性大;(3)bcl-2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引起细胞增生,而是通过表达水平下降参与肝癌细胞的凋亡调控.
骨肉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成骨性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20%.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好发于青少年,预后较差.近来研究发现,骨肉瘤的预后与细胞凋亡失衡有关.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于细胞内环境变化或死亡信号触发以及在基因调控下所引起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保持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若凋亡调控失衡则可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骨肉瘤凋亡相关因子的调控机制,以了解这些因子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为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十分重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在许多肿瘤中,EGFR可以被异常活化.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凋亡调控以及血管生成而对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起作用.
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凋亡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基因调控模式外,细胞内环境稳定失衡,如:细胞内氢离子浓度的异常增高也可促发细胞凋亡[1].Na+/H+交换蛋白-1(NHE-1)是使肿瘤细胞内pH(pHi)维持在中性或偏碱性、细胞外pH呈酸性这种特殊微环境的主要调节者,而这种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2,3].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4,5], 人肺癌组织细胞NHE-1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因此,NHE-1基因的过表达可能在肿瘤细胞的抗凋亡特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采用反义核酸抑制人肺鳞癌(SPC)细胞NHE-1基因的表达,研究NHE-1基因对人肺癌细胞pHi调节和凋亡调控的作用.
近年来,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问题.线粒体作为凋亡调控中心和活性氧自由基( ROS)来源的细胞器可能与DPN发病密切相关.发动相关蛋白-1( Drp-1)是Dynamin超家族成员,是介导线粒体分裂的执行分子之一,其过表达可引起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改变[1].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Autoimmune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ALPS)是一种凋亡相关基因Fas介导的凋亡受损导致淋巴细胞增殖的遗传性疾病.之前认为是一种少见病,自1999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推荐了该病的诊断和分型标准后,全世界有近500例病例被报道.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林冬等[1]首次在国内对该病进行了详细介绍.由于该病为研究机体凋亡调控、免疫自稳方面的天然模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几年来一些研究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过程中神经细胞可发生凋亡[1].细胞凋亡是受基因调控的,Bc1-2、Bax基因是目前研究较明确的一对在功能上相互对立的凋亡调控基因.本研究采用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再灌注损伤过程中,Bc1-2、Bax蛋白在海马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是关节滑膜细胞中主要的一种,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可因环境变化发生演变,存在异常凋亡与增殖.RA FLS凋亡不足与RA的发病有关[1].本文就RA FLS凋亡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凋亡调控作一综述.
核因子-κB(NF-κB)是一个广泛存在于胞质的重要转录调控因子,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凋亡调控等方面起关键作用。研究发现NF-κB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1]。硫代乙酰胺(thiacetamide,TAA)是一种弱致癌物,具有肝毒性。其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简单可靠,模型成功率高[2]。比格犬为大动物,已成为目前研究用标准动物,其病理生理与人更为相似[3]。以往肝纤维化模型多以小动物小鼠、大鼠等为主,而对大动物的研究较为少见[4]。那么用TAA是否能诱导比格犬肝纤维化模型呢?其作用机制是否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呢?本研究进行了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RBM5首先作为LUCA-15于1996年被克隆出来,曾被命名为LUCA-15、RBM5、H37等.RBM5蛋白是RNA结合基序蛋白家族成员;该家族是由HU-GO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的RRB/RBM/RNP新近发现的蛋白亚群,此类蛋白是RNA结合蛋白,与RNA的剪接、翻译和稳定性有关,尤其是其在凋亡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调节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及凋亡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的生物学意义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1,2].长期以来,对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细胞的增殖失控方面.治疗也主要侧重于如何抑制癌细胞的增殖[3].如何启动癌细胞自身凋亡机制用于治疗肿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基因p16和Rb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阐明胃癌细胞的增殖调控与凋亡间的关系.
因为细胞的凋亡调控是由多种基因参与的复杂网络系统,肿瘤化疗敏感性及疗效、预后等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故仅以一基因状况往往难于评价这些相关性.本综述就多基因参与调控肿瘤凋亡及其影响化疗敏感性等问题进行分析.
细胞凋亡时,细胞形态会发生一系列特征性的改变.近年来,发现细胞骨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细胞骨架网状结构降解、凝聚和分布不均等.通过对细胞骨架蛋白的生物活性、功能及细胞凋亡时细胞骨架结构形态的动态变化、相关调控因素等研究,显示凋亡细胞骨架改变是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的基础,提示可通过改变细胞骨架结构来诱导细胞凋亡,以达到治疗肿瘤及其他疾病的目的.
目的:从淋巴细胞凋亡和调控的角度探讨清肺渗湿汤治疗哮喘气道炎症的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采用卵蛋白制作大鼠哮喘模型,用TUNEL法测定了各组大鼠肺组织中淋巴细胞凋亡的百分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肺组织中淋巴细胞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清肺渗湿汤、地塞米松片、麻杏石甘加味汤均能提高哮喘大鼠肺组织中淋巴细胞的凋亡率,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这种作用以前两者显著.结论:促进炎症局部淋巴细胞的凋亡是清肺渗湿汤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一个主要机制.
细胞外各种刺激通过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介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诱发细胞内一系列级联反应,包括受体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酶活化、蛋白分子间特异性结合及转录因子活化等, 使细胞发生凋亡、分裂或细胞周期停滞等反应,由此构成细胞信号传导系统.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化、增殖与凋亡调控失衡、细胞基质及黏附分子结构表达异常、血管及淋巴管转移等均涉及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
骨肉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成骨性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20%.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好发于青少年,预后较差.近来研究发现,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不仅是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异常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与细胞凋亡失衡有关.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由于细胞内环境变化或死亡信号触发以及在基因调控下所引起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保持机体的稳态至关重要,若凋亡调控失衡则可致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研究骨肉瘤凋亡相关因子的调控机理,以便了解这些因子在骨肉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为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葡萄胎是胚胎外层滋养细胞发生水肿变性、绒毛水肿而形成的水泡状胎块,具有恶变倾向。葡萄胎患者清宫后,主要依靠连续监测血HCG、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侵袭性葡萄胎。但有些患者术后未及时监测HCG,给诊断增加困难。寻找葡萄胎生物学特性的有效预测指标对于存在恶变潜能的葡萄胎患者有重要意义。细胞角蛋白8(CK-8)被发现与细胞增殖及凋亡调控、信号转导、肿瘤发生发展等有关。本研究观察并比较了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组织中CK-8的表达变化,探讨CK-8与葡萄胎恶变的关系。
目的:探索胆盐(GCDA)环境下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研究.方法:用GCDA处理HepG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与增殖性;用抗肿瘤药物与/或GCDA对HepG2细胞进行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Bcl-2家族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GCDA能使HepG2细胞增殖;GCDA使抗凋亡基因Mcl-1增强,促凋亡基因Bak、Bim与Bax减弱;GCDA使抗肿瘤药物作用下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GCDA能诱导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存活与增殖,并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和下调促凋亡蛋白对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
细胞凋亡是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我毁灭过程.凋亡异常与许多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形成及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研究证明,多种基因(如P53、C-myc、Bcl-2、Bax等)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过程.TFAR19基因是由我国科研人员最近新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凋亡相关基因,笔者主要就其结构特点、性质功能、临床意义作一概述.
目的探讨ROS影响巨噬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标记技术等.结果①凋亡巨噬细胞内NADPH氧化酶活性急剧降低使得胞内ROS水平快速下降;②ROS清除剂促进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③PKC促进巨噬细胞凋亡和ROS急剧减少;cAMP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和ROS急剧减少.结论①ROS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②PKC、cAMP等因素通过影响地塞米松介导巨噬细胞凋亡时发生的ROS变化促进或抑制巨噬细胞凋亡.由此可见,ROS作为一种巨噬细胞的信使分子和效应分子,一方面抑制巨噬细胞自身凋亡,一方面执行巨噬细胞介导其它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探讨bcl-2 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phosphorothioate oligodeoxynucleotide,AS-PS-ODN)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机理.方法合成bcl-2 AS-PS-ODN 作用于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多重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 AS-PS-ODN处理前后bcl-2、c-myc、survivin、bax、s100A2、TNFα、TGFβ1 及IL-6等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bcl-2 AS-PS-ODN能够诱导NCI-H446细胞凋亡,随着bcl-2 mRNA水平的下降,IL-6表达增高72.71%(P<0.05), TNFα表达下调65.90%(P<0.05),而c-myc、survivin、bax、s100A2、TGFβ1等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 IL-6表达增高及TNFα下调参与bcl-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调控.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现象,在细胞分化、生长和稳定正常内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是继Bcl-2家族后发现的又一类凋亡调控蛋白家族,survivin是该家族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成员,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7q25,靠近端粒,全长14.7 kb,由三个内含子和四个外显子组成,编码142个氨基酸,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细胞分裂的双重功能[1].自1997年发现以来,survivin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对其在肿瘤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研究也日趋深入.本文着重介绍survivin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免疫系统中,细胞凋亡调节着体内免疫细胞群的合适比例,制约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强度,决定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的产生.本文将综述细胞凋亡在淋巴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淋巴细胞凋亡的途径及调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