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以来,本科收治10例脊柱损伤术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有所改善,但3个月后恢复缓慢或停止.CT或MR检查未发现脊髓压迫及脊柱不稳定征象.采用硬膜下显微松解方法治疗,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椎间盘退变所导致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骨关节炎等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类固醇注射封闭、理疗和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只是处理终末期的症状,不能逆转疾病进展,随着人类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更深入的认识和组织工程的发展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临床应用,用细胞移植的生物方法来治疗椎间盘退变成为可能,人们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希望可以用于临床,以修复重建退变的椎间盘,给椎间盘退变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笔者就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恶性肿瘤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恶性肿瘤患者约40%发生脊柱转移,约12%~20%恶性肿瘤患者最先表现出脊柱转移瘤的特征~([1]).往往导致疼痛、脊柱不稳定、神经功能障碍.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脊柱在高速轴向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急性创伤,原因是脊柱不能在短时限内吸收所承载的能量所致.由于该类骨折的病理表现复杂,易造成脊柱不稳定,且常常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加强对胸腰椎爆裂骨折发生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由于临床检查手段的提高、生物力学的发展以及脊柱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人们对骨折发生时的椎体内压变化、椎体内骨折块的产生机制、关节突关节的作用及脊髓损伤的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作者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987年3月至2003年12月,我科收治2例因胸椎管内肿物行椎板切除术后脊柱不稳定致双下肢截瘫的病例,报告如下.例1,男,15岁.于1980年8月始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发病2个月后在外院神经外科诊为"T6~T8神经鞘瘤",同年11月份在全麻下行"椎板切除,肿物摘除术",术后5个月双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术后4年时胸背部出现驼背畸形,并同时出现双下肢行走困难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比较不同种类的椎间融合技术.方法:本组采用3种PLIF手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72例,共82个节段.其中椎体滑脱28例,间盘突出合并节段性不稳定19例,不稳定型椎管狭窄25例.3种椎间融合技术包括:单纯植骨、双侧椎间支撑器、单侧斜行椎间支撑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屑植骨.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个月,平均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及再滑脱现象.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病人恢复原正常的工作和生活.VAS疼痛分值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下降至3.1分.功能评定结果:优41例,良24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为90.28%.结论: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一种可靠手段,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显微外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椎管内肿瘤的全切除率不断上升,但是对椎管内大型肿瘤[1],尤其是位于脊髓腹侧、椎管内外呈哑铃形生长的肿瘤,治疗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许多患者术后存在脊柱不稳定,常需行内固定手术.本研究对此问题探讨如下.
抗生素效力的高度发展已使化脓性脊椎炎患者相对少见.然而,随着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滥用毒品等患者的增多,化脓性脊椎炎在这些患者中的发病日益增加[1,2].传统的治疗包括卧床、支具外固定以及静脉应用抗生素;但上述治疗周、期较长,且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无效,病变进行性发展,出现明显的脊柱不稳定及神经压迫症状.1980年8月至1998年8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骨科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术治疗化脓性脊椎炎48例,取得良好效果.
脊柱后部结构的缺损可导致脊柱不稳定,同时缺损区疤痕增生可产生医源性椎管狭窄,椎板切除术后,重建椎管的完整性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院自1992年6月以来在学习其他椎管成形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经棘突椎板原位椎管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管内疾患556例 ,效果满意.这种方法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椎管的解剖结构,其手术中切除的组织几乎都是" 有效切除"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成形术.通过对468例病人的术后护理、观察、及康复指导,使患者早日解除痛苦,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脊椎结核病中颈椎结核的发病率虽然低,但位置高,椎体破坏严重的会导致全身瘫痪甚至危及生命.1911年Hlbbs和Albee开创了后路植骨融合术,使颈椎结核的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行各种方式的内固定术,颈椎结核的治愈率提高到95%以上,脊柱不稳定问题也得到解决.我院1976年至2004年共收治颈椎结核病患者245例,其中实行内固定术35例,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的 探讨应用PLIF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的适应性.方法 2002-12-2010-10我院采用PLIF技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9岁,平均45.8岁.失稳节段:L3-6例,L4-5 11例,L5-S1 13例.3种椎间融合术包括:单纯椎体间植骨、双侧椎体间融合器、单侧斜行椎间融合器,术中均采用椎弓根固定系统辅助,后2种方法中在安放内置物的同时,均辅以椎间自体骨粒植骨.临床恢复情况按Nakai分级;疗效评定按照目测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 随访3个月~6年9个月,平均3年7个月.术后18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19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3.3%.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绝大多数患者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结论 PLIF手术是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比较可靠的方法,只要把握手术适应证,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下腰部手术后并发神经根周围粘连与瘢痕形成、腰椎严重不稳、腰背部肌无力而残留腰痛及术前症状改善不明显等有学者称为"下腰部手术失败综合征".据统计,因此而再次手术的病历为12~14%,纠其原因除术前诊断失误、术中操作不当等原因外,正确地指导下腰部手术后病人做加强腰背肌和下肢肌的功能锻炼,对加强腰、腹部肌力,预防脊柱不稳定,减少硬膜的瘢痕和神经根周围粘连有重要的价值.
Kaneda装置常用于脊柱爆裂型骨折前路减压术后、脊柱肿瘤切除植骨后或退行性脊柱不稳定时的前路固定.2005年1~12月,我们为21例患者行Kaneda内固定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节段性失稳引起下腰疼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辅助系统.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6个月,4~6个月后均达骨性融合.无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现象.患者腰、腿疼麻症状踢显缓解,绝大多数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功能评定结果:优25例,良13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后路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不稳定的可靠手段,而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更是最佳选择.
脊柱损伤的准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关键.如果脊柱骨折漏诊,创伤性脊柱不稳定就可能导致严重的不可逆性的神经损伤后遗症.过去,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多依赖于常规X线检查,因而存在诸多的局限性.随着CT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其在脊柱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日益为临床医生所认识,成为必须的诊断工具.本文回顾分析了36例脊柱损伤病人的X线摄片和CT表现并对它们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方法, 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椎(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 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 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 从而使脊柱能正常发挥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报道应用后路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等疾病,获得满意的疗效.1929年Hibbs和Swift将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变,扩大了脊柱融合术应用范围.目前脊柱融合术广泛地应用在治疗脊柱退行性变,脊柱创伤和脊柱不稳定,以及脊柱畸形,并且出现了脊柱融合技术的多样性,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多种内固定植入物的使用等.本文就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常见损伤,爆裂骨折占全部胸腰椎骨折的45%[1].随着建筑业和交通业的发展,爆裂骨折发生率明显上升.爆裂骨折是脊柱在高速轴向载荷作用下发生的急性创伤,该损伤由于病理类型表现复杂,易造成脊柱不稳定,常伴有神经症状,遗留各种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有限元分析的应用,人们对骨折的发生机制和稳定性评价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诸多的脊柱疾患如脊柱骨折、脱位、畸形、肿瘤、感染或退变的外科治疗,在处理原发疾病后常合并采用的手术方法之一就是脊柱融合,所有的脊柱不稳定或矫形手术都是通过固定融合来完成的.
胸椎结核常见,易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为避免手术后脊柱不稳定,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过去植骨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带肋间血管蒂的肋骨瓣移位做椎体间植骨,术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在全身骨与关节结核中脊柱结核发病率最高,在脊柱结核中又以腰椎好发,腰骶段(L5、S1)亦不少见,因腰骶段其前方被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腰动、静脉和骶中动、静脉覆盖,给手术操作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病灶清除术后脊柱不稳定是一个后果严重的问题.
目的系统地探究在脊柱不稳定患者中应用不同的内固定疗法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不稳定患者进行实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地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使用Z-plate钉板系统与TSRH钉棒桥系统。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以及脊柱后凸角矫正角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均<0.05)。结论在脊柱不稳定患者的治疗中,与Z-plate钉板系统比较,TSRH钉棒桥系统的疗效更佳,可普及。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结构,内含重要的神经组织,任何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改变必然产生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影响脊柱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创伤、退变、畸形、肿瘤和炎症等.脊柱不稳的诊断其实到目前为止并不十分明确,许多学者做了很多的工作力图将脊柱不稳进行较为具体的量化,并由此设计出系列诊断标准.而临床发现,影像学上脊柱的不稳定并不能反映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脊柱不稳我们认为应该强调临床症状的解决,而不仅仅是影像学上稳定性的恢复.当然在目前缺乏客观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影像学上不稳定性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疗效评价指标.骨质增生是人体对脊柱不稳定有很好的生理代偿,通过接触面积的增加来增加椎间的稳定性,这主要是发生在退变性不稳定的病例中,但过度和"错误"部位的增生将导致神经系统的受压,并由此产生较严重的病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老年人常见病,可发生骨折部位严重的疼痛,并形成脊柱后凸畸形,椎体塌陷导致椎体高度丧失,多数病例还会发生脊柱不稳定,使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由于疼痛和活动受限,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3].随着疾病的发展,单平面骨折会发展成为多平面椎体压缩性骨折,致残率较高.本文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充分椎管减压,并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不稳滑移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同时横突间或联合椎体间植骨,植骨仅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结果42例获1年1月的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8%,疗效满意.结论充分椎管减压,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坚强固定,同时横突间或联合椎体间植骨治疗腰椎不稳症,植骨融合率高,临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