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钢板(ZPLATE)是一种新型的胸腰椎前路固定器械,系采用前路钢板固定加植骨方法来加强脊椎前柱的稳定性。前路钢板在伸展位类似张力带作用,而在屈曲位则类似支持钢板的作用.
1999年7月~2005年1月,笔者应用开放植骨方法治疗存在胫前软组织瘢痕化或骨外露的胫骨骨折不愈合10例,报告如下.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提出,但直到本世纪50年代后期,Robinson(1955年)、Dereymaker(1956年)、Cloward(1958年)等才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1]。此后,该手术逐渐得到推广,被公认为治疗颈椎疾患的一种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的手术方式,临床报道优良率达70%~90%。Emery等认为影响骨融合率的因素主要是:植骨块类型、手术技巧和融合节段数目[2]。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新的改良手术方式、不同种类植入物出现。内固定的使用和新器材的发展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现就有关方面进展情况做一综述。1 植骨方式 传统的植骨方法主要有:Robinson-Smith三面皮质骨的方形植骨块、Bailey-Badyley的槽形植骨法和Cloward的圆柱状接合桩技术[1]。临床上以Smith-Robinson法和Cloward法较为常用。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新的植骨技巧,减少了植骨块脱出、椎间隙塌陷和植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Brodke等改进Robinson手术方法,把三面皮质骨的皮质面置于后方,认为脊柱的中柱承受最大的压负荷,如此放置植骨块可防止椎间隙的塌陷[3];但Wang等比较生物力学特性后认为:颈屈曲时负荷最大,后伸时逐渐减小,屈曲时受力点完全位于前方,后伸时逐渐后移,因而仍以传统的皮质骨向前的融合方法能较好地抵抗作用于颈椎上的负荷,防止植骨块下陷[4]。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颈椎及颈椎间盘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自1996年4月,我们在颈椎前路减压后用自制的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allograft threaded fusion cage,ATFC)填充环钻减压时取出的松质骨来替代髂骨植骨,取得满意的效果[1].与自体髂骨植骨(autologous iliac crest graft,AICG)比较,作者认为ATFC加自体松质骨植入优于自体髂骨植骨.
颅颌面外科是由法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Tssier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特殊的截骨和植骨方法将颅颌面分块移动,并按照整形修复的原则重新排列组合和固定,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矫正各种严重的颅颌面畸形的目的.颅颌面畸形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周密准确的手术设计和面貌预测对于确保满意的整形手术疗效至关重要.虚拟外科手术是虚拟现实在医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建立颅颌面虚拟手术的动机是基于通过个别地考虑患者手术计划步骤来降低颅颌面外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我们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外颅颌面整形手术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的各个流程及所采用的相关算法.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症状,多由过度外力所形成,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则包括双踝骨折、胫骨内踝以及同时有干骺端和骨干分离的平台骨折,经常伴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对患者膝关节危害极大。现将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方法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腰椎滑脱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其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临床效果各有不同.本院骨科自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DRFS(distraction reduce fixation system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方法,治疗腰椎滑脱26例,随访6~36个月, 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我院1999年3月~2000年11月选用带锁髓内钉同时用骨髓质植骨方法治疗股骨干新鲜骨折,经96例观察,具有骨痂生长快、关节功能好、治疗时间短等优点,报告如下.
腕舟骨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尤以年轻人多见,治疗方法及内固定方式多种多样.2006年8月-2009年3月,我院采用加压螺钉及取自体桡骨远端松质骨植骨方法治疗腕舟骨陈旧性骨折14例,术后疗效满意.
自1997年我们在颈椎前路切除脊髓前方致压物后采用嵌锁式植骨方法治疗45例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颅颌面外科是由法国著名整形外科教授Paul Tessier于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通过特殊的截骨和植骨方法将颅颌面骨分块移动,并按整形原则重新排列组合和固定,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矫正各种严重的颅颌面畸形的目的.
自1995~2001年,作者采用一种新的植骨方法治疗尺桡骨单骨骨不连7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共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8~54岁,平均28.7岁。右侧4例,左侧3例。桡骨干上段骨折1例,中段2例,中下1/3交界处1例;尺骨干上段骨折2例,中段1例。粉碎性骨折3例,斜形骨折2例,横断骨折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钢板固定3例,钢针固定4例。术后外固定时间最短20天,最长45天,平均32天。2次手术间隔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平均8个月。X线表现骨断端硬化,髓腔封闭或骨断端萎缩疏松,存在较大的间隙。
由于人工臼杯的松动、移动,邻近人工关节的髋臼壁发生各种各样的骨缺损,翻修时如何能够得到人工关节的初期坚强固定和长期的支持变得非常困难[1].我们应用同种冷冻保存骨和人工骨,在植骨的同时应用髋臼钢板加强固定.1996年10月~2006年3月共收治17例18侧单独髋臼翻修术患者,现就植骨方法、骨水泥使用与否及髋臼钢板使用方法进行探讨.
胸椎结核常见,易引起脊柱后凸畸形,对脊柱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为避免手术后脊柱不稳定,我院自1991年以来对过去植骨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带肋间血管蒂的肋骨瓣移位做椎体间植骨,术后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种植义齿以其美观、舒适、咀嚼功能好、不损伤邻牙等一系列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缺牙患者所接受.为保证种植成功率,种植术对骨质和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临床上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牙槽骨萎缩甚至缺失,致骨宽度和高度不足,限制了种植术的应用.为此,在骨量不足或拔牙术后即刻种植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系列增骨方法以增加骨量,提高种植成功率.传统的植骨方法不可避免地会产牛排异反应、植骨区骨吸收以及供骨区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
牙周病造成的齿槽骨破坏吸收,是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病引起的骨缺损修复一直是棘手问题.以往采用的植骨方法因有种种缺陷,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羟基磷灰石作为一种新型骨代用品受到广泛关注.羟基磷灰石(Hy-droxyatati-toHAP)其化学成份,晶体结构与人体骨骼中的无机物十分相似,经国内外学者临床应用,证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免疫性,不溶血,不致癌,能明显地引导新骨形成,有促进新骨钙化作用.为此,我们把羟基磷灰石用于临床,修复牙周骨缺损,对此新型骨代用品用于临床作一初步探讨.
我院2000年5月~2001年7月应用国产钛合金脊柱滑脱复位内固定装置(DRFS),经后路通过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方法治疗腰椎滑脱32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