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观察改良椎管内减压术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78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均采取改良椎管内减压术加以治疗.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随访半年-1年,全部患者腰痛症状均已消失,活动能力良好.结论:改良椎管内减压术应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能够明显消除患者腰痛症状,并且长期疗效稳定,手术创伤显著性减小.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目的 探讨应用腰椎牵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疗效.方法 4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1组22例,仅接受中药蜡疗治疗,2组20例接受腰椎牵引和中药蜡疗治疗.观察治疗后VAS评分及患者主观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42例随访3个月.依据VAS评分系统评定,术前2组VAS评分为6.2±2.6分,1组VAS评分为5.6±2.6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2组2.7±2.5分,1组为3.0±2.6分.患者主观满意度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在90%以上.结论 在此组研究中,腰椎牵引未能提高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FDA推荐的Simmons法椎间融合率达100%.手术后腰背疼痛21例患者消失,3例患者明显缓解.结论 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操作简单、费用低、临床疗效满意.
目的 探讨应用中药蜡疗方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中药蜡疗的方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情况.结果 42例患者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4±0.65)分下降为(3.5±0.64)分,其优良率为95%.结论中药蜡疗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且简单易行,可反复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补肾活血方内服治疗,连续服用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VAS和ODI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治疗第1周有效率为86.04%,治疗第2周及随访时有效率为90.69%;在VAS评分及ODI评分上,治疗第1周、第2周与随访均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治疗第2周、随访与治疗第1周也有差异(P<0.05),但治疗第2周与随访时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能有效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随访期疗效稳定.
目的:观察运用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即刻效应,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急性腰痛患者,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者共90例.所选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腰部夹脊穴,观察组在对照组腰夹脊穴针刺的基础上加以磁珠贴压耳穴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 min的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的外周血液进行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McGILL、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2组患者的5-HT水平均得到明显升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中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的β-EP水平均得到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耳穴联合腰夹脊穴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其急性发作期的即时效应显示能改善患者疼痛/整体症状和肢体功能,其起效机制可能与5-HT、β-EP的改变有关.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及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研究椎间盘造影对椎间融合节段范围选择的意义.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对35例具有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74个椎间盘.所有病例均行MR和CT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35例患者中根据椎间盘造影的结果,行腰椎间融合术20例,并随访手术患者的疗效.结果:35例中20例患者22个椎间盘出现了诱发痛(57.1%),20例诱发痛阳性患者的22个节段均行腰椎间盘融合术,并全部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2年,平均15个月,按改良MacNab评定标准判断:优1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15例诱发痛阴性的患者予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5例腰痛完全消失,7例疼痛基本消失,3例疼痛没有变化,甚至加重.6例患者腰椎融合节段相邻的9个椎间盘有MRI异常改变,但造影无诱发痛,即无症状椎间盘,未包括在融合范围之内,在同期的随访中,1例因相邻无症状退变间盘退变加重并产生严重症状而接受融合手术.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腰椎间融合术可以消除患者的疼痛.在选择融合节段时,仅融合有症状的退变椎间盘即可.
目的:探讨火龙灸法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循督脉线行火龙灸法,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每天1次.两组均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c(TNF-d)的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疼痛积分及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疼痛积分:1.95±0.61vs2.11±0.61;TNF-α含量:(1.33±0.30) nmol/L vs (1.55±0.48) nmol/L,(均P<0.05).结论:火龙灸疗法可显著减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含量有关.
目的 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5月共收治经椎间盘造影和MRI检查证实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33例,其中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3例和右下肢疼痛麻木4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15±0.96分,均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腰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时进行MacNab评分.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手术并发疽发生.术前伴有左下肢疼痛麻木的3例患者和右下肢疼痛麻木的4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均缓解.随访6个月,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为0.78±0.68分,术后4周VAS评分为0.54±0.63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46±0.66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0.53±0 67分,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分较术后1周均无明显反弹(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6个月随访时优15例,良15例,可3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0.91%.结论 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及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微创有效方法.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是指腰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以其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无节段过度活动为临床特点.椎间盘源性腰痛属于中医学的"痹证"的范畴,保守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应用中医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作用.本研究2005年2月-2008年2月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为主保守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7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理筋整脊手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患者完全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加牵引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理筋整脊手法治疗,对其临床疗效和V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整脊手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从中医病机学角度探讨了中医学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认识,通过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明确中医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思路,并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目的:探讨五物五苓汤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4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五物五苓汤口服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JOA下腰痛评分和改良的Macnab评分分析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术后1周较术前的视觉模拟评分、JOA下腰痛评分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JOA下腰痛评分和术后6个月改良的Macna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射频消融联合五物五苓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创伤小,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配合腰椎牵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DLBP )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DLBP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腰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配合治疗。分别评估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效果,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症状或体征改善状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 M-JOA分别为22.90±2.31分和21.82±2.04分,均高于对照组( P ﹤0.05);VAS评分分别为2.36±0.85和2.82±0.93,均低于对照组( P ﹤0.05);生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 P ﹤0.05)。结论应用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配合腰椎牵引治疗DLBP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疼痛等症状或体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目的 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rcompression,PLD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PLDD治疗,术前定位责任椎间盘主要依靠腰椎MRI,显示椎间盘退变或同时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表现,对显示有退变的椎间盘,在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并进行相关的治疗.术后1周、6个月、1年、2年随访,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术前和术后评分对比,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及疗效改善率.结果 经PLDD治疗,术后46例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功能状态明显改善,治疗优良率达到80%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LDD治疗盘源性腰痛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并发症少,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经体格检查,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采用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以Prolo功能和经济结果评定法和V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髓核成形组总体治疗成功率82.1%;平均住院时间7.6天,复发率10.8%.并发椎间盘炎1例,进行腰椎融合术后治愈.结论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满意率较高,复发率低,住院治疗时间短,创伤小,不影响再次手术治疗.髓核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介入治疗新方法.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使用Nd:YAG激光治疗机(波长1064 nm)对5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术后参考Macnab标准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术后3个月时,优32例,良20 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激光间盘减压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1979年,Park等[1]首先提出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即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和节段不稳定,起源于椎间盘内部的腰痛,至少40%的慢性腰痛都是因此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即椎间盘退行性变和疼痛伤害感受神经向椎间盘内浸润生长.关于椎间盘退行性变机制的研究迄今不过短短十余年,但免疫组化、原位酶普法、原位杂交和定量图像分析等新技术的相继出现为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方法.神经的浸润生长往往并发血管的浸润生长,是引发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操控这一病理过程就成为治疗的关键.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由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应力的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腰痛,亦可因退变、破裂的椎间盘本身产生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而导致腰痛.由于疼痛是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椎间盘突出后可能伴有炎症反应,有人提出椎间盘的自身免疫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一旦椎间盘突出,可激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慢性炎症,引起腰痛.目前认为,椎间盘突出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椎管内的慢性炎症是致痛的主要原因[1].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本院疼痛门诊2007年9月~2011年6月期间诊疗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MRI数据,并进行统计学的对比分析.结果:67%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均有外伤史;间盘病变节段以L4/5和L5/S1为最常见;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在MRI上一般都有椎间盘低信号改变,常伴有高信号区(high intensity zone,HIZ)、软骨终板变性(Modic征)和Schmorl结节等.结论:MRI单节段间盘信号改变伴后外侧出现HIZ可以较可靠地说明该间盘为责任间盘;HIZ是较可靠的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标志性影像;Modic征和Schmorl结节在诊断中起重要参考作用.
腰腿疼痛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其中一部分患者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臭氧髓核消融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微创治疗方法,当前许多医院都已经开展这项治疗技术,选择合适的臭氧浓度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现对60例临床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浓度臭氧进行髓核消融术治疗,观察并评价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由于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客观体征极少,又无特异的影像学征象及血液生化指标,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较为困难.我们采用臭氧盘内注射手段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对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方 法1.一般资料选取从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腰腿痛患者中符合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共6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7.32±9.53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4.6年.本组患者治疗前全部行MRI检查,均为单节段间盘发病.MRI显示:L3~4间盘5例,k4~5间盘36例,L5~S1间盘26例.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平均VAS为8.16±0.72.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诊断性治疗均获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我院从2005年至2008年在CT监测下行臭氧髓核溶解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202例,术前通过臭氧椎间盘造影术结合临床特征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观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用经典椎间盘造影术阳性标准作为判定臭氧椎间盘造影术阳性的指标,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临床诊断精确度高.
慢性腰痛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重大医疗和社会问题之一,约有40%的慢性腰痛归因于椎间盘源性[1].不同于可产生疼痛的其它腰部组织病变,如腰椎椎体、腰部肌肉筋膜、关节突关节及骶髂关节,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DLBP)是由腰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所导致.其产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1)游离神经末梢(痛觉受体)的存在;(2)炎症反应[2].
腰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该病患者在骨科门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引发腰痛的各种原因中,由于椎间盘本身病变引起的腰痛约占39%.腰椎间盘内部各种病变刺激椎间盘内的疼痛感受器产生的腰痛被定义为椎间盘源性腰痛.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各种文献报道结果并不一致.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优缺点,为医务工作者选择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腰痛 (low back pain) 是最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导致腰痛的原因很多,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脊柱畸形、峡部裂等等.椎间盘源性腰痛在临床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蛋白基因产物9.5 (protein gene product 9.5, PGP 9.5) 存在于所有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中,是一个非常好的泛神经标记物,对神经纤维特异性强.作为一种神经轴突标记物, 抗 PGP 9.5抗体可以与任何无髓或有髓的神经纤维相结合.使用免疫荧光或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即可标记出组织中PGP 9.5阳性的神经纤维.目前PGP 9.5已经被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临床研究中,本文就PGP 9.5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研究外源性白介素1(IL-1)作用于腰椎间盘引起腰痛的神经传入通路并探讨其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关系.方法:实验选用20只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动物,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外源性IL-1注入实验组大鼠的腰5/6椎间盘内,在注入后的不同时间点监测L1、L3神经节诱发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及L2脊神经节自发性放电频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各指标进行对比,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观察IL-1对腰椎神经传入冲动的影响.结果:在腰5/6椎间盘内注入外源性IL-1后的各个时间点上,实验组大鼠的L1、L3神经节诱发电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L2脊神经自发性放电的频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IL-1注入5/6椎间盘内可在短时间内导致L1、L3节段传入神经冲动增加,L2脊神经节自发性放电频率增加,这可能表明L1~L3背根节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神经传入通路.
目的:观察亚甲蓝溶液对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NO浓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和L6/7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经MRI检查证实椎间盘退变后在L5/6和L6/7椎间盘内注入亚甲蓝溶液,L4/5椎间盘作为阳性对照,L5/6椎间盘作为阴性对照,L6/7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椎间盘.饲养2周后将动物处死,取下椎间盘标本并对标本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同时应用NO试剂盒检测椎间盘标本中NO浓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的NO浓度较阳性对照组标本中的浓度明显减低,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蓝能够抑制退变椎间盘内NO的产生,这可能是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之一;亚甲蓝溶液对正常椎间盘是安全的,不引起椎间盘退变.
80%的人一生中都会遭遇腰痛,而腰痛人群中24%~87%的人一年内会出现腰痛复发.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伤导致腰背部肌肉骨骼损伤引起的,如急性腰扭伤或慢性腰肌劳损、各种外力引起的各种骨折、小关节紊乱;也有腰椎退行性改变后引起的腰痛,如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源性腰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