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卫生部关于救灾防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力争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疫情,湖北省开展了灾区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流脑被列为重点监测的疾病之一.遵照卫生部和我院要求,我们于1999年4月12~17日,对该省流脑流行病学监测情况进行了重点考察,现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正日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救灾防病过程中,科学技术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问题的提出救灾防病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该项工作主要面对的是通常或灾害情况下的突发疫情、灾后瘟疫及突发卫生事件(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
1999年6月中下旬,安徽省郎溪县及上游山区普降暴雨,总降雨量高达600~900毫米,占全年降雨量均值的70%以上,致使该县5个万亩以上大圩区及一些中小圩区堤坝于7月1日前后相继漫破.有24.8万人受灾,18.1万被洪水围困.为了解灾区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状况,为救灾防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安徽省健康教育所及郎溪县卫生防疫站于1999年7月20日至23日,依据PRECEDE模式理论[1],在灾区运用现场观察、访问、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了以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为目的的健康教育诊断,并在诊断基础上提出灾区健康教育工作策略建议.
1998年,湖南省多次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娄底、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州市108个县受灾,被淹县城19个,受灾人口3129万,成灾人口2226.1万,紧急转移19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0亿元.在抗洪救灾期间,广大灾民的第一需要是饮用安全卫生水和良好的卫生环境.现结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饮水卫生与疾病控制援助项目,谈谈健康教育在救灾防病中的地位、作用和效果,供同道们参考.
突发性自然灾害不仅会使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付诸东流,而且会造成人员伤亡,伴随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又能引起"次生灾害"[1]--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继续危害着幸存者.因此,迅速采取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控制疫病流行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998年,长江荆江段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大灾之年无大疫,荆州市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围绕抗洪救灾、卫生防病和灾后重建中心任务展开的过程中,对传播减灾防病知识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将体会分述如下:
1998年夏,黑龙江省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洪灾给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在灾后恢复家园、救灾防病的行动中,防病改水成为解决灾区饮用水卫生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在防病改水中,健康教育则贯穿始终,成为救灾防病的重要内容.
为救灾防病制作的传播材料,形式可多样化,如传单、折页、小册子、报纸、宣传画、录音带、录像带、标语、板报、墙报等均可,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制作灾区宣传材料以传单、报纸、标语、墙报为宜,适合在灾区开展宣传教育.
一、洪涝灾害促使人们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今年的洪涝灾害,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灾区今年的灾情特点,灾区面大,地广人多,仅靠医务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健康教育部门抓住了抗洪救灾和救灾防病这一突发事件,紧紧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和针对灾区主要卫生问题,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向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抗洪救灾官兵普及救灾防病卫生知识,指导人们的卫生行为,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灾区群众自觉与到救灾防病、灾后环境卫生改造、饮用水工程修复等各项主要卫生工作中去,从而使灾期和灾后疫情及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病流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绍兴市于2003年1月启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直报.
2003年4月8日至7月14日,浙江省常山县第四中学发生一起水型甲型副伤寒局部爆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按照GB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使用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统一规定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资料输入微机,运用EXCEL、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面对汶川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中心党政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通讯中断、交通阻塞、人心恐慌的情况下,在灾后2 h内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将党员干部和职工集中到中心草坪上,简短地向职工讲解了灾后有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安排和要求,疾控中心成立了救灾防病领导小组,草拟了灾后防病方案.
为了及时高效地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必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应急机制建设.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暴发事件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2008年的四川抗震救灾中,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为救灾防病作出了积极贡献.
"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已近1周年,对抗震救灾医疗卫生保障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思考无疑将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的依据.笔者对震后四川省在救灾防病各个阶段的灾区卫生防病策略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并就策略的反应性、完备性、有效性及可推广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今后面对类似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交往、流动越来越频繁,部分人群的免疫力十分低下,给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创造了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地震、水灾、火灾和旱灾等)的发生接连不断,救灾防病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之间的冲突使得生物恐怖和其他人为生物破坏越来越成为可能.
汶川大地震后卫生防疫工作非常繁重,笔者参加了绵竹市的救灾防病工作.在现场消毒杀虫及宣传卫生防病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灾民还是救援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皮疹、水疱等虫咬性皮炎症状,发病率很高.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此次地震震级高,属于浅源性地震,释放能量剧烈,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一切!灾情发生后,卫生部迅速启动救灾防病工作小组和卫生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医疗队支援灾区医疗救治工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心接力,共度难关.全国口腔医学界上下一心,积极投入抗震救灾,救死扶伤,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誓言.
2005年6月,宁安市沙兰镇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山洪袭击,造成了人员、社会设施的重大损失.接到灾情报告后,省、市、县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分队和宁安市疾控中心全体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展开救灾防病工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辖属19个镇、2个乡、157个村、43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245.3 km2.其中山区占54.63%,丘陵占12.48%,平原占32.89%.地震导致当地1万1千余人死亡.绵竹灾区的受灾情况可划分为重灾山区(8个乡镇)和山下平原轻灾区(13个乡镇).灾区环境卫生工作是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就在绵竹市地震灾区环境卫生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
当洪涝成灾时,房屋被淹,人们被迫迁居到高处的临时安置点生活.在临时安置点,由于人群居住密度大,周围积水面积多,粪便、垃圾以及淹死牲畜不能及时掩埋,蚊、蝇密度常常大幅度上升,增加了蚊媒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很多发生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鼠类迁移,在未淹的临时安置点内鼠类密度可短期急剧上升,家、野鼠混杂,食物缺乏引起的活动增加等,也增加了鼠类传播疾病的机会.因此,做好洪涝地区的杀虫、灭鼠工作,把洪灾期间的媒介生物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是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不可缺少一环,在救灾防病过程中应受到重视.本文就洪灾期间媒介生物的控制作一探讨.
1999年夏季,我县境内暴雨成灾,6月份累计降雨量达到751.3cm,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位于境内西苕溪下游的梅溪镇最高水位8.76m,超过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192个小时,致使全县26个乡镇252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有8个乡镇受灾较为严重。为了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确保救灾防病工作的全面胜利,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一系列健康促进活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1 救灾防病健康促进的过程概述县卫生局组织县级医疗单位和县卫生防疫站成立了5个救灾防病健康促进小分队,奔赴荆湾、章湾、宗址、孙家、徐村湾、荆南等受灾最严重的行政村开展救灾防病健康促进及医疗咨询服务活动。使4422人次接受了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我们共编印、转发《救灾防病》卫生小报、《救灾防病专刊》以及传单等各种健康教育资料12 500份。在此同时,我们还依靠社会力量协调新闻单位共同参与救灾防病的健康促进活动。在县广播电台增设“救灾防病卫生知识系列讲座”,《安吉报》开辟“救灾防病系列报道”栏目,与县电视台合作,共同拍摄“灾后防病系列知识”和“饮用水卫生与环境消杀”专题片。在抗洪救灾期间,3家县级新闻单位刊播卫生新闻、卫生知识稿件、图片、声像资料46篇次。在整个抗洪救灾过程中,做到了灾后防病工作广播电台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图片、电视台有声像,使灾区群众从不同渠道获得灾后防病的各种卫生知识。当洪水退去后,我们立即制作了《灾后防病知识》宣传版面6块,先后在4个重灾区乡镇进行巡回展出,接受版面宣传教育人数达1 235人次。
2004年8月,临海市遭受了特大台风的袭击,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9个救灾防病小分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镇(街道)开展救灾防病健康促进活动.消杀工作做到哪里,健康教育资料就分发到哪里.通过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对村民进行饮用水消毒和环境卫生的消杀现场技术指导,同时,依靠镇(街道)政府,发动村干部、镇(街道)卫生院、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分发救灾防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协调新闻单位参与救灾活动.<今日临海报>、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记者跟着小分队下乡,现场报道救灾防病情况;"一报两台"每天都有抗洪救灾及灾后防病的新闻报道.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使灾区村民养成了不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井水、塘水,不喝生水的良好习惯.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与2003年同期(9月至10月)相比有所下降,实现了大灾过后无大疫的目标.
1998年夏秋两季,黑龙江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部分地区灾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鼠密度陡然上升,极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全国救灾防病预案,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了洪涝灾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灭鼠技术方案.
在实施救灾防病工作中,各地都组建了不同职能的专业组,如防疫组、宣传组、物资组、治疗组等,笔者认为组建一支由流行病、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消毒、食品、免疫、检验、虫媒、消杀等专家参与的综合性专家技术指导组是必需的,发挥好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的综合性专业特长,对救灾防病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吉林省1998年救灾防病工作的经验和实践,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11个方面:
"5·12"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了帮助灾区人民做好灾后防病工作,全国各地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纷纷响应号召开赴前线.现将对在灾区现场近三周的工作实践情况进行讨论,为今后的救灾防病工作提供参考.
我国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在1991年、1995年和1998年的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取得了灾情期间和受灾后防病灭病的历史性成绩,从而保护了受灾地区人民的健康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了确保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时,第一时间准确掌握"消杀灭"药品、器械等物资及救灾防疫人员的迅速支援等的各种信息,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早控制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在卫生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和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方案要求,综合运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建立了"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系统".
2008年"5.12"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绵竹市群众生活环境受到重创,一方面,大批群众居住于临时板房区,学生在临时板房教室上课,卫生状况堪忧;另一方面,震后绵竹市公共卫生体系受到一定的影响,卫生保障功能有所削弱.根据既往救灾防病的经验,灾害后1年内的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是防病工作重点,稍有不慎则易发生疾病的爆发和流行.为了更好地开展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为绵竹市传染病控制工作积累基础资料,同时为下一步的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医疗卫生总队疾控大队联合绵竹市疾控中心,于2008年12月-2009年1月,在绵竹市范围内针对重点人群开展了麻疹、风疹、腮腺炎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抗体水平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目的了解浙江省公众对灾害和救灾防病知识、信念、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方法对浙江省609名1990年8月30日前出生的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进行间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灾害和救灾防病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进一步加强救灾防病健康教育力度.重点人群是农民,重点内容为急救知识.电视得到了普遍欢迎;广播可作为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文字材料适宜针对城市和城镇居民,表现形式可以文字为主,配些插图;宣传画也是一种公众喜欢的传播手段.结论针对城市和农村设计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宣传资料,可取得最好的健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