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抗原CA242在一般人群中的应用价值,为疾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1364名检测者的血清进行肿瘤相关抗原CA242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1364名检测者中,结果高于参考范围的有20名,阳性率1.47%.按照年龄段分组分析无明显差别;按性别分组统计分析,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
对肿瘤相关抗原CA19-9酶联免疫法(ELISA法)进行方法学评价.选取各类标本204份,将本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的进行比较并综合分析.本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52.5%,特异性为82.9%,阳性预测值为82.1%,阴性预测值为54.0%.以ECLIA为相对标准,相对灵敏度为100%,相对特异性为100%,相对符合率为100%,与ECLIA相关性显著,r2 =0.974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LISA与ECLIA相关性好.本方法试剂稳定,结果准确、可靠,有很高的特异性.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1],很多患者一经发现就到了中晚期,从而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就是一种早期发现胃癌的好方法.用于诊断胃癌的标志物很多,但未发现一种特异性好并且灵敏度高的标志物,因此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仍是目前诊断早期胃癌的一种方法.为此我们对2008年至2010年住院门诊确诊胃癌患者108例,检测其血清铁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72-4水平,探讨联合检测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
癌胚抗原(CEA)是1965年由加拿大学者从结肠癌和胎儿肠中提取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它是由癌和内胚细胞分化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为200000左右[1].
目的 探讨抑制人肺癌相关抗原基因ALT04-AG表达对细胞生长特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重组反义ALT04-AG RNA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人肺癌细胞株(L78),以MTT、FCM法分析转染细胞生长特性,以Northern blot免疫组化染色及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重组表达反义ALT04-AG 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ALT04-AG(as)],经该质粒转染及二氟甲基鸟氨酸(difluoromethylornithine,DFMO)处理的L78细胞均引起ALT04-AG表达下调及细胞的增殖抑制,后者还导致细胞凋亡比例增加.结论 pALT04-AG(as)转染L78细胞或用DFMO抑制多胺生物合成,可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促使L78细胞恶性表型逆转,而后者的作用更为广泛.本结果为探索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本文旨在克隆人肺癌相关抗原基因ALT04ag 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性及转化活性进行初步探讨.采用5RACE实验程序克隆靶基因全长cDNA,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其序列进行初步分析,以细胞生长曲线、FCM分析及RT-PCR技术分别观察重组ALT04ag表达质粒转染细胞的生长特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ALT04ag cDNA序列全长1115bp,含有编码194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架,计算预测其分子量为21KD,等电点为5.51.该序列登录Genbank(AF026816)时未发现同源序列(2001-1-30).该基因转染的细胞有ALT04ag基因表达, ALT04ag基因表达可上调c-myc基因表达及加速细胞增殖速率,但对bcl-2及p53基因表达无影响,提示ALT04ag基因表达可能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为探索人肺癌诊断及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了新的线索.
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6,HPV16)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HPV16早期蛋白E6是肿瘤相关抗原,可在HPV相关肿瘤中持续表达,为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治疗提供了靶位.但也有文献报道,宫颈癌中HPV16E6基因可有一定的变异性,变异株可逃避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的攻击,给相应疫苗研制带来困难.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疫苗设计策略,本研究选择去除氨基端转化活性的HPV16E6羧基(C)端基因片段(nt254-559)作为构建疫苗的抗原基因,对我国妇女宫颈癌组织中E6C基因片段的序列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E6C的分子克隆,以期为宫颈癌HPV16E6DNA疫苗的研制提供资料.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体内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活跃地摄取、处理抗原的能力,并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类抗原和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因而能有效地向T细胞呈递抗原、激发初次细胞免疫应答[1].肿瘤融合细胞可用于免疫治疗,最早由Cohen[2]报道,他发现某些弱免疫原性肿瘤的肿瘤相关抗原(tumourassociated antigen,TAA)在融合的肿瘤细胞中免疫原性显著提高.随着对肿瘤细胞融合特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树突状细胞的发现,使肿瘤学家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利用抗原呈递细胞(尤其是DC)和肿瘤细胞的融合细胞疫苗来诱导抗肿瘤免疫.1994年Guo[3]等报道,将大鼠B细胞和大鼠肝癌细胞融合,用获得的融合细胞免疫荷瘤大鼠,可以使大鼠体内大部分肿瘤消退,并能抵抗再次注射同型肿瘤的攻击.该研究为肿瘤疫苗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我们仅就DC-肿瘤细胞之融合细胞的制备方法、纯化方法以及近几年的抗肿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是重要的抗肿瘤细胞.本文介绍了抗原呈递及CTL识别的分子基础,并对肿瘤相关抗原(TAA)及T细胞表位的鉴定、肿瘤相关抗原肽诱导特异性CTL应答的免疫原性、肿瘤相关抗原肽疫苗治疗肿瘤的原理以及T细胞免疫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尽管化疗能诱导恶性血液病缓解,但是缓解后存在复发风险且化疗毒性无法避免.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通过免疫手段清除肿瘤细胞.近年来,人们发现了许多白血病相关抗原(LAA)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TL)所识别,同时具有HLA-Ⅰ限制性.这些LAA包括WT1、PR-3、RHAMM、BCR-ABL和Aur-A等.在实验室研究基础上,目前开展的恶性血液病免疫治疗手段包括有肿瘤多肽疫苗、获得性T细胞治疗、NK细胞及DC-CIK治疗等.本文就细胞免疫治疗白血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寻找并鉴定肿瘤相关抗原Eps8来源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为临床开展基于Eps8表位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从C-末端酶切位点、MHC-Ⅰ类分子结合力及TAP转运效率3个方面初步预测Eps8抗原的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通过肽/MHC分子结合力及肽/MHC分子复合物稳定性实验初步验证预测结果,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nzyme-linked immuospot assay,ELISPOT)方法检测候选表位刺激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分泌IFN-γ的能力,以及LDH细胞毒实验验证其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最后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中检测候选表位的体内免疫功能.结果:通过在线生物学软件筛选得到4个候选表位.结合力实验结果显示,p360-368具有高结合力,p101-109、p276-284具有中等结合力.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该3个表位的DC50均大于8h.LDH细胞毒实验中p101-109、p276-284、p360-368都能诱导产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还能提高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在HLA-A* 0201/Kb转基因小鼠体内免疫功能检测中同样证实该Eps8抗原表位能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结论:天然表位p101-109、p276-284、p360-368可能是Eps8抗原HLA-A* 0201限制性CTL表位.
目的:探索体外扩增白血病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tumor-associated antigen-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s,TAA-CTL)的可行性,并验证其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并负载白血病相关抗原WT1、PRAME、NY-ESO-1混合多肽,然后与自体T淋巴细胞共培育,扩增出TAA-CTL.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AA-CTL表型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率,细胞毒实验检测TAA-CTL对负载肿瘤相关抗原的自体靶细胞的杀伤力.结果:①体外诱导培养的TAA-CTL扩增倍数为3.81±1.61;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CD3+细胞平均为(97.22±0.71)%,CD3+ CD4+占(41.47±27.08)%,CD3+ CD8+占(56.40±11.15)%,CD3-CD56+占(0.50±0.31)%,CD19+仅占(0.14±0.20)%,与对照组细胞表型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抗原刺激后TAA-CTL分泌的胞内细胞因子,CD8+ TAA-CTL分泌的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为(27.67±2.21)%和(34.2±0.71)%,CD4+ TAA-CTL分泌的IFN-γ和TNF-α分别为(21.6±2.55)%和(9.97±3.44)%;对照组CD8+ CTL分泌的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为(1.36±0.04)%和(5.58±0.03)%,CD4+ CTL分泌的IFN-γ和TNF-α分别为(0.91±0.06)%和(1.60±0.07)%,均明显低于TAA-CTL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AA-CTL在效靶比为5∶1、10∶1、20∶1和40∶1时对负载TAA的自体靶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26.85±5.25)%、(60.55±2.45)%、(67.4±3.60)%和(77.00±1.00)%,对未负载TAA的自体靶细胞未见明显杀伤作用(P<0.05).结论:来源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可以成功诱导扩增出TAA-CTL并具有特异性杀伤功能.
多数恶性肿瘤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措施及效果有限,是导致恶性肿瘤患者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之一。然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因此,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寻找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早期发现,彻底治愈[1]。
糖链抗原CA-50是近几年从多种上皮类原发或继发性恶性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类抗原,它存在于癌组织细胞的表面,它不是特指某一种肿瘤的抗原,而是一种带普遍性的肿瘤相关抗原.本人自2004年以来应用CA-50单克隆抗体免疫放射分析法对161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清进行测定,现将测定结果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elanoma antigen gene,MAGE)家族是肿瘤相关抗原,包括60多个家族成员.基于组织特异性表达和基因结构的不同,M AGE家族被分成两个大的子家族,MAGE-Ⅰ和MAGE-Ⅱ.MAGE-Ⅰ包含MAGE-A,MAGE-B和MAGE-C亚家族,在多种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在肿瘤发生和生长方面起重要的作用[1].MAGE-Ⅱ包括MAGE-D亚家族,其在正常人体内普遍表达.MAGE-A肿瘤相关抗原在极少的正常组织巾表达,典型的包括精原细胞、胸腺、胚胎.
CA19-9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肿瘤标记物之一,正常血清中含量较低,其大量表达常见于多种消化道肿瘤,是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和胃癌等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即称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而有关以血清CA19-9显著增加为特征的肺癌患者报道甚少.本文就新近发现的以CA19-9增高明显为特征的支气管肺泡癌病例的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CA19-9在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患者男,41岁,农民,反复间断咯血15年,大咯血2 d 于2011年2月16日入院。患者15年前出现少量咯血, X线胸片发现左上肺阴影,诊断肺脓肿,治疗0.5个月,咯血停止。此后每半年至1年发生咯血,每次持续7~10 d,总咯血量100~200 ml,每次均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咯血消失。平素一般情况好,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无乏力、纳差、盗汗等。本次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咯血,初2~3 d每日20~30口,近2 d每日咯血300~400 ml,,院外治疗无效,诊断肺结核转我院。既往体健,无肝炎、肺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外伤手术史,无烟酒嗜好,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入院查体:T 36℃,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37/80 mm Hg。神志清,精神差,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口唇无紫绀,呼吸平稳,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100次/min,心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辅检:WBC 9.19×109/L,HB 105 g/L,血小板150×109/L,大小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阴性,血糖7.72 mmol/L,血钾4.0 mmol/L,血钠135 mmol/L,血氯95 mmol/L,血钙2.2 mmol/L,血磷0.9 mmol/L。结核抗体阴性,痰涂片找抗酸杆菌6次阴性,抗HIV阴性,肿瘤相关抗原检查正常,心电图正常。入院治疗,垂体后叶素、血凝酶、氨甲环酸、奥美拉唑、HRZ、左氧氟沙星抗结核抗感染,2月22日咯血消失,全身情况好转。胸部CT(2011年2月25日,图1)示左肺上叶前段见磨玻璃影及团块状实变影,内见含气支气管影及多发性小透亮区,其边缘见多个点状钙化,气管支气管开口通.,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未见积液。3月16日胸部CT复查肺部病灶无变化(图2),继续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又发生大咯血,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观察:左肺叶标本,14 cm ×8 cm ×5 cm,切面见一肿块,直径4 cm,囊实性,囊内见
皮脂毛发。病理诊断:囊性成熟性畸胎瘤(图3)。
癌抗原(CA)15.3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其抗原决定簇位于细胞膜粘液型糖蛋白上[1],能被Ma695单克隆抗体特异识别.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其M3抗原决定簇拉于细胞角蛋白18的可溶性片段上.
糖抗原19-9( CA19-9)是一种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在以胰腺癌为主的多种肿瘤患者中升高,但CA19-9的合成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组织,如胰腺、胆管、胃、肠、子宫内膜和唾液腺的上皮细胞均可合成和分泌[1-3].除恶性肿瘤外,血清CA19-9升高也见于消化系统的多种良性疾病[4-7].目前,CA19-9作为肿瘤标志被广泛用于健康体检,但国内对其在健康体检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缺乏有效评估.
目的:鉴定新的食管鳞癌肿瘤相关抗原.方法:食管癌EC0156细胞总蛋白先经亚组分预分离,有效富集胞质、胞膜和胞核等组分蛋白;胞质组分蛋白经SDS-PAGE分离后分别与食管癌患者血清或健康志愿者血清共孵育,分离血清结合蛋白条带;胶内酶解阳性蛋白条带,肽段经色谱分离后用SynaptTM HDMS质谱鉴定.候选蛋白进一步Western blot经免疫组化验证.结果:总蛋白经亚组分分离后,不同组分蛋白均得到有效富集.食管癌患者血清能与EC0156细胞胞质蛋白结合,即选择性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其中,43kDa蛋白条带与食管癌血清(41.4%,12/29)和对照(3.6%,1/28)结合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从该蛋白条带中共鉴定到磷酸甘油酸激酶、β-actin、蛋白酶体26s亚基、S-腺苷高半胱氨酸水解酶和磷酸核糖酰氨基咪唑羧化酶5个高可信度蛋白.磷酸甘油酸激酶(PGK1)定位于胞质和胞核,在食管癌组织中高表达(69.23%,18/26).结论:改良血清蛋白质组分析策略(mSERPA)可有效分离鉴定肿瘤相关抗原.PGK1是食管癌候选肿瘤相关抗原,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肿瘤抗原(RCAS1)是一种新型的肿瘤相关抗原,可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低分化、恶性程度密切相关[1].以往对RCAS1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组织学方面,本研究通过检测胸腔积液中RCAS1水平,探讨RCAS1对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价值.
肿瘤释放蛋白(Tumor liberated protein,TLP)是于1983年由Tarro等[1]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鉴定的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于1999年正式命名[2].目前认为,TLP有可能成为肿瘤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标记物,现将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比如医学成像,肿瘤标志物检查和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但癌症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仍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是缺乏早期肿瘤组织真正病理生理学,检测技术等信息的生化代谢改变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的提高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对其误诊误治.方法对上海中山医院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33例术前诊断为肝门胆管癌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探讨影像学检查、肿瘤相关抗原、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以及手术探查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根据病理结果,33例手术病例中有8例系其他肝门部梗阻性疾病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误诊率占所有手术的24.2%.这8例被误诊患者中,包括肝门胆管癌栓3例,特发性良性狭窄2例,胆囊管癌累及肝总管1例,胆囊管残株癌1例,肝外胆管结核1例.结论虽然有较多的方法可用于肝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但临床误诊率仍较高.我们建议对所有肝门胆管癌病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均应积极手术探查.
胰腺位置深在,胰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我院360例胰腺癌首发症状:腹痛占60.8%,上腹不适28.6%,食欲不振23.6%及黄疸21.1%.这些症状与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的症状极其相似,常被病人或医生忽视,多按一般胃肠道疾病对症治疗,很少针对胰腺癌作深入的影像学及肿瘤相关抗原的检查.临床上确诊的胰腺癌多为进行期癌,胰头癌多有黄疸,而胰体尾部癌多出现腰背部疼痛.胰腺癌早期确诊率低、手术切除率低及5年生存率低.1965年日本桢哲夫统计50个单位胰头癌704例,手术切除率26.8%,5年生存率仅为3.3%.
目的建立人肾癌细胞系,研究肾癌细胞表型及其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 方法病理证实的6例肾癌原始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至稳定生长,检测癌细胞集落形成、染色体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生长;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系细胞表型;RT-PCR检测MN/CA9基因表达. 结果建立的6个细胞系包括透明细胞型4个,透明-嗜色细胞混合型1个和乳头状腺癌1个.6个细胞系均表现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6个细胞系均高表达HLA-ClassⅠ和HER2/neu分子;2个弱表达HLA-ClassⅡ;1个高表达CD86;均不表达CD80.3个细胞系表达MN/CA9基因. 结论新建立的肾癌细胞系可作为研究人肾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相关抗原、免疫原性和免疫治疗的体外模型.
MN/CAⅨ基因在肾癌中有特异性的表达,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TAA),在肿瘤诊断以及生物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1].我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癌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MN/CAⅨmRNA表达,探讨MN/CAⅨ基因表达作为肾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
我们从人尿道鳞癌患者转移性腹水中提取肿瘤细胞培养,3周开始传代,至今稳定培养15个月,已传120代,细胞系定名HUS-98.现就该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肿瘤来源于一男性45岁患者.于1998年6月4日行尿道瘘手术,病理结果为尿道高分化鳞状上皮癌.第一次术后5个月肿瘤转移至腹腔.抽取腹水进行细胞培养.(2)实验动物为无特定病原体级裸小鼠,引种于中山医科大学动物中心,3批18只,7周龄,体重18~22 g,雌雄各半,分开饲养.(3)试剂:生长培养液RPMI 1640,消化液为0.25%胰蛋白酶、0.68mmol/L EDTA.(4)建系过程:取患者腹水,收集细胞接种于50 ml玻璃瓶常规培养,1周后开始1/2换液,第12代后每隔2~3 d传代1次,分种率为1∶2.(5)细胞生物学检测:光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取第108代,常规制作超薄切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取第116代单细胞悬液,按Patterson方法及文献方法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及细胞贴壁率[1].染色体分析取第40、60、80代细胞,常规方法收集细胞制片及G带染色.异种接种取第68、108、120代单细胞悬液0.5×作者单位: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1010/L接种于6只裸鼠左腋皮下,每只注射0.3 ml.PCR方法定性检测第107代细胞的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取第51代细胞裂解液,RIA法检测人类肿瘤相关抗原CEA、AFP.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通过IL-12基因修饰DC可望使其在呈递肿瘤抗原的同时又持续分泌高滴度的IL-12,从而更有效地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进一步增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我们采用HepG2肝癌细胞株的肿瘤相关抗原(TAA)致敏IL-12基因修饰的DC,观察了其体外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的效能.
在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发病率居第3位,仅次于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但其死亡率却是最高的.虽然近年来在卵巢癌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远期生存率,尤其是晚期患者的生存率仍没有显著改善.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除化疗、手术之外的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新疗法之一,其中肿瘤疫苗是主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方面.肿瘤疫苗治疗是指给机体输入具有肿瘤抗原性的免疫制剂,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肿瘤效应.其基本原理在于:用肿瘤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AA)免疫患者,使患者体内产生免疫应答,生成肿瘤特异的抗体或T淋巴细胞,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卵巢癌疫苗主要有自身肿瘤疫苗、肽疫苗、以树突状细胞(DC)为基础的疫苗(DC疫苗)和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本文就最近几年来卵巢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