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含铂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住院治疗的38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卡铂(CBP)加健择(GEM)和卡铂加去甲长春花碱(NVB)组成二药联合化疗方案(GP,NP)进行化疗,二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理、病期及Wamofaky评分等具有可比性,按WHO疗效及毒副反应评价标准,完成2个周期以上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可评价患者为38例,NP组有效率38.9%,中位生存期8.0月,1年生存率33.3%;GP组有效率40%,中位生存期8.2月,1年生存率35%.二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均能耐受.结论 CBP与GEM、NVB分别组成二药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的耐受性好.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早期诊断及其预后.方法对120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肺腺鳞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周围型多于中心型,腺癌占优势者多于鳞癌占优势者;肺癌组织低分化占88.3%.临床表现、胸片和肺CT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变化.结论肺腺鳞癌的生物学特性不同于腺癌也不同于鳞癌,其早期临床诊断困难,预后不佳.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1岁.2008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腰腿部疼痛,于2008年6月11日人住当地军队医院,当时有腰部及双侧大腿钝痛不适感,疼痛无放射、无触电感,行走、久坐时明显,休息后可部分缓解,无间歇性跛行,无发热及关节肿痛等症状.
2016年4月22日,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胸外科成功实施了省内首例经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右肺肿瘤切除手术.这是该项手术在省内的首次使用,相比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特点,标志着我院治疗肺癌的微创手术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目的:总结心胸外科80例老年肺癌手术治疗患者护理的经验.方法:分析老年肺癌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如肺不张、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水肿、呼吸衰竭等的原因,通过加强肺部物理治疗、做好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监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积极抗感染治疗,控制液体入量,保证有效吸氧等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患者发生肺不张有3例,肺部感染2例,心律失常4例,呼吸衰竭3例.结论:针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CT引导下肺肿瘤穿刺是用于肺周围及上纵隔占位性病变定性的一种较常用的影像诊断手段.我科自2001年5月到2003年3月利用此种方法诊查病人100例,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0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仰卧位73例,俯卧位27例,细胞学检出恶性肿瘤59 %,鳞癌40例,腺癌19例.
目的 探讨吸烟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p21ras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异常的关系,揭示吸烟致肺癌作用机制及靶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NSCLC癌组织及20例正常肺组织中p21ras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情况,分析患者吸烟因素对p21ras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80例NSCLC标本中p21ras蛋白高表达和FHIT蛋白低表达,而正常肺组织则相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息者中吸烟组的p21r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不吸烟组,FHIT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不吸烟组,分别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着NSCLC患者的吸烟指数(B1)的升高p21ras蛋白表达渐增强和FHIT蛋白表达渐减弱,不同BI组之间的两者异常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腺癌和大细胞肺癌中吸烟与p21ras蛋白高表达关系密切,而肺鳞癌中吸烟与FHIT蛋白异常表达关系密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患者p21ras蛋白和FHIT蛋白异常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二者在NSCLC组织的异常变化存在差异(P<0.01).结论 p21ras蛋白和FHIT蛋白异常表达与NSCLC发生密切相关,在吸烟致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且可能为烟草致癌的关键步骤及分子靶点,吸烟是肺腺癌、大细胞肺癌p21ras蛋白高表达和肺鳞癌中FHIT蛋白低表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的硬木尘的致癌性已被确认,软木尘的致癌性尚未肯定,研究中软木之一桦木的木尘水和有机溶剂提取液(以下简称有机提取液)的致癌性.方法应用小鼠肺肿瘤短期诱发实验模型(一、二阶段)进行检测.一阶段实验中,选择昆明种小鼠400只,分8组,每组5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水对照组、水提取液低(1g/kg)、中(2g/kg)、高(4g/kg)剂量组和二甲亚砜对照组,有机提取液低(2g/kg)、中(4g/kg)、高(8g/kg)剂量组.所有处理组均为从第1周开始腹腔注射染毒,每周1次,连续5周.二阶段实验中,分组和前期染毒同一阶段,在一阶段染毒结束后1周,通过软饲料喂饲质量分数为0.5%的BHT,连续3周,实验均于首次染毒后第15周末结束.结果在小鼠肺肿瘤一阶段短期诱发实验中,桦木尘水提液和有机提取液未引起肺肿瘤明显增加;而在二阶段短期诱发实验中,桦木尘水提液引起了肺肿瘤(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发生率明显增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4.08%、8.33%、14.30%).平均肿瘤数明显增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0.04、0.15、0.27个/只),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有机提取液亦引起了肺肿瘤(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发生率和平均肿瘤数增加,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桦木尘水提液可能为一启动剂或为弱的完全致癌物,其中,桦木尘水提液的致癌(瘤)性强于有机提取液.
为探讨中国恶性肿瘤高发区粮食中优势污染霉菌毒素-杂色曲霉素(Sterigmatocystin,ST)的致癌作用,运用银染PCR-SSCP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的ST(1μg/ml和3μg/ml)对体外培养的人胚肺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抑癌基因p53第5、6、7、8外显子及癌基因Ki-ras的突变情况.结果显示ST处理后第22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的第8外显子和Ki-ras癌基因均出现异常泳动带型,表明ST诱发了抑癌基因p53及癌基因Ki-ras突变,进一步证实了ST对人肺组织的致癌作用.
CT是通过测量X线在物体中的吸收系数进行成像的,不同能量级别的X线可得到不同的X线衰减系数,将其重建成CT图像即为能谱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多参数、定量分析等特点.能谱CT的单能量图像、特异能谱曲线、有效原子序数以及基物质图像等成像技术在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良恶性、分析病理类型、评估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不但能够准确指导临床进行肺癌分期及制定进一步诊疗计划,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本文就能谱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1病例资料 患者男,90岁.腰部疼痛7月,期间给予X线腰椎片及腰部CT检查后,考虑为老年腰椎退行性病变.查体: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腹部无阳性体征.腰椎4~5压痛(+).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吸烟史.给予口服通滞苏润江胶囊、扶他林片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末予重视.近一月患者腰痛症状加重,不能忍受;且伴有声撕症状.再次去医院,胸腰椎MRI示多发胸椎骨质异常信号;腰1、腰5椎体周围多发异常信号,考虑骨转移.
目的 探讨MRI,尤其是增强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脑实质结核及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对42例脑实质结核和40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行MRI平扫、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和DWI扫描.分析2者MRI表现特点,测量病灶各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病灶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ADC值的比值(relativ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值),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42例脑实质结核均为多发性结节,82.56%(374/453)病灶直径<1.0 cm;T1WI增强图像上33.77%(153/453)的病灶呈均匀结节状强化、66.23%(300/453)呈环形强化,环壁厚薄较均匀、内外壁较光滑,约36.42%(165/453)的病灶周围存在不同程度水肿,以轻、中度为主.而32.50%(13/40)的肺癌脑转移瘤呈单发结节,41.01%(57/139)病灶直径<1.0cm,T1 WI增强图像上4.32%(6/139)病灶呈均匀结节状强化、9.35%(13/139)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86.33%(120/139)病灶呈环形强化,仅19.17%(23/120)的瘤壁厚薄较均匀,余表现为壁毛糙或伴壁结节,75.54%(105/139)的病灶周围存在水肿,且以中、重度水肿为主.脑实质结核实性部分、壁平均ADC值[分别为(0.97±0.15)×10-3mm2/s和(1.07±0.20)×10-3mm2/s],均低于肺癌脑转移瘤的实性部分、壁ADC值[分别为(1.10±0.25)×10-3mm2/s和(1.28±0.32)×10-3mm2/s],相应t值分别为3.648、5.051,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增强MRI可显示脑实质结核及肺癌脑转移瘤病灶的不同形态特点,DWI和ADC值能反应2种疾病组织微观结构变化,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目的 分析肺结核并发肺癌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方法 选取2011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临床及CT扫描资料齐全的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肺结核通过痰涂片或痰培养、CT扫描、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动态观察综合确诊;肺癌通过痰检癌细胞、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胸腔镜及手术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确诊.观察分析研究对象的CT表现特征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 71例研究对象中,非活动性肺结核45例,活动性肺结核26例;并发腺癌32例、鳞癌31例、小细胞肺癌8例.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鳞癌构成比(50.0%,13/26)高于腺癌(38.5%,10/26)和小细胞肺癌(11.5%,3/26);非活动性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中腺癌构成比(48.9%,22/45)高于鳞癌(40.0%,18/45)和小细胞肺癌(11.1%,5/45),但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分型肺癌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P=0.904).研究对象肺癌与肺结核病灶出现部位位于同侧者占74.6%(5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1,P<0.01);位于同侧同叶者占56.3%(40/71),同侧不同叶者占18.3%(13/71),不同侧者占25.4%(18/71),病灶位于同叶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位于同侧不同叶者及位于不同侧者(χ2=27.51、16.69,P值均<0.01).研究对象肺癌CT表现按部位分型包括中心型24例(33.8%),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小细胞癌8例(33.3%,8/24)、腺癌1例(4.2%,1/24)、鳞癌15例(62.5%,15/24);周围型肺癌47例(66.2%),其中,按病理分型分为腺癌31例(66.0%,31/47)、鳞癌16例(34.0%,16/47);不同病理分型在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7,P<0.01).周围型肺癌患者中37例患者(78.7%,37/47)病灶位于胸膜下.3例患者为肺结核动态观察中发现并发肺癌,其中,2例腺癌,1例鳞癌.结论 肺结核并发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肺结核与肺癌病灶位于同侧、同叶者居多;CT诊断为中心型肺癌者,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居多;CT诊断为周围型肺癌者,腺癌居多.
目的 探讨全肺切除术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994年10月-2003年11月行全肺切除术的655例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8.0%、50.9%、24.1%.按照TNM分期5年生存率:Ⅰ a期37.0%,Ⅰ b期40.6%,Ⅱa期0%,Ⅱb期37.9%,Ⅲa期19.3%,Ⅲb期7.0%,Ⅳ期17.7%.不同病理类型5年生存率:非小细胞癌24.5%,小细胞癌22.0%.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分别为2.4%和10.4%.结论 全肺切除术有可接受的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术中操作熟练规范,重视围手术期的观察和处理,全肺切除术对于治疗中、晚期肺癌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的 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识别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确诊的156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肺癌病灶与肺结核病灶的关系、确诊时间、病理类型、确诊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以痰中带血为其常见的临床特征,CT影像以双肺上叶结节多见,部分病灶呈团块样病变;肺结核与肺癌病灶在同侧同叶19例(12.2%,19/156),病灶肺叶不同侧72例(46.2%,72/156),病灶肺叶部分重叠65例(41.7%,65/156);已知有肺结核病史后诊断肺癌者67例(42.9%,67/156),已知有肺癌病史后诊断肺结核者6例(3.8%,6/156),2种病同时诊断者83例(53.2%,83/156),平均确诊时间从11.4个月到12.5年不等;病理类型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主,均通过痰查癌细胞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找癌细胞获得明确诊断.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影像特征,应及早明确诊断,对2种病进行早期同时治疗,以便获得较好的疗效.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与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表现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68例周围型肺癌及58例CT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患者,两组患者均由手术病理确诊.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大小、部位、形状、密度、增强扫描后的特点、边缘、有无卫星病灶及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等征象.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两组计量资料数据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和46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3.37±1.23)cm、(3.52±1.37)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32).沙砾状钙化、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相对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5.13%(24/468)、8.97%(42/468)、10.47%(49/468)]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27.59%(16/58)、15.52%(9/58)、48.28%(28/58)](x2值分别为37.04、15.23、59.23,P值均<0.01).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相对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84.48%(49/58)、8.62%(5/58)],多见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91.03%(426/468)、25.00%(117/468)](x2=15.23,P<0.01;x2=7.77,P<0.01).在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内,16例可见沙砾状钙化灶,其中13例CT报告未描述病灶内沙砾状钙化灶.58例肺结核球的手术及CT均可见卫星灶,但仅7例CT报告描述卫星病灶.结论 沙砾状钙化、病灶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而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目的 分析以磨玻璃样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达到早期识别及治疗的目的 .方法 对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胸科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确诊的14例以GGO为首要表现的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CT扫描征象、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以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以查体时发现多见(9/14),CT表现为陈旧性结核病灶并发混合密度GGO(mGGO) 12例;GGO与结核病灶位于同侧同叶4例.术前对患者进行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9例,术后继续行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6例.术前有3例患者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确诊肺癌,其余11例为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证实.行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10例,肺叶(GGO病灶所在处)切除加同侧异叶肺结核瘤局部切除2例,肺段切除1例,楔形切除1例.肺结核病灶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10例,另4例依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符合陈旧性肺结核诊断;表现为GGO的早期肺癌病灶标本经病理检查确诊腺癌11例,鳞癌1例,腺鳞癌1例,大细胞癌1例.纵隔淋巴结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本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康复,短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转移及结核复燃等.结论 GGO为表现的早期肺癌并发肺结核患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薄层CT扫描加动态观察有利于诊断.手术方式需在肺癌切除的基础上兼顾结核病灶的处理,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加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满意.
目的 复习肺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5例肺血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肺血管肉瘤临床症状为胸痛、咳嗽、咯血,肺内多发结节、斑片影,病理检查瘤体主要为血管内衬异型的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见相互吻合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血管网,免疫组化CD34、CD31和vimentin阳性.结论 肺血管肉瘤是罕见的软组织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肺血管肉瘤需与肺腺癌、肺结核、真菌等疾病鉴别.
目的 比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自身抗体在健康志愿者、肺癌患者及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的差异,并探讨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100名健康志愿者,112例肺结核患者,31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EGFR自身抗体的含量.结果 EGFR自身抗体在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相对含量(1.475±0.806)与肺癌患者血清中的相对含量(1.625±0.98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3,P=0.127);而EGFR自身抗体在肺结核患者(2.298±1.414)与健康志愿者(1.475±0.806),肺结核患者(2.298±1.414)与肺癌患者(1.625±0.988)血清中的相对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77,P=0.022;t=4.566,P=0.043).结论 EGFR自身抗体在肺结核患者中含量最高,在健康志愿者血清中含量最低,EGFR自身抗体血清含量的差异有可能为肺结核和肺癌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对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肺结核合并胸腔积液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肺癌合并胸腔积液患者61例,男45例,女16例;正常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所有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TNF-α浓度,数据经SPSS 11.0统计软件,行方差分析齐性检验后,再行t检验.结果 肺结核胸腔积液组TNF-α水平为(36.38±4.73)ng/L,肺癌并胸腔积液组TNF-α水平为(11.42±2.57)ng/L,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TNF-α含量低于结核性胸腔积液(t=35.63,P<0.001).外周血TNF-α水平对照组与患病组比较,对照组外周血TNF-α水平为(11.75±1.94)ng/L,肺癌组TNF-α水平为(28.43±4.11)ng/L,肺结核组TNF-α水平为(13.88±2.33)ng/L,亦有统计学意义(t=27.46,P<0.01).结论 对肺癌及肺结核患者胸腔积液中和外周血中TNF-α的水平进行检测,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TB)和肺癌患者胸腔积液中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孤核受体α(RORα)和孤核受体γ(RORγ)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在肺结核与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将已确诊为肺结核和肺癌的冻存胸腔积液样本进行编号,抽取样本各80例,总结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样本中的MIF、RORα及RORγ水平.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本研究中两组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肺结核组和肺癌组胸腔积液中的MIF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分别为5.83(2.41,16.43)、2.79(0.91,11.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4.50,P<0.01);肺结核组和肺癌组胸腔积液中RORα水平[M(Q1,Q3)]分别为0.63(0.37,1.66)、0.63(0.57,2.16)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25.00,P>0.05);肺结核组和肺癌组胸腔积液中RORγ水平[M(Q1,Q3)]分别为3.23(1.82,5.26)、3.44(1.94,7.11)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431.50,P>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胸腔积液中MIF水平高于肺癌患者,检测胸腔积液中MIF水平对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有一定诊断价值;而胸腔积液中RORα及RORγ水平检测的价值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目的 探讨支气管灌洗液抑癌基因过甲基化对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收治怀疑肺癌患者78例,包括肺癌51例和良性病变患者27例,从支气管灌洗液上清和细胞提取DNA,对上清游离DNA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NMSP完成对支气管灌洗液上清和细胞的过甲基化分析,所选择的靶基因包括p16,MGMT以及RASSF1A基因.将NMSP结果与临床诊断比较,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支气管灌洗液上清游离DN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支气管灌洗液细胞抑癌基因过甲基化诊断中心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2%和81.5%,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2%和81.5%.支气管灌洗液上清和细胞抑癌基因过甲基化诊断中心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8.9%和70.4%,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5.0%和70.4%.结论 支气管灌洗液抑癌基因的过甲基化可为肺癌诊断提供帮助.
目的 分析肺内多发空洞病变的CT影像表现,探讨其特点与鉴别要点.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CT影像表现为肺内多发空洞病变39例共计130个空洞,其中继发性肺结核17例,肺内多发转移癌13例,肺隐球菌病6例,肺脓肿3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中位年龄41岁.分析病灶内空洞的形态、密度及周围病灶影像特点.全部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空洞形态特点:肺结核空洞55个,以裂隙状及新月形多见,占69.1%(38/55);洞壁厚薄不匀,内壁规则51个(92.7%,51/55),空洞外壁大部分清楚35个(63.6%,35/55),39个可见引流支气管影(70.9%,39/55),增强扫描洞壁多无明显强化;肺转移癌空洞44个,以厚壁(75.0%)多见,内壁不规则30个(68.2%,30/44),洞壁强化明显39个(88.6%,39/44);肺隐球菌病空洞20个,多为厚壁(95.0%,19/20),内壁轻度不规整16个(80.0%,16/20),周围多伴有磨玻璃状片影;肺脓肿空洞11个,全部为厚壁,内壁规则10个(10/11),外壁模糊10个(10/11),伴有液平9个(9/11),全部出现周围渗出性阴影(11/11),洞壁强化明显(11/11).肺结核与肺转移癌空洞内壁规则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18,P=0.000);肺结核与肺转移癌空洞洞壁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517,P=0.000).(2)伴随病变影像征象:肺结核空洞的伴随病变主要是微小结节及树芽征,分别占60.0%(33/55)和30.9%(17/55);肺转移癌的多发空洞周围主要为斑片及磨玻璃状影,分别占2.3%(1/44)和31.8%(14/44).肺结核与肺转移癌伴随空洞出现微小结节的比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00,P=0.000),出现实变斑片状影的比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4,P=0.259),出现磨玻璃状密度影的比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82,P=0.000),出现树芽征的比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420,P=0.000).肺隐球菌病的空洞周围主要为磨玻璃状影(85.0%,17/20),而肺脓肿空洞周围主要为炎性浸润的片状阴影(100%,11/11),这两种征象与肺转移癌空洞组明显不同(x2值分别为15.571、49.271,P值均=0.000).结论 肺部空洞病变的内外壁状况、强化程度及周围伴随病变等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对肺部多发性空洞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目的 通过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误诊分析,提高对PSH的认识。方法 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H病人的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例男女之比为1∶6,平均年龄52.3岁,误诊率100%。胸部X线多表现为孤立、圆形、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无钙化结节状阴影。无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3例病人血CEA>10μg/L,1例痰结核杆菌阳性。结论 误诊原因:对PSH缺乏认识,易受年龄、化验等因素的影响。对肺部有孤立性病灶的女性病人应考虑到PSH。
目的 探索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于肺结核、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 肺结核、肺癌患者及正常人各65例,收集其血清标本,采用WCX2芯片技术对血清蛋白进行捕获,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Ⅱ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65例活动性肺结核与65例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谱数据的比较,4个蛋白峰(5 335 m/z、8 048 m/z、11 700 m/z、11 683 m/z)倾向于肺结核,以此鉴别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诊断模型判别的总准确率为74.6%(97/130),灵敏度80.0%(52/65),特异度69.2%(45/65).结论 此方法简便、快速,标本用量少,为肺结核、肺癌患者提供了1种新的无创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目的 加强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通过对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诊治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该病病因不清,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结节影,可累及胸膜并出现胸腔积液;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者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双侧胸腔积液罕见,极易误诊,当肺部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警惕其可能性.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胸膜炎病房128例经内科胸腔镜活检病理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胸腔镜下表现.其中非特异性胸腔积液患者9例(7.03%),胸腔镜下表现特征为脏、壁两层胸膜均光滑、无结节.结核性胸膜炎患者78例(60.94%),其中,充血水肿型(病程1~2周)11例,表现为胸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白色或红色小结节;粘连型(病程3~4周)34例,表现为胸膜腔内大量粘连带,呈丝状、网状、片状,胸膜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沉积;包裹型(病程5~8周)27例,表现为胸膜增厚、厚薄不均,粘连带增粗、僵硬而不易钳取,胸腔积液包裹,可有多房多隔;坏死型(病程8周以上)6例,表现为脓性胸腔积液,胸膜表面有脓性物沉积,胸膜糜烂.肿瘤患者41例(32.03%),其中,转移性胸膜肿瘤(腺癌)21例,胸腔镜下表现为菜花样瘤体,多个结节,触之易出血,部分患者胸膜大片增厚,表面凹凸不平,质地较韧,不易钳取;转移性胸膜肿瘤(鳞癌)5例,表现为胸膜表面覆盖白苔,可见多个白色结节,不易钳取,未见粘连带;胸膜间皮瘤12例,表现为瘤体在胸膜上似卵石,呈单个或多个,质地硬,触之易出血,有的胸膜呈大片状增厚,不易钳取,如牛板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3例,表现为壁层及横膈胸膜见多发巨大结节,触之极易出血.笔者认为,不同病因胸腔积液在胸腔镜下的表现各异,通过内科胸腔镜检查,能够直视下评价胸膜、肺部病变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为最终确立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肺结核(PTB)和肺癌都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2种疾病并发的现象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笔者通过文献综述,总结PTB并发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类型、临床检验诊断)、治疗、预后及患者性别对PTB并发肺癌的影响,并且对2种疾病并发的相关性分析进行初步探讨.
目的:观察诺维本(Navelbine,NVB)联合顺铂(Cisplatin,DDP)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治疗NSCLC38例.NVB25mg/m2第1、8天静脉滴注;DDP30mg/m2第2-4天静脉滴注.结果: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NC)17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42.1%.NVB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占97.4%,其中Ⅲ-Ⅳ度占44.7%.注射局部静脉毒性发生率39.5%.结论:NVB+DDP治疗晚期NSCLC有效率高,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目的:研究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2例两病并存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病并存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刺激性咳嗽,胸痛,血痰或咯血,X线胸片特征是分叶或毛刺样圆形、结节或团块状阴影,肺不张,片状浸润型阴影,内壁不规则厚壁空洞.两病病灶在同一部位33例.结论:两病并存者并不少见,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行CT,痰癌细胞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必要时可考虑剖胸探查,减少对本病的漏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