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是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面积2496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总人口16.2万.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四高”特点。鉴于脑卒中的危害性,我国已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包括山西在内的全国20多个省区市50余家医院先后成立了“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领导小组”。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地区脑卒中的相关现状,由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牵头,带领基层医院或卫生所的医务人员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对山西省沁源县29个村庄进行了蹲点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沁源县是历史上的碘缺乏病病区,为进一步了解近年来居民的碘营养状况,避免出现碘营养缺乏和过剩,为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可靠依据,因地制宜科学补碘,我们于2012-2013年组织专业人员对沁源县居民饮用水、食用盐碘含量和居民碘营养水平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布鲁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沁源县是全省布病流行较重的疫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曾广泛流行,2000年以后得到基本控制,但2011年以来布病疫情又出现反弹,呈流行趋势,发病数位居长治市各县区首位。2005年列为山西省布病监测县,2013年又列为国家级布病监测县。为调查沁源县布病发生、传播、扩散的原因,有效控制布病疫情,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1-2013年确诊的305例新发布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为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进一步了解沁源县食品从业人员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情况,以便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本研究于2007年7月至12月对全县1858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HBsAg携带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山西省碘缺乏病(IDD)防治工作已进行多年,但迄今为止,还很少见到关于IDD防治知识、行为、态度(IDDKAP)的基本情况的报道[1].为此我们对山西省沁源县、临汾市郊区社会目标人群进行了IDD健康教育调查,以便为制定消除IDD策略和评价IDD健康教育指标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国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所占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艾滋病流行的女性化趋势成为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据报道,中国内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女性所占比例已从1998年的7.1%上升到2008年的35%,10年间翻了5倍,其中近90%为育龄女性[2].女性感染者不但可以把HIV传染给下一代,也增加了异性恋人感染的机会,使HIV传播形成难于控制的恶性循环,后果非常严重[3].为了解沁源县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针对该人群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在沁源县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16名育龄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如下.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为了解沁源县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掌握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确保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依据山西省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方案(2014版),我们于2014年对沁源县农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监测分析,为有效监管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医疗机构是患者诊疗疾病、医务人员工作的重要场所,而消毒是控制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1],因此,监测并掌握区域内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是保护医务人员及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沁源县各级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在2009—2013年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使用中消毒液、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的消毒工作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总结如下。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其流行性广,病死率可达到100%,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沁源县位于长治市西北部,经济以农、林、牧业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为全省最高,辖区内野生动物较多,1989—1997年该县中南部曾连年发生狂犬病病例,累计发病13例,死亡13例[1]。近年来,虽然无狂犬病病例发生,但是随着居民养犬数量剧增,加上犬类管理严重滞后,犬类伤人事件常有发生,为了探讨沁源山区狂犬病防治对策,本研究对2013—2014年到沁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就诊的868例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暴露后处理情况等进行系统分析,现报告如下。
沁源县官滩乡崖头,琵琶园2个村,于1999年8月24日发生一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暴发流行,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