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管畸形(NTD)是最常见的胎儿畸形,占所有畸形的45%~75%[1~3],再发率为初发的10~20倍.本站对1999年1月~2000年6月在本站引产过NTD胎儿的40例妇女,再次妊娠前3个月至妊娠期的前3个月服用复合营养素一福施福,预防NTD再发,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脑血管意外起病急、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再发率高、机体功能恢复慢.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致残者达40%[1].偏瘫和失语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给以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护理,可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脑血管意外患者56例,通过早期康复和常规护理相结合,效果显著.
目的 研究个体化延续护理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 年8 月-2014年3月进行治疗的哮喘病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教育方式,干预组采取个体化延续护理,包括电话回访、网络讨论以及家庭访视等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数据收集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患儿用药依从性、家长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治疗结果和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干预组依从性好为24例,对照组为11例;发作次数干预组平均值为(2. 3 ± 0. 7)次,对照组为(4. 2 ± 1. 5)次;急诊干预组为(1. 4 ± 0. 6)次,对照组为(3. 8 ± 1. 7)次;再住院次数干预组为(0. 3 ± 0. 1)次,对照组为(0. 7 ± 0. 2)次;治疗显效率干预组为55. 0%,对照组为50. 0%. 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干预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哮喘再发率明显降低. 结论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提高患儿依从性、降低再发率和治疗有效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目的 通过观察1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程,探讨TIA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120 例TIA患者,随机分组,根据其发病机制分别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和改善循环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并给予1年随访,观察TIA的复发,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并观察相关药物的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 87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6,4±1.73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33例,发作时间平均为14.5±1.26 min.①组和③组2 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3.3%和53,3%,优于②组和对照组,①组和③组TIA再发率及发展成脑梗死者少于②组(P<0.05).结论 本组结果显示TIA的发作时间多在20 min内,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可在短期内消除或减少TIA的发作,降低完全性卒中的发生机率.
泌尿系统结石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的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据报道,泌尿系结石发病率高达5%~15%,再发率几乎达50%.反复的肾绞痛不仅给患者造成身心伤害,而且囚结石造成的泌尿道梗阻会引发肾功能衰竭.近年,超声碎石术、输尿管内镜取石、经皮肾切开取石术等在结石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1982年由日本内镜专家Ohhashi首次报道,并描述为“主胰管不同程度的扩张,乳头肿大和过量分泌黏液”[1]。目前国际上广为认同将具有胰管上皮乳头状增生、黏液过度分泌的特征或二者具备其一者统称为IPMN[2]。与胰腺癌相比,IPMN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少有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转移率和再发率低的特点。
心房颤动(房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15%,通常会增加死亡率和脑栓塞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了解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有效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再发率,以探讨ACEI在AMI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为进一步降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及再发率,我们用双层补片(bilayer patch),对32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
先天性膈疝是膈肌的发育缺陷导致腹腔内容物疝入胸腔.通常是散发的,活产儿中发病率为0.02%~0.05%,若将死产也计入其中,则发病率可达0.04%.仅有不到2%的先天性膈疝为家族性发病,单纯的先天性膈疝在兄弟姐妹中的再发率为2%.84%的先天性膈疝发生于左侧,13%发生于右侧,仅2%发生于双侧[1].约44%的先天性膈疝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及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畸形[2]或多种综合征,如18三体、心脑畸形、Fryns综合征、小颌舌下垂综合征(Pierre Robin综合征)和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等,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不到15%的先天性膈疝胎儿可存活[3].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药物治疗的客观疗效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和避免外科手术.CD是慢性、难治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临床治疗缓解后如何维持缓解,获得持久、长期疗效,是CD治疗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献报告[1~5],当CD急性、恶化期的治疗成功后,患者仍然处于再发的高危期.据报道,即使手术切除全部病变,术后第一年的再发率为23%~37%,5年为40%~55%.未经手术的病例临床治疗缓解后,2年后出现症状再发的概率可达35%~80%.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176例心绞痛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4例为研究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经正规治疗后的hs-CRP浓度,随访6个月,观察心绞痛的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hs-CRP浓度在入院时及经正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 < 0.01),且随访中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对评估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除了降脂作用,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作用,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1].本研究旨在了解氟伐他汀的应用是否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的作用.
目的:分析脑梗死再发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脑梗死且已治愈的患者82例,根据患者空腹时血浆中Hcy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血浆中Hcy水平升高患者作为观察组(53例),Hcy水平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跟踪随访,观察脑梗死再发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浆中Hcy水平为(14.76±4.21)μmol/L,观察组为(23.41±6.08)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9例(31%),观察组患者中脑梗死再发31例(5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再发与Hcy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高Hcy是引发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心脑血管科临床工作中,活血化淤中成药的应用越来越多,也收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使心脑血管病的再发率明显下降,受到医生,患者,及患者家人的欢迎.现在有俗称"冲血管".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本人发现二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半月左右,发生脑再梗塞,现报告如下,希望引起各位同行注意.
异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在国内外均呈急剧增长趋势, 其发病率约达2.21%, 其中输卵管妊娠最常见, 约占95%左右. 输卵管妊娠的妇女不仅异位妊娠再发率较正常人高, 而且容易发生继发不孕, 其原因除原有输卵管病变未能根除外, 还可能由于术后粘连形成所致.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传统的输卵管切除术已逐渐为保守性手术和药物治疗替代. 笔者现将输卵管插管杀胚术和输卵管插管再通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经验介绍如下.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速碧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 用速碧林0.4m1皮下注射2次/天,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顿服,疗程7天.结果 显效84.5%,有效13%,总有效率98.3%.结论 瑞舒伐他汀和速碧林联合应用治疗UA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心绞痛的再发率.
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组不同病因的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已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致残率高的疾病.我国是缺血性脑卒中/TIA复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复发造成的患者残疾和病死率与初发者相比呈倍增趋势.大量的研究证实,血脂异常的治疗成为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和再发率的重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作用.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指出: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总体安全,对胆固醇水平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2.6 mmol/L.本文对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卒中/TIA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在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能使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心力衰竭的再发率及死亡率.临床资料
心房纤颤(房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因素.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21.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心房纤颤所致脑栓塞常为大面积梗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致死率、致残率高.脑栓塞急性期(28 d)病死率为18%~30%,1年内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再发率为23%[2].本文将我科2004-2007年收治的21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复发率.有效防治胬肉复发依然是目前眼科临床寻求解决的问题.随着手术次数的增多,胬肉的再发率也随之提高.因此,我院眼科自1993年以来,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术后再发胬肉32例,追踪观察2至6年,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尿路结石发生率较高,据报道患病率在亚洲为1%~5%,欧洲5%~9%,北美13%,沙特阿拉伯20%.特别以20~40岁活动量较大的成年男子好发,因其再发率高,所以已成为临床的重要疾病.
慢性期脑梗塞的主要表现是发病1个月以上,持续性脑血流和代谢的大面积下降以及血栓和栓塞复发的准备状态.多数病例有重症化的趋势,再发率比想像的高.本文以脑卒中治疗指南2003和2002年厚生劳动科学研究班(脑梗塞班)的报告书为基础,介绍考虑临床病型、机制、责任血管等的脑梗塞慢性期治疗指南(表1).
对于脑血管病降压疗法的意义,现已明确具有一级预防作用.关于其二级预防问题,尚在探讨之中.目前认为,降压疗法可有意义地减少脑出血的再发,然而对脑梗塞的效果尚未明确.在应用降压疗法没有发生严重的副作用并使脑血管病的再发率下降约30%的会萃分析中,以中国的成果为主体,推测其对脑出血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包括日本在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介入试验,并期待着今后的成果分析.
椐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披露,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达1.6亿之众,脑卒中发病率男性已达90人/10万~314人/10万人,女性达76人/10万人~212人/10万人[1].WHO调查资料也显示[2],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列第3~5位,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次,且5年内再发率达27%,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中风病人的21%~48%,脑出血发病后一个月内病死率达30%~50%,30%以上存活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时血压过高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发作或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或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有资料表明,使收缩压(SBP)降低1.3~1.86kPa时,可使脑卒中减少40%,而SBP>18.6kPa时<14.6kPa时,生存率降低18%,故在抢救脑卒中时,必须适当地调控高血压.但据Ferguson等报道[3],正常人平均动脉压快速降至60mm时(相当于12/6kPa时)和高血压病人平均动脉压快速降至16kPa时(相当于21.3/13.3kPa时)以下时,即可产生靶器官缺血性损害,尤其是老年人,其心血管代偿功能差,过快、过度降血压甚至可导致失明、昏迷、抽搐、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肾小管坏死等.
鼻出血的病因各异,出血量不等,其发生、发展和预后常与病人的心理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凡心理负担过重者,出血的再发率较高[1].本文通过对96例鼻出血病人进行了针对性心理干预,以期通过这些干预措施来改善鼻出血病人的情绪障碍,降低鼻出血病人再出血的发生率.
目的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对再发脑梗死和初发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成组对照分析的方法,观察了66例再发和66例初发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部分临床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吸烟、高龄(≥65岁)、高血压、高血糖和血HDL降低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高危险因素(P<0.05、0.01、0.001);与初发脑梗死相比,再发脑梗死患者明显存在低血钾、心电图和肝肾功异常(P<0.001),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P<0.01).结论避免和控制高危险因素,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既往使用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比较,优点为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病灶(>1 cm)、切除病灶的深度达到固有肌层、降低病灶的残留率、术后再发率低[1-6].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脑卒中,1500万人发生非致命性脑卒中,累计全球有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000万人.脑卒中5年再发率为15%~20%.中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150万,累积脑卒中600万人,其中2/3有程度不同的残废,脑卒中占中国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给患者及家庭造成巨大痛苦和损失,给国家造成较大经济负担,因此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而言,儿童尿路结石发病率较成人低,若患儿合并有代谢异常、尿路畸形或尿路感染等,复发率和再发率相对较高.鉴于尿路结石导致的泌尿系梗阻或感染等并发症可对儿童肾脏功能造成较大影响,故其治疗原则相对于成人应更为积极[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是近年来发展相对成熟的微创取石术,均可用于儿童上尿路结石的治疗[2].虽然ESWL常作为儿童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结石长径>2 cm、铸型结石、胱氨酸结石或合并远端狭窄的上尿路结石等其成功率较低.